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创业新闻学

2018-12-18房甍

卷宗 2018年28期
关键词:新闻学导师专业

房甍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科技和媒介生态的变化,新闻的传播方式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不少国家,传统媒体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使得大量媒介从业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一些新闻教育者提出了创业新闻学的理念,企图在新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入新的内容,以帮助新闻学子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新的职业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创业新闻学

高等院校发展的中心任务是提升办学质量,这也成为实现人力资源强国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各学科应结合本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教育质量提升的创新模式。对于应用性极强的新闻学而言,搞好实践教学是提升教学水平与办学质量的关键,而各类实践教学资源可以为新闻学专业师生的教学、科研及就业提供重要保障,建设工作室制的新型实操平台,不仅能实现与教学、科研的互补,也能实现与就业的衔接。因而,如何有效发挥工作室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成为当前我国新闻学院系实践教育改革的关键。

1 工作室模式的新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实践

1.1 工作室制的教育模式

工作室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是一处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形式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工作室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利益等,是为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共同努力的集体。[1]工作室模式源于20世纪的欧洲,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按照当时社会对设计的专业要求,将作坊的模式引入设计专业教育中,施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育模式,该理念对现代设计教育影响深刻。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将工作室作为主要平台,以专业知识学习为动力,技能实操训练为主旨,兼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与公司相似,学生在完成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任务基础上,技能实践训练均在工作室进行,工作室可谓是学生的校内仿真职场实训基地。与单纯课堂实践教学和零散的实践不同,工作室运行必须具备相应条件。其一,工作室模式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导师的业务专长,并能获取一定的成果认可。由于工作室良性运行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因此,树立学生本位的思想则是关键。突出学生并不意味着弱化导师,导师具备一定的业务专长与科研能力,在其悉心指导下实施技能训练,才能营造出工作室的积极氛围。学生也只有在导师的辅助下才能真正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团队成员间的协作能力,更可能获得各级项目、奖励、发明专利及发表各级研究论文的成果认定。其二,工作室运行要依托各类项目,采用项目准入制度。项目来源既可以是导师承担的,也可以是学生承担的,还可以是一些企业的订单。在项目运行时间内,项目组成员可以享受设备资源,由导师将项目分解,从市场调研、资料收集,到方案策划、具体实施,再到最后质量评价,整个过程均由学生完成,使学生清楚每个环节与总体的关系,从而适应不同的岗位需求。其三,高校需出台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与绩效考核方案。对于工作室的设备购置、项目参与者的酬劳及学术交流等费用应规定统一标准。通过细化考评规范,制定奖惩机制来确保项目完成的质量。

1.2 工作室模式的新闻学专业教育改革探索

在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育经验积累中,已形成了对传媒人才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即通过实验训练、实习训练、社会实践等环节的综合培养模式。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在高校教育中已达成广泛共识,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2]鞍山师范学院新闻系在校特色院系建设中,立足本专业特征与实际,积极探索适合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试点进行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以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实践的职业意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特定的学习任务和工作任务,初步达到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

2 完善工作室模式的新闻学专业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建议实践证明,基于工作室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新闻学专业教育改革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因此,为更有效地发挥工作室的作用,需在实践中探索进一步完善的方法。

2.1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扩大社会服务力

工作室除了为学校服务,必须扩大社会辐射力度,承接各种社会项目,与企业联合,为其开展服务,不仅能促使企业主动加入工作室,而且能将企业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管理模式引入工作室,更能加强高校、区域间的联系,从而开展更多社会服务。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导师可以将学生在各个环节的成果融入到教学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真实的项目实践增加学生的自信,不断提高与企业合作的实力。

2.2 实行行业专家聘用导师制,优化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在于学生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来提高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从而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工作室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是否具备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工作室的导师一般由科研与专业素养较高的任课教师担任,这些教师虽通过企业挂职、进修深造、外出考察等途径提升了自身的实操能力,具有指导实践项目的优势,但工作室也应吸纳一些职业经验丰富的高水准行业专家,协同专任教师一并开展鲜活的实践活动。比如,浙江省某高校软件开发工作室与地区经济开发区实力雄厚的公司合作,长期聘用技术专家作为导师,对培养学生现代软件开发的理念起到重要作用。该做法值得以工作室模式的人才培养方向为教育改革创新点的院系借鉴。

3 “创业新闻学”的局限性和争议

盡管“创业新闻学”的思路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但在学科建设中有不少的困难,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争议。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创业新闻学”的局限性首先体现在资源的不足,现有的书籍很少有专门是以“创业新闻学”为主题的。其次,“创业新闻学”的课程设置与传统的学科分科是有区别的。老师的知识面也是有局限性的,能把企业运营管理的经验和知识与新闻学结合起来可能会需要时间的磨合。另外,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而课程的速度相对较慢,可能出现课程设置相对滞后的情况。

除了这些局限性,还有一些学者对“创业新闻学”的课程理念提出了质疑。如有学者指出纽约城市大学的“创业新闻学”项目是新瓶装旧酒,不甚解渴,但口味不错。并且,一位老师不可能通过一周金融课,一周市场营销,一周会计,一周广告,一周领导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学生一知半解,是很危险的。最后,学生的需求是有限的,对于新闻学院的学生来说,过多的商务课程是个负担。

4 “创业新闻学”与中国的新闻教育

尽管存在争议,但“创业新闻学”的教学理念毕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媒介环境中的需求,存在一定的价值。但在中国,因为想象在美国那样做个人的新闻事业的环境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表面上看“创业新闻学”的理念是不适合中国的。但应该看到,在近些年的媒体经营产业化的过程中,许多的媒体通过各种途径拓展业务,如建记者站等活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是既懂新闻事业,又擅长经营活动的人力资源是必要的,“创业新闻学”中的一些内容与大多数新闻院校中开设的“媒介经营管理”的内容是相通的。因此,对国内的新闻教育来说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 结语

综上,新闻学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为媒介融合环境下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个性化能力的发展营造了提升空间,使毕业生成为兼具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综合能力的优质传媒人才,这对新闻学专业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值得推广。当然,在运作过程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索并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丽娜,李洋.创新创业教育下新闻学专业“理实一体”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J].文教资料,2018(05):189-191.

[2]陈燚.从创业新闻学看国内自媒体从业者营收模式[J].东南传播,2016(04):59-61.

猜你喜欢

新闻学导师专业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V eraW an g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导师榜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