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强国之路:从实现全民阅读开始

2018-12-18王曼宁

卷宗 2018年28期
关键词:知识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全民阅读

王曼宁

摘 要:文章分析了我国推进实现全民阅读的必要性,研究了我国国民的阅读现状及特点,探讨了实现全民阅读的办法。

关键词:全民阅读;国民阅读现状;公共文化服务;知识服务

1 全民阅读是文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阅读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思想交流活动和文化传播活动,阅读也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一个国家的整体阅读水平,直接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也预示了这个国家的未来的发展前景。我国有着悠久的阅读传统,自殷商时期甲骨文发展成熟起,即使历经“焚书坑儒”等数次文化浩劫后依然绵延不绝。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表示“读书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指出“读书可以开启智慧,滋养浩然之气”。一个真正的文化强国,必定是阅读全民化、常态化、终身化的。

2018年,全民阅读第五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和新实施的公共图书馆法也为全民阅读提供了好的政策支持。“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可见,实现“全民阅读”是实现中国梦,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我国国民阅读现状及特点

2.1 成年国民阅读量较低,城乡差异大

2018年4月18日上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较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和其他国家相比,这个数字是较低的,人民日报2014年报道说,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为每年11本,法国8.4本,日本近8.5本。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城乡差异较大,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67.5%,较2016年的66.1%高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图书阅读率为49.3%。

2.2 电子阅读增长、付费阅读兴起

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电子阅读接触率较2016年有较大上升,有71%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较2016年上升的4.9个百分点。使用平板电脑和电子阅读器(如KINDLE)的人上升了6.5%个百分点。人们的习惯也在悄然改变,从前,人们在网络上看视频、听音乐、看电子书想当然的觉得应该免费,而现在,尊重知识产权,愿意为版权付费的人越来越多,QQ音乐付费用户超6000万,喜马拉雅2017年全年营收3.6个亿,亚马逊公布的KINDLE ULIMITED(一种电子书包年服务)用户超2亿人,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承受接受付费了。

2.3 深度阅读少,碎片化阅读占比大

碎片化阅读大家都知道,刷刷微博,刷刷朋友圈,看看推送的新闻,140字一条的微博,一条条刷下去,彼此之间没有连贯性,上一秒还在讨论中美关系,下一秒就跳到了电影评论,还没回过味来,眼睛又瞟到明星绯闻上,虽说接收到了广泛的信息,但是没有给自己思考的时间。当你想拿起一本书深度阅读的时候,手机又滴滴响了起来,于是马上点开,立即被弹出的推送吸引住,沉浸在碎片化的信息中,忘记了自己的最初打开手机的目的。再说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并不是一定要拿着纸质图书,端坐在书桌前,而是要用连续的、足量的内容输入,并且能够在理解书中内容的基础上,对全书的内在逻辑、文理脉络能够把握,并且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读书不在多而在精在深。其实深度阅读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但廣而不精的碎片化阅读迎合了人们的惰性,因此成为当下国民的阅读特点。

2.4 “听书”(有声阅读),语音课程成为特色增长点

随着喜马拉雅等听书平台的兴起,选择用“听书”取代“看书”的人越来越多。2017年,我国有2成以上的人有听书的习惯,其中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比2016年增加了5.8个百分点。很多人都习惯了在晨练时带上耳机,听一段新闻,在洗漱时,手机播放着财经证券消息,开车时,放一段相声评书或者小说故事等,数千万的用户使用有声阅读平台,收听着各种各样的音频节目。还有些人,会购买语音课程为自己“充电”,内容涵盖教育培训,外语学习,商业知识

等等。

3 推进实现全民阅读的办法

推进实现全民阅读,提高我国国民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全社会要形成合力,从国家、机构、个人层面上共同协作,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在全社会形成爱阅读、想阅读、要阅读的浓厚氛围,才能实现全民阅读,走向文化强国之路。

3.1 举办多样读书活动

读书活动是一种非常经典传统但又成效明显的阅读推广活动,国内外的各大图书馆都有很好的示例,也产生了许多品牌活动。如英国的“阅读起跑线计划”,这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读书活动,英国政府相当重视各类读书活动的开展,据统计,每年英国图书馆、学校、书店等机构关于阅读的活动项目超过1000项;美国先后推出了“美国阅读挑战”、“美国阅读项目”等活动,还有美国教育协会的“读遍美国”活动,美国医疗机构面向儿童开展的“触手可读”活动[1];读书时法国人日常生活首选的休闲方式,法国的读书节被称为“欢乐阅读”,法国巴黎有专门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图书馆“快乐时光”,鼓励青少年进入其中阅读。[2]诞生了许多文学大家的俄罗斯,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全民阅读活动,尤其是被人称道的“地铁阅读”文化,列车上提供各类图书,车厢里印着文学名家的头像,经典的文学片段,使车厢成为移动着的阅读推广宣传站。[3]新加坡的阅读推广活动有著名的“读吧!新加坡”和“图书漂流计划”,后者被很多国家的图书馆和图书传播机构模仿、借鉴。

我国现有的阅读推广活动中,也有一些比较突出的例子。如国家图书馆“网络书香”阅读推广活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书读花间人博雅”好书推荐活动,苏州图书馆的“悦读宝贝计划”,以鼓励亲子阅读、培养儿童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为主。贵州省图书馆成功举办了“社区儿童图书音乐节”,不仅将阅读的元素融进音乐节中,开了跨界阅读推广的先河,并且对公共图书馆如何开展未成年人阅读服务做出了思考。上海图书馆实施互联网+战略,运用互联网思维,将服务从线下延伸至线上。

据调查,2017年有64.2%的成年国民认为有关部门应该举办读书节或者读书活动。说明读书活动在国民中间呼声很高,人民群众有需求,我国目前虽然有相关推广,但是推广的力度和范围有限,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需要更多的投入。

3.2 拓展多种阅读方式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阅读方式也必须相应拓展,才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在这里我想谈谈“泛生活化阅读”和“化整为零阅读”。

所谓“泛生活化阅读”,就是将生活中的活动阅读化,将阅读活动生活化。书本中的内容本身就是从生活中来,落到纸上,用于反映或者投射现实生活,而人们进行阅读活动也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和优化现实生活,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阅读与生活密不可分。可以说,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阅读,因此,“泛生活化阅读”是把阅读这种本应该生活化却局限于书桌的活动还给生活。充分利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信息资源,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比如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时,用心聆听讲解和观看展品注釋;外出旅游时,仔细品味名胜古迹中的碑匾石刻,亭台楼阁中的对联字画用心倾听景区的介绍和导游的讲解;外出购物时,各商家的招牌和广告语;过年过节时的祝福短信微信,流行歌曲的歌词,有特色的人名地名,等等不一而足。

“化整为零阅读”是受到了“碎片化阅读”的启发,“碎片化阅读”虽有很多缺点,但这种阅读方式已经是不可避免的广泛存在于现代人的阅读生活中,因此,我们可以去粗取精,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将真正的好书有计划的拆解,每天读一点,最终实现“拿下一本书”的目标。时下在朋友圈中十分流行的薄荷阅读是一个成功范例。它依托于微信,专门致力于帮助用户“啃英文原版书”,用户可以在里面选择一个与自己词汇量相匹配的书单,一般是3本书,10万字左右。薄荷阅读将这10万字的书单拆解成100天的阅读任务,每天在微信中推送任务(一千字左右的文本),阅读时双击单词就会出现单词释义,方便迅速,避免了查找字典的麻烦,每天的阅读任务完成之后会有几个简单的问题,回答完毕之后可以查看本次讲义,包含文章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介绍、词句解析等。为激励读者坚持读完一本书,打卡满一定天数还可以获赠实体书,因此在年轻人中非常受

欢迎。

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这方面也有很好的探索,今年开展的“阅读马拉松”接力式阅读活动,采用了创新的“立体式”阅读方式,主要依托自主开发的“经典导读APP”,以“虚拟班级”的形式进行名师领读与助教导读,领读名师分别是北大的各学科知名教授,在阅读书单的基础上,设计了多个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在这个“经典导读”APP上,有专门的打卡签到区和讨论互动区,学生们在完成每天的阅读目标后,可以打卡记录自己的阅读情况,还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打卡情况,使得阅读活动变得社群化,有了横向比较,增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动力和兴趣。在互动讨论区里,同学们有了展示的空间,可以畅所欲言,交流阅读心得,在固定的时间还有老师进行总结和讲解。这种“线上讨论+线下沙龙”的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效果也很显著。

3.3 保护知识产权,扶持知识服务产业

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建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智力成果,有利于保护创作人的积极性,在全社会形成认可脑力劳动,尊重知识付出的氛围。随着我国近年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人们对知识付费的承受能力和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目前比较成熟和流行的知识付费模式有:

喜马拉雅(听书APP),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音频分享平台,,截至2017年底,其用户数已经将近4亿,每日平均活动用户将近7千万,平台内有3000万条声音,内容涵盖小说、新闻、财经、商业等328种类型,拥有10万位认证主播,以及市场上70%畅销书的有声版权。采用免费+付费模式,细分模块如“必听榜”中既有付费内容也有免费内容,“大咖书房”和“付费精品”等栏目是付费的,普通用户自行发布的音频和各大广播类节目是免费。

知乎live和分答,两者都是付费问答,前者是直播live回答,live的讲者通常是各领域的知名人士,一个live就是一个小型沙龙,用户观看一场live的步骤是:选择-付款-进入live进行互动-结束后可以回看,价格大约在9.9元-59.9元之间。分答是一款语音回复的付费问答,长度限制在60秒,主打轻量化、亲民化和娱乐化。在这个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创建自己的页面,设置别人向自己提问的价格,分享到朋友圈,吸引了各个领域的名人答主在该平台上回答各类问题。

得到APP-专栏内容付费订阅,是罗辑思维旗下的付费阅读产品,主要是商业、经济、文化的领域精英开设的专栏,按年或按季度付费订阅,另外还提供付费的电子图书和音频演讲资料,也有免费的知识新闻,用于维系非付费用户以及促使其向付费用户转化。

参考文献

[1]王翠萍刘通.中美阅读推广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2(5):96~101.

[2]李芃.国外阅读推广及对我国阅读推广活动的启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5):106~109.

[3]彭乃珠,钟永恒,赵蕾霞.国内外地铁图书馆实践及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5(20):11-14.

猜你喜欢

知识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全民阅读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全民阅读背景下高职学生党员党性修养培养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职大学生践行“全民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西方国家保护消费者权益政策看用户信息消费的安全管理
复合型文化场所:实体书店的立体化转变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做一个全民阅读时代的“悦”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