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与发展: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探析

2018-12-18刘振威

卷宗 2018年28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新时代

摘 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基于我国当前新形势、新矛盾所提出的新要求。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样也有了对于教育质量、育人方向与教育现代化方面的更高要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不均衡、质量低的现状,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保证高等教育新时代下实现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也有着人民对于接受高质量教育的实际诉求。积极回应民众呼声,着力解决主要矛盾,以高等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为切入点,真正建立起人民满意、社会肯定,并符合我国当下新时代、新思想以及新矛盾的高等教育发展蓝图。

1 新思想: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跨越式发展,并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意义,做出了对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论断,并提出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基于此,我们必须意识到,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矛盾也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与其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与跨越,并且已经基本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实际需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对于享受公平、优质的高等教育的期盼将逐渐凸显出来,这也是决定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哪里、如何发展所面临的最核心

问题。

1.1 质量导向,要完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发展与评价机制

从现在到2020年之前,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决胜时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自我国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在做有关于经济社会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部署时,始终坚持根据实际国情,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出新的具体要求。一定意义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能够得到人民与历史的检验,在高等教育领域这取决于其管理机制、师生水平、质量层次、制度保障是否能够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国庞大的青年人群提供有质量、有水准的高等教育。因此,就必须要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上下足工夫,不仅要在完善宏观机制上做出新的提升,更要紧紧围绕高等教育系统之中的各个环节做出优化完善。

2017年底,教育部正式发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我国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将全面进入大落实、大推进阶段,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领域具有标志性的一项举措。我国的双一流建设把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路大学为愿景,提出了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中长期目标,从根本上加快了我国高校对于办学方针、人才培育以及管理创新的进一步明确与落地。从宏观上把握“双一流”建设的进程,必定会推进我国涌现出一批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符合世界一流标准的高校,也必定会从源头上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为今后实现一流人才培养,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打下坚实的

基础。

1.2 服务导向,需提升高校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新时代下的高等教育事业必须坚持服务导向,以人民满意、社会肯定为基本宗旨。在宏观发展上,要坚持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维度。当下中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强起来”的最佳机遇期。要办好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就必须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基于我国独特的文化、历史因素,发挥独特的政治制度优势,务必增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必须立足于新时代、新未来,站在全球高度来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走向,用好国内外教育建设的联动效应,坚持用活、用透世界一流高校建设的先进经验,加强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高校的人才与生源的吸引力。积极推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教育合作组織并参与相关的规则制定,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教育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推向更大的舞台,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2 新矛盾:新时代下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地区间高校发展整体水平差距大

在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就是有着较大的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一流高校建设、师生质量、运营经费和区域受教育程度这四个问题上,并且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限制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向纵深发展、在层次上提升的最主要障碍。基于以上实际问题,并积极实现高等教育事业符合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要求,在宏观管理层面上应当加强统筹、科学规划,保证教育有公平、群众有奔头。同时推行符合实际的“发展递进”、“个别支持”的政策,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事业发展的重心,谋求宏观上的公平公正。有倾斜、强杠杆的办学经费支持能从根本上解决边远贫困地区的经费困难,立足细节部分的基层管理应当突出抓重点、解难题的思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完善机制。

2.2 高等教育内部治理体系仍需完善

内部治理体系的完善、深层次改革的推进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所在。内涵式发展就意味着要现有的体制机制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与制约,只有求变才能求发展,不创新就没有新方向,新时代下高等教育事业的建设应当勇于创新、不惧阻力,从深层次、宏观性以及结构化的问题上做文章,切实增强改革的力度与幅度,进而凸显内部治理体系完善所带来的组织发展。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内部治理的改革向纵深推进,具有深远影响、较强创新性的举措不断得到推行,新时代下高等教育事业内部治理的基本体系已经初见端倪,高等教育的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与新时期。部分高校也完成了对于其内部治理的制度性、结构性变革,但这只是阶段性、短期性的成果。在今后,高等教育事业的管理者、决策者应面向新时代、新矛盾,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先行先试的推进部分内部治理改革方案,把高校内部治理改革的进程向更深层次推进。

2.3 高校建设缺乏持续性的评价机制

应当认识到,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建设不是短期内就可实现的,其过程具有一定的曲折性,需在深厚的文化积淀与内涵演进之上持续量变才可以实现,这与建立起全面、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认证机制是当下社会具有较高认可、较广应用的一项评价机制,其核心就是把质量看做是阶段性提升的过程,需在科学的评判基础、系统的认证规程基础之上来审视一所高校的科研与教育水准,并通过周期性、阶段性的复审与评估来确保评价的科学完整,认证机制在西方国家的应用较为广泛,是欧美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公众治理较为关键和较为高校的一种方式,且在高等教育事业建设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认证机制跟欧美发达国家的认证制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伴随系统的评估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评价机制的逐步建立,这一制度将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建设当中起到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3 新征程:新时代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建设高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便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当贯彻并遵循的基本准则与行动指南。近年来,党对于教育的指导理论不断更新,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推行的一系列与教育事业相关的重大决策,科学地回应了诸多实践性、宏观性、大局性的关键问题,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实践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境界,形成了内涵深刻、结构科学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因此,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其对于高等教育事业建设的决策为总纲,进而从根本上凸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对于育人目标、办学理念等关键问题要坚定不移,确保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不动摇。

3.1 战略布局上以平衡不同区域高校“内生动力”为目标

高等教育事業应当从深层次把握高校所在区域的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牢牢跟进新时代的新形势,积极响应国家层面的战略要求,切实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服务能力与科技支撑作用。

近年来,科学的人才战略与系统的教育方针广泛推行,高等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持续提升,教育的机构性改革走向深入,受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满意程度不断加强。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应当以民众诉求为中心,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诉求,将教育事业放在战略发展的突出位置,明确高等教育事业宏观性、根本性的地位与作用,确保让更多受教育者享受公平公开、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但也应当充分意识到,新时代下高等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仍有着较大的空间,需继续坚持结合地方特色办学的理念,提升高校发展的区域特色,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3.2 评价机制上以完善“双一流”建设标准为基本要求

为了能够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层次、多维度的需求,本身发展阶段耗时长的教育事业就应当长远打算、规划蓝图。我们党在新世纪以来,陆续在宏观角度推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早推行了教育事业的现代化目标。为了适应当前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并基于新时代视角下的教育事业发展,应当着眼于制定并实施新的教育发展蓝图,立足实际需求、回应社会意见,优先推进教育事业的现代化,特别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平衡发展、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为早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

真正建设出一流学科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内涵式发展的先决条件,学科的办学水平以及办学质量是高等教育事业求得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具体的学科专业作为推动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其科研潜力、教学质量以及师资水平的集中展示,能够从一定意义上预示着一所高校今后发展的动力与方向。所以,学科专业的建设应当成为高校建设当中的基础性工程,努力塑造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学科,其实就为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提供了先决性的条件。同时,也可从多个文件中得出,“双一流”建设从微观角度还是落脚在一流学科的建设之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全面深化改革。高等教育事业在寻求质量保障与提升的过程中,应当紧紧围绕党的宏观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为基础,坚持深化改革不动摇,围绕高等教育领域的各个组成部分,分阶段、多主体的进行优化改革。应当完善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鼓励高校“走出去、引进来”,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内涵式发展,就需要管理手段与政策工具的连续性与科学性,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文化的传承打下牢固的基础,早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双一流”的建设目标。

3.3 培养方式上以坚持“立德树人”为基本准则

在新形势、新背景之下,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任务,围绕知情行意与德智体美的培养目标,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知识技能储备、综合素质培养、道德修养提升等环节上抓反馈、做评估,并基于此再对具体的教育管理行为做出优化和创新,保证高校在育人环节的高水准、高质量。

在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传承文化的功能,同时社会也对高校毕业生有着较大的需求与期待。对于国家,大学生更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2016年11月,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根本目标,着力解决这其中的薄弱环节与管理盲点。在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矛盾、新形势的当下,应当保证教育事业与社会的充分交融,为适应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而培养各类人才,保证高校教育的主体能够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理念、家国意识与求索精神。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必须依照新形势的需要。担负着培养专业化人才、提供社会科研服务、进行社会文化创新与传承的高校,应当审时度势,依照新矛盾、新思路,稳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优化,着力解决人民关心的、社会期待的、国家重视的问题与难点。只有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内部规律以及实践经验,依照新时代所面临的新矛盾,深刻把握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面临的更高要求。

4 结语

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与提升是一项涉及多流程、多主体的系统工程,高校在尊重教育规律与人才发展规律、注重自身科研能力水平与教学师资水平的同时,应当依据国情、校情,给予学生更多地关注与支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从實际操作中为人才资源的质量提升提供了可能。应当积极引入西方所采用的评估模型与量化统计工具,围绕师生评价、课程改革、校园建设等方面,在固定期限内展开相应的评估与反馈工作,保证高校的教育质量始终处在动态的提升过程之中。

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曾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实际上都离不开适应时代发展、回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的支撑,扎实而广泛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是能够促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不竭发展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时,重点指出了建设教育强国是教育领域的首要而又根本的任务。因此,培养各类人才、储备专业力量,不仅是促进个人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实现“中国梦”的最佳契机,更是从根本上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17-10-28.

[2]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13,(2).

[3]王学俭,杨昌华.立德树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J].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

[4]罗伯特·M·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汪利兵,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张德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历史责任[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13,(2).

[6]冯建军.教育公正[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7]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李元元.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新特征与新思考[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2017,(23).

[9]余小波等.“双一流”建设中引入大学社会评价机制的思考[J].长沙:大学教育科学,2017,(6).

作者简介

刘振威(1994-),男,山东省青岛市人,硕士研究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新时代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