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以攀枝花学院为例

2018-12-21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8年12期
关键词:会计学应用型教学内容

陈 容

近几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获得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日益增强,逐渐成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主力军。攀枝花学院会计学专业依托“四川省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对会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结合攀枝花区域特征,构建出适合地方高校办学规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会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1年以来,攀枝花学院会计学专业以“四川省会计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为依托,走访省内外地方性本科院校,了解会计学专业现状;深入企业调查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以“育人为本,应用为先”为理念,构建了“三维一体”的立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规格上,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人才培养内容上,融“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为一体;人才培养途径上,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为一体。

1.建立了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的动态机制

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以应用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根本。为使培养目标能满足社会和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建立了每年一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制度和达成度评价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以两年为周期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修订。

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分为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体现专业培养人才对社会的覆盖面、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能力素质达成要求等。培养目标达成度评价采用校内校外结合的方式,通过课程教学情况、学生毕业率、授位率、就业率、用人单位调查、毕业生调查反馈等维度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

2.联合用人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为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贴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聘请会计、财务等领域的专家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修订,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人才培养方案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提出了专业培养要求,体现以“育人为本,应用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知识要求包括通用基础理论知识、学科与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包括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素质要求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同时,设置体现“第二课堂活动”的素质拓展和体现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学分。

3.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探索

与华西证券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实施了“3.5+0.5”人才培养方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3年半,在合作企业实习半年。企业安排实习指导老师对学生实行面对面的指导,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质,促进了企业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帮助企业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实现了校企共赢。目前,本专业正积极探索“3+1”人才培养方式,增加学生在合作企业的实习时间,进一步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较强职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优化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切入点,积极申报精品课程,强化特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编写具有应用型特色的教材。

1.优化“3+7”课程体系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合理设置课程目标,实现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的模块化,形成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三大平台;由通识必修模块、通识选修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实践必修模块、专业限选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七模块组成的“3+7”课程体系。该体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更具有灵活性、包容性,多元化和合理性,满足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2.加大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力度

项目组重视课程建设,建立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明确课程负责人的职责,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为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做到课程建设有计划、有监督、有考核。

(1)申报和建设精品课程

项目组积极组织申报精品课程,成功申报和建设《会计学基础》和《中级财务会计》两门精品课程,经过建设,形成由课件、试题库、案例库、教学指导书等组成的教辅资料,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特色课程建设

在教学实践中,由课程负责人牵头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一批特色课程。《中级财务会计》在课程教学中,以财务报表为主线,构建教学内容,并建立案例库,采用案例教学法。《审计学》通过案例学习和实账模拟审计,使学生加深审计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计技能。《成本会计》建立了体现时代需求的课程内容结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考评方式。《财务管理》引入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并广泛应用案例教学。《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内容具有递进性,教学方法具体多样性,课程考试方式具有科学性。

(3)应用型特色教材建设效果明显

针对应用型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项目组组织编写或参编了《会计学基础》、《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学基础模拟实验》、《财务会计》等10部具有应用型教材,这些教材结构较为新颖、内容全面、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较好地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3.形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

为了本专业制订了每年一次的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该评价以课程考核资料为评价依据,包括考试、测验、大作业、实验(实习)报告、平时表现、课堂提问与讨论等,对课程(包括实践教学在内的所有教学环节)达成课程要求的情况进行评价,课程达成度的评价结果为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计算提供评价支撑。

三、创新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项目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构建由“两个平台、三项保障和四类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设“两个平台”

校内构建全面仿真实习平台,建立由用友U8、金蝶ERP K/3系统、ERP沙盘、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系统、多媒体税务会计教学系统、银行模拟实训平台、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等构成的“大会计实验室网络”。健全特色实验教学项目,突出实验室教学优势。依托“大会计实验室网络”,开设上市公司财务与会计实验、中小企业建账与会计处理实验、会计师事务所业务实验、财务造假甄别实验、内部控制实验、税务实验等特色实验。

校外与龙蟒集团、华西证券公司、四川瑞诚润信会计师事务所、华光会计师事务所、攀枝花市商业银行、中联资产评估公司等多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会计专业岗位的特殊性,分批分次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由实习单位派专人进行记账、纳税申报、审计等业务指导,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2.加强“三项保障”

(1)依托会计学教学团队,着力“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

项目组成功申报攀枝花学院会计学专业教学团队,依托教学团队,开展师资队伍建设。采取送培、引进、到企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学历、职称和业务水平,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同时从其他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外聘教师指导实践教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选派一定的青年教师去企业参加社会实践,给予一定的补贴,并进行一定的考核,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参加中国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技术资格等考试,取得相应资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课题组在传统讲授法和演示法的基础上,对会计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改革和创新,在教学中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解剖式教学法。进行了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应用的实践与研究,利用蓝墨云班课等移动教学APP,超星慕课等为学生提供学习平台。

(3)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方法

实施建立了由教师、学生相互之间和企事业单位不同主体对学生实践教学进行评价的评价体系,并构建了评价指标,科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是实验指导教师在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中,通过考勤、提问、实践过程的观察、资料的检查等,对学生态度、专业基本技能、综合能力等进行评价。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相互评价是在实验或实习小组内,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和效果的评价。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评价,是在校外实习中,企事业单位对学生实习态度、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等的评价。在校内实验中,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占70%)和学生(占30%);在校外实习中,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占30%)、学生(占20%)和企事业单位(占50%)。项目组对各种评价主体的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保证评价的更客观、公正。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重视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3.构建“四模块”实践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的课程归类于四个模块,分别为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创新创业模块和跨专业综合实训模块(见图1)。实现了“五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知识继承与实践创新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校生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针对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脱节与重复现象,组织老师修订教学大纲,从各门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入手,优化实验项目;将老师的科研成果融会贯通于实践教学中,更新教学内容,力争将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利用集体备课制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相互补充。

图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四、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以专业建设负责人为引擎,实现《会计学基础》省级精品课程与《中级财务会计》精品资源共享课、会计学省级特色专业、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校级拔尖人才、教学带头人、教学团队等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创新(1+8“1+8”教学资源体系)。依托项目建设形成的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在线课程、MOOC等的建设,推动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教师、学生、校友之间的联系互动。发挥优秀人才在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专业发展等方面引领作用,促进专业办学水平的提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会计学应用型教学内容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18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6年全国新增会计学教授、副教授名录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中国会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
市会计学会确定2014年度10项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