APP下载

ERP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2-21常敏王莹莹

关键词:培养模式人才

常敏 王莹莹

【摘 要】为了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专业化ERP人才,学校需改革并重构原有的ERP教学模式。论文以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作为出发点,经过对ERP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分析了ERP人才的培养定位,并结合ERP教学目标,在关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顶岗实习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和提高ERP专业培训质量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Abstract】In order to train professional ERP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ety, schools need to reform and reconstruct the original ERP teaching mode. The paper takes the enterprise's demand for ERP talent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rough studying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ERP talents, the training and positioning of ERP talents are analyz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goal of ERP teaching, som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ERP major from three aspects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job placement practice.

【关键词】ERP;人才;培养模式

【Keywords】 ERP; talent;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G642;F27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8-0117-02

1 引言

人才是一个国家进步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只有具备专业的人才,才能提升国家和地方的综合实力。本科院校作为ERP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积极培养专业的ERP人才,为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和后备梯队,以促进企业、地方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2 ERP专业化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许建刚,时任中国软件协会副秘书长,曾表示:ERP失败案例中的50%是因为ERP应用人才的缺乏所造成的。由此可见,ERP专业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相比于其他专业,对ERP人才而言,其综合能力的要求比其他专业更高。虽然ERP只是一个软件产品,但它涉及到生产、管理、软件等诸多方面,因此导致具备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缺乏。

3本科院校ERP教学的目标

3.1 熟悉企业的运作和业务流程

企业和人一样,有其自身的组成部分和生存法则。企业生病了,若希望像医生一样找出病因,就必须弄清其内部结构和运作规律,才能对症下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一个合格的高校大学生,可以预见,企业的未来必须依靠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支持,向信息化转变。ERP系统本身涉及面广,依赖于计算机软件技术。此外,ERP系统还包括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等多个模块,可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因此,为了使ERP在企业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企业要求ERP技术人员对其运营管理和业务流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3.2 培养能为企业实际应用的专业能力

当掌握了理论知识和思想之后,企业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将其转化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能力。可以想见,未来的企业问题是各种各样的。

3.3 了解企业对ERP人才的层次需求来逐步提升自我水平

ERP成功实施的基础是了解企业的需要。经过对一些企业的观察,不难发现,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最常见,也是最容易处理的。即熟练应用ERP相关软件来处理一些企业的采购和销售业务等。企业同步时代的信息化趋势使ERP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熟练运用ERP软件已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第二层是能够进行企业内部ERP的维护支持和系统二次开发的技术人员,站在这个位置上,首先要掌握的就是第一层,即熟悉ERP软件,足智多谋,根据业务需要在ERP系统中进行相应的设置,然后应用平时所学的数据库、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知识,完成数据的输入和输出,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等。最后第三层,ERP实施顾问或企业首席信息官,其在领导团队中起着骨干作用,ERP项目的实施涉及企业全体员工,实施顾问作为第一责任人,是企业ERP实施的决心。

4 加强本科院校ERP专业化人才培养的相关措施

4.1 以“订单式”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为了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根据ERP岗位来设置课程,学校与企业一起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结合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进行培训。以河南省某一金融类学院为例,学院通过和企业合作,共同制定开发了ERP人才培养方案和训练计划,实现三个对接,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双方根据学校的教学能力和企业的业务需求进行ERP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学院设置物业管理项目经理班,是由学院和河南省物业管理商会联合组建开设的;设置物流管理订单班,是聯合上海德邦物流公司共同开设的,真正实现了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4.2 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

ERP专业人才的培养,需学校先期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为ERP的培训提供足够的场地和设施,进而将实训水平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1]。培养ERP专业人才,注重的是“练”,而不是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去动手、去摸索,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专业的ERP人才。

①专业综合实训。在ERP沙盘模拟企业管理的过程中,通过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和教师共同进行企业管理的仿真过程,在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位置上,利用专业的知识做出相应的决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其中。②以赛促技。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等ERP类竞赛,充分锻炼学生的竞争能力。学习ERP的难点不是“学”,而是如何去实践。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企业ERP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让学生在实际竞争中强化自己的理论知识,消除学生在比赛过程中的随意心态,正确对待比赛。通过竞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时处理问题的能力。

例如,晋城某职业技术学院,曾充分利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达到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参赛队员王志、郭丹丹和刘琴等曾在第七届全国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的总决赛过程中,因决策失误,遭遇现金断流、原料不足等问题,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他们能够一起沟通协商,经过冷静的分析,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最终解决问题。

4.3 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本科院校实训基地,开展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培养本科专业人才的关键。例如,近年来,河南某财经学院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层结合,成绩显著。

①建立“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学校与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基于双赢的前提下进行合作,筹建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就企业方而言,学校可利用ERP学科的优势,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企业,为企业提供关于ERP管理技术方面的帮助[2]。例如,为企业人才的选拔、企业员工的培训或者技术咨询提供支持和帮助,为企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②校企共建“实习+教学”基地。虽然参与各种ERP比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总是不如在企业实践学到的多,在实际的ERP岗位上,学生可以在真实和变化的应用环境下接触企业,充分理解ERP整个过程的操作和管理。

在河南某高校,由校企双方共同签署协议,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专业顶岗实习,认真落实顶岗实践岗位,避免实习环节与ERP相关岗位所需专业不一致的情况出现。当学生进入ERP企业时,使他们真正参与到ERP项目的实施中,让学生以助手的身份参与到实施小组,既可以全面了解ERP运作管理的全过程,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河南某财经类高校为例,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若干实训基地,学校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前去基地实习。目前,学校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同建立了100多个实习基地,如亚太集团、UFIDA公司、国基建设集团等。在顶岗实习结束之后,许多学生在相关企业实现了直接就业。

5 结语

ERP是当今世界一种非常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因此,要全面展开对本科高等院校ERP专业人才的培养[3]。ERP代表着当代的先进企业管理思维模式,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通过科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企业运作过程的认识,了解市场竞争环境,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最大程度地实现了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徐畅,孙金凤.“三位一体”ERP实践教学体系优化与设计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2):162-165.

【2】潘鵬.以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高职“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现代化,2017,4(33):24-26.

【3】夏晓曦.基于企业需求的ERP物流实践教学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7(12):167-168.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