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推广理论视阈下校园啦啦操的推广策略研究

2018-12-19周丽华

运动 2018年17期
关键词:阶段校园运动

周丽华,唐 强

(1.湘潭大学体育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5;2.长沙市明德天心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7)

创新推广理论由20世纪初期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模仿定律》一书中首次提出。此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罗杰斯延续并发展了塔尔德的理论,其在1962年出版的著作《创新推广》一书中最早将创新推广理论作为传播学内容进行研究,它是传播学界公认的创新推广理论架构初步成型的标志。啦啦操运动自20世纪从美国传入我国,已是学校体育环境中受到各年龄阶段学生喜爱与追捧的运动项目。校园啦啦操的快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内容,而且成为发展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但校园啦啦操在我国各省市、地区、学校等区域发展中的不均衡因素凸显,并且存在众多的制约条件。因此,在当前推动全民健身、加强健康中国建设宏观背景下,以创新推广理论的五项基本特征、五种采用者、“S”曲线理论几个核心部分为视角,以校园啦啦操推广路径的选择为研究的主体内容,具有全面促进啦啦操运动发展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校园啦啦操推广形式的基本特征

保持校园啦啦操推广的生命力,突破其发展的瓶颈期,创新推广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啦啦操运动特征的契合度非常重要。在罗杰斯的创新理论的结构体系中,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与传播事物的基本特征具有正相关,与复杂性具有负相关,其新的事物才能快速地被人们所接受。啦啦操运动的推广实践中,其具备的基本特征符合创新推广的基本理论基础。

1.1 相对优越性

啦啦操运动相对优越性的特征非常明显。(1)啦啦操运动表现形式丰富,技术结构多样化,表演形式热情奔放并且是一项团结合作、精神高度凝聚的大众化新兴体育运动。(2)校园啦啦操在推广中具有丰富的时尚特性,除了在推广中重视啦啦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外,更多地应在推广中强调啦啦操文化的传播,使之更具有相对优越性,增强其内在的活力与生命力。

1.2 兼容性

兼容性指创新事物与接受人群本身具备的价值观念、以往经验和内在需要相吻合的程度。当前,校园啦啦操推广不应只着眼于啦啦操本项目单一性推广,而是应更多地关注于国内其他运动项目推广的大环境,将啦啦操项目与之融合推广,最好的例子便是校园啦啦操与校园足球的融合推广:“一校一球一操”“一校一品”发展理念与推广的有机结合,推进了校园啦啦操与校园足球2个学校品牌模式的共同发展,探索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一条新路,树立了融合推广实践典范。

1.3 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

可试验性是指创新事物在最小成本的基础上进行尝试性推广。可观察性是指最终的推广结果具有显性特征,即使用效果显著。江苏省江阴市“一校一球一操”模式和南京雨花外国语小学、陕西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学校等校的“一球一操”建设已取得了广大业内人士的一致认可,这2种模式可在全国进行大力推广,其推广效果的评估,具有较强的可试验性和可观察性。

1.4 少复杂性

少复杂性的基本内涵是以最简单有效的形式实施推广操作,操作的形式简化程度越高,其被采纳者的接受程度就越高,效果就越好。啦啦操运动本身就有简单易学、场地要求低等优势,校园啦啦操在推广过程中应继续发扬该优势,推广套路应降低运动难度,突出不同啦啦操运动形式的风格,动作设计应简单易学易用,符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

2 校园啦啦操的发展阶段

啦啦操运动从引入到全面普及分为3个时期:1998—2008年为探索发展阶段、2009—2014年为起步发展阶段、2015年后为快速发展阶段。(1)在探索发展阶段创新的先驱者以变革者为代表,是一群具有开拓精神的务实者,群体规模不大但却起着先锋引领作用;(2)在起步发展阶段以早期采纳者为代表,啦啦操运动发展进入正规化的起步阶段;(3)在快速发展阶段,在创新推广的“S”曲线理论分析可知(图1),啦啦操运动作为创新事物,其接纳程度达到一定的基数会加速创新推广,但啦啦操运动广泛接受后就会处于饱和状态,啦啦操运动的推广速度会逐渐减慢。

2.1 校园啦啦操运动发展“先驱者”阶段

1998年CUBA创始之初,啦啦操运动开始传播发展,这一全新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形式吸引了“先驱者”的重视和关注。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啦啦操运动的进入满足了发展大众体育的政策要求。但是其开展规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人们对啦啦操运动的认识与健美操、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的区分度不高,其内容多以健美操的基本技巧和编排为主,尚未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刚起步的啦啦操运动借助2001年申奥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国体育发展的高速时期,各省市、地区、学校以奥运会为契机,全面推动啦啦操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各地区根据地域特色,汇合传统元素、民族元素丰富啦啦操运动的表现形式,形成包含中国文化因子的啦啦操运动。电视、网络媒体的兴起成为最有力的传播工具,推动了人们对啦啦操运动的认知度,各高校成为啦啦操运动在“先驱者”阶段的播种之地,其蓬勃的生机成为啦啦操运动的孕育之地,这也是校园啦啦操发展的关键因素。

2.2 校园啦啦操运动发展“早期采纳者”阶段

2009—2014年成为我国啦啦操运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啦啦操运动发展“早期采纳者”阶段特征开始凸显。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将啦啦操运动纳入国家管理体系,成为两操协会的重要发展项目;2010年啦啦操联赛体制初步建立,2011年形成了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全国啦啦操冠军赛、中国啦啦操之星争霸赛、中国啦啦操公开赛等多种赛事体系全面发展的局面,此后啦啦操运动的赛事体系已经逐步完善。在赛事体系完善的同时,其推广与发展模式也得到“早期采纳者”的重视,此阶段《全国啦啦操规定套路》的制定与推广极大促进了啦啦操运动的在校园及社会中的普及。随着啦啦操运动的大众化,啦啦操的管理体制也逐步完善,其重要的标志是啦啦操委员会的成立。2012年,在与教育部的联合下,校园啦啦操广泛的群众基础性特征成为啦啦操运动发展的重要领域,并以此为起点,推出了啦啦操大课间活动、“一校一球一操”为发展模式的校园啦啦操发展体系。在这一阶段,啦啦操运动发展成为具有完善竞赛体系、管理体系、发展体系的新兴运动形式。

2.3 校园啦啦操运动发展“多数采纳者”阶段

2015年为起始,啦啦操运动完成了项目产业化的转变,呈现出发展“多数采纳者”阶段特征。啦啦操运动进入又一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啦啦操运动单项官方组织的确立,无论是赛制体系、推广与发展、项目培训、管理体制建设还是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啦啦操运动的社会认可度都得到全面提升。校园啦啦操的发展也有高校领域推广到了中小学阶段,校园啦啦操的全面性构建了啦啦操运动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校园啦啦操运动的大众化,校园啦啦操参与的低龄化特征突出,接纳人群从幼儿阶段到成人阶段具有较高的年龄阶段跨度,各联赛体系中形成了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等级别的参赛组别,具备了全面推广的基础因素。

图1 啦啦操运动推广“S”曲线图

3 校园啦啦操推广策略构建

创新推广理论具有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4个基本要素。创新就是新生事物,是以形态和非形态、主观和非主观的形态呈现;创新传播渠道有大众媒体渠道、人际关系网络渠道2种形式,具有阶段性特征,一种以影响开始阶段为主,另一种则具有决定性的长期效果;创新推广的时间特性主要表现在其过程特性上,实施影响的时间不同,最终结果不同;任何创新推广不可能在单一环境下进行,它受整个社会系统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然条件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校园啦啦操推广应提高啦啦操推广的创新属性、丰富传播渠道,把握好推广这一动态过程,树立整体的推广系统观。

3.1 突出校园啦啦操推广的创新属性

(1)努力营造有特色富有吸引力的校园啦啦操环境。例如,组建校园啦啦操文化研究课题组,从理论上探讨和发掘啦啦操的文化属性;构建多渠道的校园啦啦操文化活动,从实际上重视校园啦啦操文化的管理与展示,提高其优越性特征。(2)提高啦啦操的兼容属性。例如,结合当前“一校一球一操”政策背景下,重视并加强啦啦操与足球项目的融合推广,提高其兼容性,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校园足球运动趋势下的同时,发展校园啦啦操运动,以达到“男生生龙活虎踢足球,女生激情四射跳啦啦”的喜人场景。(3)尽力降低啦啦操的复杂属性。在表现形式上回归啦啦操的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大胆推广创新成果,制定相应评价标准,提高其实验性和可观察性,精选优质资源,降低其复杂性。

3.2 大力培养校园啦啦操“变革代表”

培养“变革代表”不仅仅是推广人的培养,也包括推广学校的培养。(1)培养推广“名师”系统。选派或聘请专业的啦啦操教师或教练进行更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进修,按级别和档次进行管理和培训,打造推广“名师”金字塔系统,并进行系统专业委任和管理。(2)培养推广“名校”系统。从大、中、小学3个层次上,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并协助有条件有实力的学校进行啦啦操推广“名校”的选拔和申请,重视并发挥出推广“名校”的示范和“领头羊”效益,引领推广先锋。

3.3 树立校园啦啦操推广非线性动态过程观

啦啦操推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刚开始时比较容易看到推广效果,培训者和参加者都信心满满,充满激情。但是,从创新推广理论来说,推广过程会是一个非线性的动态过程,因此,当推广到一定程度,遇至瓶颈而发展不前时,首先应正视这种情况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状况。其次,应多方面、多渠道地扩大推广途径,努力突破推广瓶颈。例如,开发多校性训练营模式、鼓励社会俱乐部建设、鼓励现代信息技术介入、增强政府职能等等方法。

3.4 丰富校园啦啦操的传播渠道

(1)校园啦啦操推广的创新扩散主体以大众媒体为媒介,主要从网络、微信、QQ、微博等平台构建线上“互联网+啦啦操”扩散宣传模式;(2)创新扩散的人际关系网络也是校园啦啦操推广的主要形式,以构建政府系统、社会团体、学校与基层教师于一体的系统扩散关系网,主要是政府牵头,宏观调控;(3)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密切合作,建立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双向线型窗口;(4)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推进啦啦操赛事市场化运作;(5)学校和基层教师的积极参与缺一不可。

4 结 语

校园啦啦操运动的推广是一个长期的、充满各种挑战的过程,其意义不仅满足于啦啦操运动发展的需要,更在较高的层面推动了“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推广,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等方面的进步。在生活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校园啦啦操的推广在受者认知层面、社会认可层面、国家支持层面受到了层层阻隔,传统的发展模式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淹没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创新推广理论与啦啦操项目特征的结合,与时代发展的结合能够加速社会、学校对啦啦操运动的创新性、潮流性、普及性等特性的认可,为校园啦啦操推广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

猜你喜欢

阶段校园运动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不正经运动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