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铅球“臀部后坐”问题的技术诊断及生物力学分析

2018-12-19孙合真

运动 2018年17期
关键词:原地臀部力量

孙合真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原地投掷铅球是田赛中最为常见的运动项目,其项目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专项技术及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特别强调速度力量的发展水平;身体形态:一般要求运动员身体结实,上肢长,肌肉发达;专项技术:包括前俯差与出手差、跳投还是支撑投等;心理素质:要求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与专项相结合,形成特有的专项心理素质。推铅球项目特征决定了运动员要具备怎样的素质,这是对运动项目能发挥出更好水平的重要保障。在运动员一系列的选材与前期试训后,其技术动作的好坏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十分明显。我们都知道一个技术动作的掌握包括技术的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在技术的泛化阶段和分化阶段是技术动作出现错误最多的阶段,也是技术动作纠错的黄金阶段。因此,本文选取其中出错率较高的“臀部后坐”问题进行运动技术的诊断,并根据运动解剖学原理及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原地侧向推铅球中“臀部后坐”问题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查阅了大量有关铅球技术动作的期刊、论文及书籍等相关资料,为本文具体训练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方向及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对各大学校体育教学专业田径方向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了解他们在学习原地推铅球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 Excel 2010对问卷调查的内容进行统计整理,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排序。

2 结果与分析

在原地侧向推铅球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铅球出手时,出现臀部后坐问题,其特征就是:含胸弯腰,呈现半蹲姿势。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当出现臀部后坐问题时,最为明显的是高度降低,由力学方程式可得出,投出的成绩必然下降。此外,低头引起的出手角度的变化,由力学方程式可得出,其成绩也会下降。在最后用力阶段出现臀部后坐,导致了动作不连贯、动作之间出现脱节,球虽然被推出,但是动作的质量却大打折扣,这与其他运动员的投掷成绩会相差3m之多。其正确的技术动作应是顶髋、挺胸、送肩、抬头目视球的运行方向。

2.1 臀部后坐的解决方案

2.1.1 臀部后坐问题的理论依据 面对原地侧向推铅球出现臀部后坐问题,要从技术动作的范围、阶段及机械运动的规律来诊断分析,综合这3个分析步骤找到问题点。一般认为,原地侧向推铅球分为4个阶段,持球和握球、预备姿势、最后用力与目送球。由这4个阶段可以得出,问题出现在最后用力这一部分。其中,最后用力阶段又包括蹬、转、挺、推、拨5个动作阶段。在进一步的划分后可以得出,出现动作错误的阶段在“转”和“挺”这2个阶段。下一个步骤是对机械运动的规律进行分析,这是动作诊断分析的关键一步。“转”和“挺”这2个阶段涉及了各环节的运动规律,如果不符合正确的动作规律,必然会导致动作出现问题。

2.1.2 “转”和“挺”动作阶段的机械规律在运动解剖学中,对人体肌肉分布和作用的认识,是动作诊断与分析的关键。在原地侧向推铅球的技术动作中,臀部后坐的问题在解剖学的理论分析下,问题的解决就会变得明朗。在这一动作阶段主要用到的肌肉群是躯干肌和下肢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腰方肌、髂腰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等。“转”和“挺”这2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连贯动作,不能拆开来做。就像蛙泳腿的蹬夹动作一样,不能拆开练习,一旦拆开就会造成动作的脱节。在原地侧向推铅球中的转和挺动作亦是如此,当身体在完成“转和挺”动作时,上述的各部分肌肉共同协作完成转、挺动作。正确的机械动作规律:腹直肌下固定,使脊柱向同侧屈;腹外斜肌下固定,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腰方肌下固定,一侧肌肉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以上是在完成“转”的动作的前提准备。髂腰肌远固定,一侧肌肉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腹内斜肌上固定使脊柱向同侧屈和向对侧回旋;股二头肌近固定,使髋关节伸;半腱肌和半膜肌近固定,使髋关节伸;以上是完成转体动作“挺”过程的机械动作规律。

2.1.3 出现臀部后坐的原因 基于运动解剖学原理,出现臀部后坐是由于在完成“转”和“挺”动作时,与正确的机械动作规律相反,因而出现团身后坐的现象。由于肌肉力量的匹配不协调和对近远固定的概念了解不清晰,就容易导致出现相反的动作。例如,腹直肌在没有固定时,肌肉收缩就会出现收腹团身的动作。关节处伸肌群的肌肉力量不够,在其他肌肉力量的主导下,削弱了原动肌的力量。例如,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的力量相抗,在股四头肌的主导力量下,使髋关节屈。这一现象并不难发现,但是改正过来却要花费很大的工夫。改正错误动作不是简单的口头指导,而是要进行相应肌群的训练,协调力量的匹配。

2.2 对臀部后坐问题训练方法的筛选

在运动解剖学的理论指导下,针对臀部后坐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在力量训练时避免屈的动作。例如,常见的动作—仰卧两头起。在原地侧向推铅球时主要是侧屈肌群和回旋肌群,其主要的训练方法有侧卧抬上体、直立负重体侧屈、负重转体、下斜仰卧起坐转体,这是推铅球“转”动作阶段的主要力量练习。在“挺”的动作阶段主要练习方法有负重后摆腿和俯卧背腿。

2.3 臀部后坐问题的训练方案设计

针对臀部后坐问题出现的原因,设计相应的训练方案。依据的是原动肌力量被削弱,力量匹配不协调,即连贯性中断,导致单一肌群用力,出现臀部后坐现象。动作衔接不连贯,也是出现臀部后坐的重要原因。在原动肌力量足够的情况下,某些肌肉的过度紧张,导致了动作脱节。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放松过度紧张的肌肉。可以做一些功能性训练以缓解肌肉的紧张性。

2.4 训练方案的实施步骤

(1)问题的发现:发现动作存在的问题,并口头强调动作技术要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动作情况。教练员分析出现臀部后坐问题的原因,是原动肌的力量不足,还是动作的连贯性不好,要做出明确的判断。(2)单独指导并分析:对臂部后坐队员进行单独指导,进一步明确动作错误的原因。是力量问题,还是协调问题。(3)确定原因后的训练:问题确定后,根据表1、表2的训练设计进行训练,并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如果是力量不足的问题,据表1的训练设计,进行每周2~3次的力量训练。此时要注意练习的强度不能过大,避免原动肌的过度收缩。如果是协调原因,就要根据表2的训练设计,对相应肌肉群进行放松,以减少原动肌的削弱效应。(4)练习后的效果反馈:在练习一段时间后要对动作的效果进行检验。不仅技术动作得到改正,运动成绩也有所提高。如果得到正反馈,说明该训练方法有效果,可以继续使用。如果得到了负反馈,说明训练计划有问题,要对训练计划进行修正。(5)反馈后的总结:在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总结训练经验和训练的效果,不定时地给学生以反馈,增加鼓励用语,让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表1 原动肌的力量练习

表2 肌肉的放松练习

3 结 论

在本次研究方案的设计中,主要针对原地侧向推铅球臀部后坐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运动解剖分析和生物力学分析。找出出现该问题的部分原因,对出现的原因进行了相应的训练设计以改正错误动作,并对方案的实施做简单的规划。本次的研究希望此方案对学生改正错误动作能够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原地臀部力量
《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案
原地等候
对称
教你一套排石操
手到病除
麦唛力量 (一)
坏习惯让美臀
孤独的力量
手到病除
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