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移动APP产品设计原则及用户体验

2018-12-18龚雯璟黄靖文林鑫吴雨馨

卷宗 2018年28期
关键词:用户产品信息

龚雯璟 黄靖文 林鑫 吴雨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快,相信大家在这几年也可以深切的体会到。通过观察最新的互联网流量数据报告,移动互联网的数据流量已经超过了传统互联网。而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机得到了空前发展。我们目前的智能系统,无非就是安卓和苹果,至于Windows系统,都已经不用我多说了。而谈到操作系统,自然而然要谈及的就是这个载体上的软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APP。

我个人认为,移动APP产品的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说到的是情感,产品情感需要基于产品本源,符合产品定位的方向。设计对用户的定位要明确,贴合该设计目标受众的使用体验。做好产品定位以后,我们就要考虑到这个产品的亲和力和留恋度。所谓亲和力,就是在所有交互元素的设计上,用户能够对信息进行顺畅的沟通,保持体验一致。留恋度,顾名思义,就是给人超出想象的空间,让人念念不舍,对产品期待更多,得到二次访问。

满足了用户的情感需求以后,我们进一步就是要完善产品的功能,也就是易用性。在交互过程中,用户的操作能够及时的在屏幕上得到反馈,帮助提高用户的效率。除了能够反馈及时以外,还要做到方位明确,明确的知道自己在哪,退路在哪,能够去哪。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尽可能的简化路径,完成任务尽可能控制在两到三次触摸,完成某项task所花费的时间和步骤越短越好。设计一些限制的因素,引导用户正确操作,隐藏可能的不当操作,从而减少误操作。

完善了产品功能以后,我们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体现产品的形美。文字要易读,符合中文阅读习惯,快速传达信息。颜色要合适,利用大众对颜色的理解,使用合理的色彩加强产品的特性。布局要美观,构图要均衡,使画面整体统一。空间感要强,符合透视的原理,设计中表现不同的层次。

其次是要有气势。气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专业性——细节要完美,找不到明显的设计漏洞。二是整体性——所有交互元素的设计上,用户对信息的沟通要顺畅,保持统一的体验。三是品牌成分——体现品牌形象,并使品牌元素保持传承与一致。四是惊喜程度——细节设计要有暖心且令人惊喜的感受。

那么接下来我们谈到的是创新。创新有很多特性,比如共性和异性,复制性和颠覆性。共性就是符合一般事物的普遍认知。而异性就是在共性基础上,给人焕然一新的感受。至于说复制性,就是能够促进其它产品的拓展。而颠覆性就是在互联网上前所未有的,能够变成同行业新的标准。

在具体的交互过程中,我们要依照用户具体的使用情境和需求来决定是沿用标准还是创新。要以受众为中心,关注受众的目标而不是关注受众要完成的任务。方案的设计一定要足够引导用户做出最合乎直觉的行为反射。然后从细节开始减少用户的操作开销,使用户快速了解和认知产品特性,避免参杂个人的主观喜好。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产品,用户终归是人。而人是感性的,for example,我们小时候睡前为什么都要缠着爸爸妈妈讲故事呢?因为如果故事性充满了你的产品的话就会将人引导到那个情景中。形成一种用户是主角的感受。这样可以很大程度的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有一句话说的很到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很简单,你的产品如果不能够引起用户的兴趣,请你给我个理由凭什么用户要使用你的产品。你说我的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是刚需呀!好的,放心,当另外一个产品出来的时候就是你的产品game over的时候,除非他的比你的还烂,还让用户产生不了兴趣!

再说说实用性——解决实际问题:这个我们直接拿实例说,不说微信什么的,就说前段时间政府封掉的打车软件。不讨论打车软件的体验问题,也不说打车软件和某些部门之间的关系。就说为什么这东西很多人需要?因为他解决了城市中打车难的实际问题!其中的一个功能:加价功能,更是如此。有的时候有人需要办急事,这时候钱在他的脑海中优先级已经靠后了,所以他愿意多花一些钱找到一辆出租车去帮他解决问题!

在很多人眼里,设计移动互联网产品和传统互联网产品的区别无非就是载体从电脑变成了手机,所以只要熟悉一下各个手机中不同的规范和特性就算是完成了过渡,学习了下ios human guideline,了解了一下拟物化设计和扁平化设计,就以为是了解了移动互联网的设计方法。其实这种思想完全是只看到表象而没看到本质的错误,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的区别不光是设计标准和设计规范的变化,而应该从整个物理环境的变化来重新全面的认识。那么我们分析一下,移动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和传统互联网产品有什么区别呢?

1 使用场景的复杂

用户在使用桌面客户端或者访问web页面的时候,多半是坐在电脑前,固定的盯着屏幕和使用键鼠操作,这个时候对于用户来说,使用场景是简单而固定的。但是在使用手机的时候,用户可能在地铁中,在公交上,在电梯中,无聊等待时或者边走路边用。如此复杂的场景,需要产品的设计者考虑的要素也自然非常的复杂。

比如在公交车上拥挤和摇晃时,用户如果才能顺畅的单手操作?比如在地铁或者电梯的信号不好的情况下,是否要考虑各种网络情况带来的问题?比如用户在无聊等待玩游戏,或者在床上睡前时,又变成了深入沉浸的体验?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情况在设计时是否都有考虑清楚?

2 使用时间碎片化

用户在使用电脑时,大部分时间还是固定的,无非可能因为工作和同事沟通一下,或者起身上个厕所,一般都有10-20分钟完整的时间片在操作电脑。但是移动端就不一样了,用户既然在移动,使用手机时要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情况,随时可能中断现在的操作,锁屏,再继续刚才的操作。所以用户使用移动产品的时间不是连成片的,而是一段一段的,有的时候中断回再回来,有的时候中断就不会回

来了。

3 屏幕尺寸的缩小

用户使用电脑产品的屏幕尺寸是可以很大的,小则13寸大到27寸,这样使得桌面产品和web产品有充足的区域展现信息,整个界面利用率就可以很高。我们在做交互设计的时候会有一种方法,如果一个次要信息的出现不会影响大部分用户的时候,那么这个次要信息是可以放在界面上的,这就是为什么网站可以加入很多广告banner的原因,因为只要保持到一个度不影响正常的使用就不会破坏整体的用户体验。但是在移动端,这个度是非常的小的,因为屏幕尺寸的限制,本身需要你展现的必要信息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抉择,次要的信息再一出来肯定破坏体验。将前2条结合你会发现,用户在使用移动产品是需要非常追求效率的,所以移动端产品的设计难道会大大增加。

4 无法多任务的处理信息

用户在使用桌面产品时,是更加容易的进行多任务操作和处理的,比如我正在浏览web查资料,又正在进行文檔的整理,还可能开着QQ和朋友聊天。因为大屏幕的关系和系统机制让用户能够高效的同时处理多个信息,当然,还得益于固定的使用场景和完整的时间片。但是因为前面也提到的问题,移动端的产品往往是沉浸式的,用户在同一时期只可能使用一个应用,完成一个流程,然后结束,再去开启另一个应用和另一个流程,所以大部分移动产品设计时往往讲求遵循的是单一的任务流,期间结束和跳转的设计非常的少。

5 平台的设计规范和特性

最后才是各自的平台规范和标准,比如什么ios human guideline或者WindowsPhone的metro理念,纵观知乎和各大网站,很多人每天关注的都是这些比如拟物化设计和扁平化设计的风格,返回按钮的逻辑或者隐藏title之类的方法论细节。的确你了解这些信息是可以快速方便的设计出一个可用的移动产品的,但是如果没有了解之前所说的几条移动产品和传统互联网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区别,你可能永远也无法参透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的规律和本质。

猜你喜欢

用户产品信息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
新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