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学生课堂道德规范的检视与反思

2018-12-18王玮婧

卷宗 2018年28期
关键词:行为规范道德大学生

摘 要:高校课堂,区别于义务教育课堂,呈现出典型的以讲授为辅,学生自我吸收为主,专业性强,具有依赖学生研究和探索的性质,学习渠道多样化等特点。由于高校教育的非强制性,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步入大学课堂后,如鱼得水,放飞自我,尤其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课堂行为规范显著恶化。所凸显的课堂行为规范问题通常表现为在课堂中不遵守学生课堂行为规范及道德准则,妨碍教师展开正常教学活动,甚至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他人学习,使得授课教师讲课热情衰减,动力不足,更可能对学生的人格和生活习惯造成消极影响;部分学生被动受到负面影响阻碍综合能力的提升等。从两方看来,减退教师授课情绪,不利于传道授业,同时,主观能动性强的学生无法全神贯注,影响了教学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本文旨在从高校学生的课堂道德规范遵守情况入手,以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为例,分析当代大学生课堂道德行为失范的原因,结合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的具体学情,检视和反思高校大学生屡教屡犯的行为动机,从而帮助该校大学生成功建立正确的课堂道德观,并帮助教师树立有效的课堂教学秩序,从课堂的两类重要参与者各自的角度入手,健全课堂行为规范,促进高校环境健康的学习风气。

关键词:课堂;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

高校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场所,教师掌握着授课的主动权,课后放权交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的强制性责任于义务教育体系课堂较为分散和倾向专业领域化,致使部分高校教师并未把重心放在课堂行为规范的强调上。因此,高校课堂是承载着丰富内涵和色彩以及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平台,教师应恪守高校教师法规及遵循职业道德修养;而学生,作为当代课堂的主体,在日益滑坡的大学生道德规范下更应该主动积极的服从课堂道德规范,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达到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

1 高校学生课堂道德规范的研究前提

1.1 课堂道德规范的理論基础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时代,什么是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任务?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作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在背时大召开的座谈会上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这四点希望与4年前习近平考察北大时提出的“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这四点要求一脉

相承。

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才能办成六的大学,而高校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和之一及源头,便是紧抓课堂教育。

1.2 课堂道德规范的概念

高校教育的课堂道德行为规范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是大学生个体在高校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律并自制的按照高校课堂的纪律和行为规范要求所进行的各项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互动;是一种表现在高校课堂这个特殊社会行为中的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学习观。

具体的课堂道德行为规范则是指教师学生双方在课堂上所应当遵守的各项课堂纪律和准则,如;教师应遵从学校各学院和教研室的工作安排,严格按各教学环节要求履行其职责,不传播、不散布有损于社会稳定、学校声誉和学生稳定的言论,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尊重他人,积极上进;学生方面,则表现为不得迟到早退、蓄意破坏教学秩序,是否着装得体、做出与本课堂无关的其他事情,课堂出勤情况、请假程序的遵守、发言与讨论是否符合社会伦理等。本文主要从学生在课堂遵守道德规范情况的角度进行阐述。

1.3 课堂道德行为规范的功能

1.3.1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规则感

“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的课堂道德规范就是一种细分的社会规则,是高等教育环境中为数不多的强制要求学生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的媒介。尤其是进校大学生刚刚脱离应试教育体系,急于寻找突破口以求身心的全面放松。我国高校环境普遍呈现出相较自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自制力不成熟的新进大学生很容易沉迷自我,甚至过渡放纵自我,造成对自己的消极影响乃至他人的影响。大学课堂对学生的强制性约束,规范了其行为,制定了守则并予以相对应奖惩措施,建立了大学生维护正常校园社会秩序的基本认知,并以小见大,映射出人们共同劳动和生产的的人类社会的画像,教导大学生要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就必须通过建立道德规范准则来实现,从而激励了大学生用规则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的动机。

1.3.2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滑坡的大学生道德修养也增加了高校的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大学的压力。高校作为大学生衔接社会的通道,意味着要积极正确的引导大学生们为将来自主全面承担人生责任做出努力。其中一方面表现在,大学生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其作为社会成员在处理与其他成员关系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大学生的行为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

高校课堂道德规范严格要求大学生,在对待自己的层面上,包括基础要求部分的的不允许课堂饮食、交头接耳、着装不庄重,以及学习方法和习惯部分的,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听课,独立思考,认真对待作业,详尽参考各种教学资料等;在对待同学老师层面上,包括从人格上尊重老师和同学,尊重不同的意见,不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具备良好的和同学小组协作及团队精神等等方面。我国各高校都有具体的课堂行为规范。从具体内容上,各高校的行为准则都从大学生对待他人及社会和对待自己的层面做出了详尽的要求。因此,大学课堂理应肩负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的重担,同时,课堂也应当是最为有效的媒介。

1.3.3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前文提到,高校课堂中的两种角色通过在该平台上的的摩擦与磋商,学生逐渐培养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出以全局的视角和更为有远见的判断进行决策的能力。

高校课堂中所体现出的是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关系,学生与教师角色均在互联网环境中发生了转变,该转变的隐患就在于让学生更容易脱离课堂,沉浸在自我中,比如在本文作者的课堂上发现,有学生长时间用课堂时间看手机视频、小说等,看到激动情节,甚至情不自禁发出笑声。通过课堂道德行为规范的约束,起先,学生在外力作用下被动服从,久而久之,当遵守课堂行为规范已融入大学生的课堂行为,已成为一种自觉时,课堂的道德行为准则俨然开始发挥其作用。然后,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即授课教师应率先配合由学校制定的课堂行为规范以身作则,其次,对学生在行为修养方面耳提面命。

由道德行为规范约束的课堂,使得教师和学生是要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并让师生从课堂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最终实现“教师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

2 高校学生课堂道德行为规范遵守现状--以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为例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当代,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以及国力日渐增强的今天,西方价值文化、互联网元素充斥大学校园的时候,社会对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状况、道德状况、价值观念,却明显表示出担忧。

2.1 课堂公德心普遍缺失

课堂公德心表现在,以教室和该课堂为核心的社会圈中,大学生应表现出来的对学习环境、财物的爱护和尊重,与社会成员的协调与沟通,乃至价值认同;课堂举止行为文明及遵守课堂秩序等。

以维护教室环境和财物安全为例,本校课堂行为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室内禁止饮食,严禁学生在教师授课过程过中饮食”。据笔者走访及观察发现,学生省出更多休息时间,早餐则随之被带入教室。课堂早餐又被分为两类:一类,学生会在教室门口迅速解决完毕回到教室;另一类,直至预备铃响,严重者,授课程序已经正式进入,仍有学生毫不避讳,旁若无人的进食。调查中,不少学生对此表示强烈反感。

本文作者分别和委托学生对4个随机班级(总样本数保持在290-300之间)在一周之内的每天早上8:25开始观察和统计。发现有携带食品进入课堂习惯的同学在该数据结果中承担了主角,即,几乎每天改时间点都会重复该行为。进一步调查未发生该行为的学生得知,学生对该行为反应不一,但大多数都表示了反感和厌恶,其中认为破坏教室环境和污染课桌椅等公物占到绝大多数。有观点表示,很多带早餐包括饮品进教室的同学,鲜少习惯性带出教室并进行垃圾归类,一般选择无视,留在课桌或抽屉中,给保洁阿姨和下一节课使用同教室的同学带来极大不便,造成了教学环境污染;甚至有同学隐晦的表示自己也是潜在行为者,恰好调查期间没有发生该行为而已。

课堂饮食禁令作为本校课堂行为规范的首条准则,侧面说明高校大学生普遍在该行为上失范。课堂饮食造成了诸多课堂困扰,如教室的不流通环境,可能造成部分同学出现不适反应;洒落饮品可能导致地上湿滑产生人身安全意外;更为重要的是,食物残渣可能会诱因昆虫老鼠,腐蚀和破坏电子教学设备,影响教学素材的播放,甚至出现安全隐患,等等。

其他课堂公德心缺失现象体现在干扰他人听讲,交头接耳,大声议论,在课桌椅上乱涂写刻画、男女同学(尤其是情侣关系)行为出格等等。

这些情形是大学生在课堂上不顾他人情绪,不理解他人劳动付出,不尊重爱惜学习环境和财物的表现,是只顾个人利益,不考虑集体和社会利益的表现。值得庆幸的是,此次调查发现学生们多数具备课堂公德意识。鉴于同学间的效仿行为、教师的疏于强调、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效应,使得大多数学生选择无视或默许以上违背课堂公德的行为,造成不良行为以乘数效应速度扩散,并俨然成为一种社会

常态。

2.2 课堂学习价值观偏离

2.2.1 课堂仪式感乃形式主义论

在本文作者受访者提出了一个学生们不曾思考过的问题:大学课堂是否需要像义务教育课堂一样,起立,道“老师好”,即,遵循这种传统的尊师重道的形式。受访者(上述样本中选择成绩呈正态分布的多个学生作为受访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表现出极度的不可思议和莫名:青年教师居然还苛求这样的形式主义?并在事后反问本文作者:学生向你行注目礼,不尴尬吗?大家有气无力不走心的道声老师好,有任何意义吗?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集中体现在能够的看待自己和社会、与他人竞争和协作的关系,学会设身处地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也表现在应具备努力进取、顽强奋斗的精神,以及面对挫折豁达的人生态度。而课堂中恰好体现了其价值观中最关键的之一:作为步入社会的重要转折点,大学生应保持积极进取,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时时提醒自己,课堂学习是一切知识力量的能量源,大学课堂带来的不仅是专业领域的学识,更多的是社会见闻,学生未来蓝图的近景。课堂的仪式,不是流于形式的课堂过渡,应是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认知的传统美德,认真的对待这个仪式,体现并延续了这个美德;同时,也是一种觉醒的标志,警醒着学生们,课堂已正式开始,注意力应收回。对于课堂仪式感的价值认知,可以使大学生对其令营在意的事情--课堂学习,怀有敬畏心理,唤醒他们对课堂的尊重。

2.2.2 课堂功利主义日趋严峻

高校课堂里,接近教师不应是学习目的。通过教师,窥得其所在学科或领域的魅力,进而产生兴趣,想要在学术道路上探索下去,才是作为学生所需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通过情感和精神来维系,教师在学术上倾囊以授,在品格上身正行端,学生在尊敬教师的同时,潜心于學术,提高品德素养。这理应是高校共同的课堂价值观和目的。然而,本文作者在实际教学和调查中逐渐发现“新趋势”,学生接近教师的目的不再纯粹,课堂表现趋于功利化。

大多数同学接近教师的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讨,也非兴趣爱好指引,他们带着相似的目的性,即,希望本学期能通过与老师建立熟络的关系,考试时能网开一面;这一部分同学中有着更为“深谋远虑”的:希望目前与老师建立的关系能为之后的校园之路开启畅通便捷的旅程。结这仅仅是针对大一新生的匿名调查,他们涉世不深,初出茅庐,世界观、价值观尚不健全,却可以在“关系营销”上“高瞻远瞩”。学生们带着目的接近授课教师的方式,大多表现为过度与教师互动,下课询问微信或QQ,以点赞、留言或私信等方式增加老师印象,课堂间休息以热忱的“服务”接近老师,等等。值得庆幸的是,多数同学出现上述行为,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青年教师投缘,或感觉教师授课方式新颖有趣,所谓的接近,是情感使然。无可否认的是,调查数據证实,本校大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实用主义态度日渐淡薄,取而代之的竟是明显的功利心理。

大学生通过课堂与老师“套近乎”的功利心理,究其原因,现象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最为直接的影响非通过负面的“校园文化”莫属,学长学姐的心路历程似乎为新生们带来了捷径,向新人传授“经验”的骄傲自豪感,也推进了学长学姐们自发主动的鼓吹。其次,就业压力,市场经济下“利润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媒体舆论等,让人群中接受能力和思维活跃程度最佳的大学生群体迅速的感染该风气。

2.2.3 对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嗤之以鼻

根据问卷调查发现,85%以上的被调查者对教室张贴的课堂行为规范熟视无睹,其中50%的同学表示根本不知道有这种课堂行为规范(老校区有明确张贴出来),只知道有大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方面的要求。尽管新校区的课堂行为规范尚在完善阶段,并无实体告示,但新生入学时既有辅导员口头谆谆教诲,也有电子版发放至每个人手中。在单独访谈阶段,告知受访者课堂行为规范大致涵盖了课堂纪律、礼仪、课堂发言与讨论的注意事项、请假的相关规定等等之后,学生纷纷表示这些内容还是耳熟能详的,但仅仅只停留在认知层面,行为与认知严重脱节,不会严格遵守,甚至不屑于遵守,严重的,竟出现了对遵守规范者的嘲讽,谓之“教条主义”。

其他表现多为受到互联网影响,诸如看“低头族”看手机、小组实践时,事不关己,团队协作中“抱大腿”等。

2.3 课堂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大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在课堂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罔顾他人利益, 这就包括前文提到的课堂公德心失范方面;课堂小组讨论和实践小组分工时,独自行动,不与小组成员协作讨论,固执己见,损害小组利益;课堂研讨分组“帮派化”,这些非正式组织群体通过寝室成员或社团关联的感情维系,凝聚力强、内部关系紧密,但对外却出现孤立其他团体和学生个人的情况;团队作业中,以某大二班级为例,ERP的实践操作课堂上,更是涌现一批“抱大腿”族,全身心依赖小组其他成员,作业最后填上个名字了事,自欺欺人,敷衍老师。在这一批学生的观点中,“我把我的社会关系搞好就行”,“考试不挂科就行”,至于集体荣誉这回事,那是班干部社团干事们的追求。

对本校的学生调查得知,人数约在40人左右的小班更容易“拧成一股绳”,如16级酒店管理班,共37人,是管理学院有名的荣誉先进集体,每年的先进集体荣誉都被该班斩获。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充分、活跃并不失课堂礼节;小组讨论更是畅所欲言、大胆向别组谏言;小组成员流动性强,个人主观能动性高。在管理学院各系,更是听到各个学科教师的一面倒的赞扬声。走访该班级体成员得知,“非群体”成员课后的交集并不算多,大家都从属于各自的寝室小群体、老乡小群体和社团小群体,课堂的互动和小组交流成为了大家了解非“群体”成员的最主要媒介。该班级学生在关心自己个人发展的同时,也注重集体意识,在“互联网+教育”概念和翻转课堂的倡导下,更是成为了本校的表率。而这一群学生们,也在他们自己营造的和谐集体环境中,感情和行为互相促进,良性循环,催生了该班学生个体求进步求先进的激情和动力。

九五后一代的大学新生们,可以说是改革成果的完全受益者,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和谐社会建设的亲历者。总体上个性张扬、乐于表现,目标明确、意识客观。他们虽敢于担当,但又不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心态开放,但却心理脆弱,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与社会融为一体,但与家长却又有着明显的代沟;信奉社会诚信和社会公德,但对己对人却是双标准。随着创业创新的校园文化新风尚的兴起,大学生活已成为这一批大学生的期待和憧憬,这样个性的他们,怀揣着希望,在大学这个人生载体中,展示自我,有所突破。于是造就了在这样既与时代俱进又充满矛盾的社会中,他们的价值观倾向已不可同日而语,并在他们人生阶段中至关重要的大学课堂中表现出来。

3 高校学生课堂道德行为规范强化的建议

3.1 加强专职教师课堂监督责任

高等教育的性质使得部分高校教师的责任感日渐淡化,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八零一辈师资力量越来越充实之际,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学校应强调课堂上教师的权利,发挥教师的监督功能。教师应当以高尚的情操塑造自己,以积极地言辞教导学生,以丰富的课程内容灌溉学生,以先进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课堂中和平时日常加强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把握学生们的思想动态,课堂中,对一些不良苗头及时制止和劝阻。通过组织和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充分调动带头学生的纽带作用,借助他们在班级的影响力来正面辅助班级价值观和集体意识建设。

学校也更是要督促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使命感和光荣感;通过授权,唤起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获得更多责任,充分满足高校教师在自我价值探求层面的需要。

3.2 督促后勤部门发挥监督作用

高校后勤是范围最广,事无巨细,工作量大,管理面泛化的一种工作,承担着全校教育教学、科研实验、生活等各方面的责任。以本校为例,将学生携带饮食、教室资源、财物的保护监督工作,交由专业服务保障的后勤团队进行点对点监督、把手,成为了控制和保证教室学习环境的最为直接而有效的手段。

要把这种增派人手,甚至可能导致管理费用增加、且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做好,首先,应让全体教职工充分了解到后勤保障体系统对全校生活、服务的重要意义,增加全体师生对后勤工作的认识,并产生尊重他人劳动岗位和认可他人工作价值的观念,让后勤岗位工作人员感知到来自于全校各岗位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满足后勤人员在精神层面获得价值认可的需求;其次,后勤集团领导者应建立适当激励机制,促进后勤员工主动承担责任,愿意以优质的服务、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参与高质量的服务和校园生活中来。最后,校领导从人本管理的角度对后勤员工进行座谈、奖励、培训,对他们的生活表示关怀,开展后勤员工的团建工作,从工作的精进性、生活品质的优越性上,增加后勤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3.3 培养当代大学生积极的道德、价值观念

在学生观点里,高校是义务教育完成后让思想自由的国度,随之各方面都表现出高度“自由”。因此高校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本质是学习”这一观点,自由的、富有想象力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姿态和方式,不是放飞自我和过渡放纵自我的借口。 首先,从沟通方法采用层面,高校教职工在对待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不能再向过去采用“填鸭式、灌溉式”,应从充分了解当代学生特点入手,抓住他们求新、求特、求异、求乐等特点,以平等的地位与他们交换想法,对于个别在交流上有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投射的心理学思路探索他们内心世界。其次,从具体培养层面。当代大学生是叛逆的一代,要教育,须先与他们建立可信任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应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才能获取其信任;第三,从培养的途径方面,教师也应“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打破传统的坐在教室里对着学生喊话,或在心理咨询室一对一进行传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机会,指导学生完成比赛和活动之余,结合各学科的德育因素,将大学课堂这个作为参与各项活动的根本的重要性,再次通过寓教于乐的手法予以强调。第四,在学生中树立道德标兵,以榜样示范作用激发其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正确积极的课堂道德观念在学生群体中蔓延。

3.4 发挥社会监督的功能

当代大学生沐浴着互联网时代的春风,众多自媒体舆论的迅速传播无不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认知。言论自由观念在逐渐放大,大学生们接受新知识能力快、传播范围广,也不具备识别舆论优劣的稳定能力,很容易就被不良网络舆论导向到错误的理念和价值观。一方面,社会应借助自媒体的传播力量,发布正确导向的道德伦理观念信息,这就要求了社会监管部门,在进一步规范社会文化市场的层面,需加大监管强度,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尽可能减少大众媒体传播的负面消极信息。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也是社会构成,传统观念认为,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了高校,孩子已然成年,“天高皇帝远”,管不着了,也不用管了,学校是教育机构,自然承担着从个等方面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责任。高校可以效仿义务教育体系中的“班主任制”,利用辅导员的桥梁作用,与学生家长进行反复交流和沟通。在辅导员层面,可以更好的了解来自不同地区甚至民族的学生的教育背景和个性,在家长层。面,可以更细致的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动态,学习表现情况和心理健康状态等,进而双管齐下,培养学生正确 的伦理道德观,认识到大学这个集体所具有的重要社会意义。

4 结论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构成,他们道德伦理、价值观折射出未来社会的道德伦理品质,这一切都关系着构建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成就伟大民族未来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心,即课堂,责无旁贷承担了这一时代要求。本文以江汉大学文理学院为例,举例详细说明本校学生课堂道德失范的表现,通过分析本校学生特点,辐射出当代大学生普遍的课堂道德行為失范要点,从专职教师、后勤部门、学生本身及社会和家庭的角度提出建议,以期从包围大学生几乎全部的活动范围的视野,在不干扰他们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展开正确、积极的道德、价值教育,为培育新一代高素质人才和实现现代化建设作出

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志鹏,张梦.大学生课堂失范行为的校外成因及矫治策略[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9.

[2]徐琳,陈孝友.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教育社会学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9):21-22.

[3]许昌悦,严凌雁,张人仁.大学生课堂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9):178-179.

[4]张彪.如何应对大学生的功利主义[N].光明日报,2014-6-17:13.

[5]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DB/OL].2017-5-09:

作者简介

王玮婧,硕士,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行为规范道德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必要性
用公平正义守护社会伦理秩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