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启发式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8-12-18陈晓凌

卷宗 2018年28期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能力培养思考

陈晓凌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有多种方法,其中,启发式教学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师、教材、学生共同构成教学的三大要素。采取启发式教学,就要认真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把握教材、学生和教师三个要素。其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能力培养;思考

当前,由于教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而启发式教学在整个教学形态中尤为突出。因为相对其他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能够更加生动鲜明的激发学生的知识意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很好的去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要想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好启发式教学,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地方不可忽略,需要在教学中特别加以

重视。

1 了解自己

“教师即课程,教师即学校文化”(钟启泉语),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一堂课就师生的角色定位而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好比一场戏,教师的作用等同于这部戏的导演,学生则是这部戏的演员,演员表演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导演水平的高低,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对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课的知识建构、目标制定、内容展示、步骤如何等,都需要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课程标准事先拟定,这是显示教学功底的地方。

选用启发式教学,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一把尺子,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是角色定位,课堂中的教师定位要准确,你不能去取代学生的学习,更不能代替学生去发现。尺子就是教学尺度,是你对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的掌控。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学习活动,而是连接学生,沟通情感,达成知识传递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教师除了在教学实践中要摆正位置外,还应包括知识梳理、拓展延伸、导入途径、教学设计等等方式方法问题。

古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应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了解自己,要求教师课前通过备课必须做到,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合适的教学内容,正确的教学思路,然后根据自身的条件来设计教学步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有自己的长处,也总会有一些短处。但高明的教师就在于能扬长避短,会注意弥补自己的短处。比如有的教师会几笔丹青素描,教学时有些课文便能用图画的直观形式启发学生,如介绍人物时,可用简笔勾勒人物形象等等;有的教师语音条件好,对于一些寓含浓郁情感的课文,可以采取朗读的方式,形成课堂氛围,感染学生等等。

当然,语文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要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马卡连柯语)。语文属于基础学科,不仅有自身的一套知识,能力系统,以及所涉及的人文地理,天文历法,古今中外等比较广泛的知识层面;还有融于每篇课文中的道德素养与思想精髓。所以相较而言,它会比其他学科更讲求兼容并蓄,讲究文情并茂,讲求实用,讲究积累。因此,教师在使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时,要充分认识自我,更要不断的反思教学、提高自己,才能把课上的好、上的活,才会有声有色,才能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2 熟悉教材

为了有计划的完成教学任务,语文教学必须有和课程标准相配套的教材,它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育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学生开展学习,确保教学效果的材料和依据。采取启发式教学,就要求教师课前对这一教学的蓝本,认真阅读,仔细研究,慎重把握。

目前,高职类语文教材属于综合体系,它集阅读、汉语知识、应用写作及口才训练于一体。每个章节又因为体例不同,表达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教学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区分、详加区别,根據不同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准备。阅读部分分讲读和自读两类。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形成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应用写作及口才训练部分着重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尤其是实际应用能力,这与新课程体系要求是相适应的;汉语知识则侧重应用。教学内容不同,启发式教学的做法也不能完全雷同;教师要选择好与教材内容相配套的教学环节,去分析教材处理教材,选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安排师生活动,保证教学过程和各种因素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最为有效的的教学作用,以取得一定条件下最高的教学效率,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

语文是一个开放性并充满活力的课程,因此,备课时,教师不光要把握教材本身的基本知识,梳理教学重难点,还要打开教学思路,把视野放的更远,按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思维习惯,去把握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以便学生通过教材这一媒介去广泛的汲取更多的知识。此时,教材只是一个手段、一座桥梁,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是把教材当成连接知识的桥梁,带领学生去知识的宝库畅游。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套用一下似乎可以说,要搞好教学,实现教学的最大利益,功夫也在教材之外。教材是平面客观的,因而,教师要从新的视角思索语文教材,力求把语文教学资源挖掘的更深更广,引导学生思索。要让学生走出去,去领略教材之外壮美的风景,吸取丰富的营养。

3 激发学生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语)。启发式关键在启,启人心智,启人觉醒,是促使学生学习的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与思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师指导下的培养学生主动意识的学习自觉性。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

教学过程是“教”和“学”处在一定的关系和联系中的矛盾运动,这个运动是以学生的的认识规律为依据而向纵深发展的。根据这一认识规律,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安排教学程序时,一定要服从于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课程标准出发,安排难易适度的教学模式。只有相应的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逐渐演绎成强烈的求知欲。不能设想,一个善于演讲者会把注意力放在敢否上台上,他总要为自己的表演设立一个可能而又难以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他的“难度”,学生在课堂中的要求也是如此。

一个教师无论他本人修养如何,知识如何、能力如何,都只代表他自己,不代表学生;更替代不了学生的如同海绵一般去吸收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产生,往往都基于内容的无限丰富性和教学手段的生动性。举个例子,学生在学习尤其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其实存在着一种潜意识,当一篇课文刺激他时,细心的教师就会发现: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新的、异的和难度较大的知识面上,至于已懂的或浅易的知识则常常置于“注意边缘”,甚至注意之外。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认真分析所教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性差异,找出普遍性和规律。从实际出发,借助启发式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认同领悟,直至融合,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丰富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

吕叔湘先生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们动脑筋,这是根本。”而学生语文水平提高的过程,总是新的知识不断交替转换,循序渐进的过程。原先的新知识变成以后的旧知识,循环往复,语文水平便得以不断提高,启发式教学也才能真正发挥得极致。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格式和套路,而是表现为多种教学形态被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它要求教师必须充分的了解自己,熟悉教材和激发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与能力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大的发挥作用,因为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孔浩.启发式教学的几点体会[J].信息教研周刊,2011(10):71-71.

[2]曹长德.启发式教学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1.

[3]蔡肯,梁晓莹.浅谈案例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在高校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238-239.

猜你喜欢

启发式教学能力培养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