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点”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研究

2018-12-14沈静怡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关键点文本解读起点

沈静怡

【摘要】文本解讀是文本教学的前提。文本解读要以儿童为中心,明确何为起点、关键点、终点,以及落实这三点要遵循的原则,从而实现简单而深刻地解读课文。

【关键词】起点 关键点 终点 文本解读

带领儿童理解课文,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恰当的解读。文本解读,在于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阅读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文本解读还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信息选择、加工和处理。

一、对文本及文本解读的认识

有人认为:“文本,指的是由一定的符号或符码组成的信息结构体,这种结构体可采用不同的表现形态,如语言的、文字的、影像的,等等。文本是由特定的人制作的,文本的语义会反映人的特定立场、观点、价值和利益。”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指的是教材及相应的课外读物。

文本解读,在于实现读者与作者的交流,即通过自己的阅读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我们需要慢慢地逐层剥开文本的外衣,以最真诚的心灵和情感与文本互动,寻找那掩于迷雾中的线索,来触及自身与文本作者、编者在情感、心灵上的应和。小学语文教材的解读,还需要带领儿童去寻找与文本的互动。教师需要用儿童的语言去“转化”文本,用儿童的方式去接近文本,并让儿童去建构自我的经验——这需要以儿童为中心。

二、以“点”及面——文本解读的现状及有效途径

如今的文本解读中存在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解读得过于深刻,脱离了儿童的实际需求。另一种是过于浅显,流于文本的表面,没有形成系统,缺乏有效方法的指导。这两种方式都脱离或偏离了儿童这一中心。

要达到以儿童为中心的文本解读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起点、关键点、终点则是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正如“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间首尾皆至”。起点的把握,决定了终点的方向;关键点的选择促进了终点的达成;终点的明确也间接影响到起点和关键点的形成。因此,文本解读抓住“起点、关键点、终点”这三个落点,能形成一个体系。

三、基于“三点”的文本解读例谈

(一)起点:解读定向

起点是指开始的地方或时间。文本起点的构成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起点、教师的起点、文本的起点等多种角度综合考虑。此外,终点的选择也会间接影响到起点的选择。

1.何为起点

学生起点:学生在学习文本前,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学生对某一具体文本的兴趣、知识情况、情感水平和解读能力都是学生的起点。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永远不能忘记站在我们面前的是7~12岁的儿童。在确定起点的同时,教师的心理需要明确三不教:学生已会的不教,能自己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我们需要时刻将自己看成是儿童,以儿童的眼光看待文本,解读文本。

教师起点:教师自身对文本知识的理解,拥有的相应的语文专业水平。于漪老师说:“教师本身对文本的理解有多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有多深。”特级教师黄厚江也说过:“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我们不推崇脱离儿童的过于深刻的解读,但也拒绝对文本过于浅显的解读。我们所追求的是让教师站在儿童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那些踮起脚尖能触及的新知、难知。

文本起点:文本书写的时间,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与各种外部环境的关系。在某一单元,某一册,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中所处的位置,也关系到起点的梳理。作为教师需要有统筹的意识,不能狭隘地就文论文。

作者起点:作者所处的年代,作者的人文倾向,作者一生的经历,书写文本时的境遇都是需要考虑的起点。我们若借助作者同类、同题材作品,或参照其他作品,并结合专家学者的观点,定能帮助我们“入其文”,又“出其文”,形成多元解读视角。

2.如何确定起点

起点的明确,基于起点的厘定,多角度的思考。把握起点的原则,能帮助我们明确文本的起点。例如:张学青老师执教的课外阅读《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文章的主人公姓“印”,眼睛有点近视,人称“印瞎子”。通过他对“鼻子”的爱惜,人们可以看到这个小人物身上的幽默、自我、乐观。

张老师在教学“聊印象”这一板块时,确定了先聊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QQ印象”,转而借用“聊QQ印象”的方法让学生聊对文本中“‘姓印这位朋友的印象”。张老师用三问,将两者结合起来。一问“你们熟悉QQ印象吗”,学生答“熟悉”。伴随着张老师与学生一起对QQ印象的回顾,学生们原本的紧张与拘束消失了。二问“你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对人的印象了吗”,学生答“会”。三问“那你们能快速浏览课文,在自己的纸上写下对姓‘印这位朋友的印象吗”,学生迫不及待地答“会”。于是,课堂上就看到了快速阅读、潜心思索的学生。之后关于“姓印”朋友的印象交流,也如预期般顺畅。张老师对文本起点的正确把握,让教学变得润物细无声。下图为“QQ印象”:

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的起点是熟悉“QQ印象”;教师的起点是具有将对“姓印”朋友的印象描述与“QQ印象”结合起来的能力;文本的起点是对“姓印”朋友的介绍是多角度的,多层次的。作者的起点是关于“姓印”朋友的认识是深刻而全面的。张老师将这四个起点综合起来,确立了教学中引入“QQ印象”的教学媒介,做到了文本整体定点原则。

(二)关键点:解读突破

关键点实现解读的突破。所确定的关键点需具有内在的关联,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重成长。关键点是一节课的灵魂,它基于起点,指向终点。教师对文本关键点的思考和把握将直接影响到对文本的正确解读。

1.何为关键点

关键点是一篇文本最核心的要素,是最值得推敲的内容,是新旧知识的交接部分。关键点受终点的影响。终点即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是时间和空间的吻合。因此,教师“不仅要考虑这节课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还要考虑学生未来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关键点的把握需要能促进学生当下和长远的双重发展。

2.如何确定关键点

关键点厘定后,需要进一步加以明确,明确学生要达到目标所必须经历的环节。如我们每个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事情都会在我们的成长中留下印记,然而这其中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就如生命中的关键点,给予我们特殊的教育。

张学青老师执教的课外阅读《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主要围绕“聊事件、聊印象、聊人物”来达成学生对主要人物“印”的印象——“不能算好人,也不能算坏人”的理解,进而与我们语文课本中“非正即邪”的人物形象形成对比,让学生了解到“原来人物并非只有好、坏,还有处于两者之间的”!

在整个教学中,张老师没有纠缠于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特殊,没有过多讲解文中的一些专用名词。她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选择了“人物印象”,便是做到了避重就轻。不论是对人物印象的看法,还是从写作角度研究如何描写人物,都紧紧围绕“印”这一人物展开,这就是“统筹全文”。由对一个人物的看法,延伸到看待人物该有的多维角度,这便带给了学生长远的思考,長远的价值。

(三)终点:建构与重构

终点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达成学习目标的程度。终点检验着起点和关键点的价值。终点的达成,体现了教师文本解读的思想。如果教师的解读是过于简单的泛泛而谈,那么教学的终点也可能是空洞乏味的。如果教师的解读过于深刻,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教学的终点也可能是弥漫着一股未解之谜。唯有教师的解读以儿童为中心,抓住三点间的关系,才能帮助学生获得真实而持久的成长。

1.什么是终点

终点是在课堂教学这段旅程中学生所能够达到的最优目标。终点确定了学生通过这篇课文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空间成长和有关时间的未来成长的可能性。因而,终点具有空间性和时间性的特点。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即要达成的终点是从空间角度展开的,处于静止的状态。然而真正有深度的、有效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动态的,所以终点又具有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特点。

2.如何确定终点

终点的明确,取决于终点的厘定。以《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为例,张老师设定的关于人物形象的认知终点可以归纳为三点:认识“印”的形象;明确人物形象不只是单纯的非好即坏;意识到课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过于简单,间接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

起点、关键点、终点构成了一个整体,相互影响,不断循环,促使学生获得持续良好的发展。“起点、关键点、终点”可以用鱼骨图法来表示。鱼骨图法是根据鱼的骨刺解体形状而提出来的。鱼的很多小骨刺都紧密地排在一根主刺两旁,而主刺连接鱼的头尾。“鱼头”就如“起点”,“主刺”就如“关键点”,“鱼尾”就如“终点”。把握起点、关键点、终点这三“点”实现简单而深刻的文本解读,是我们语文教育者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黄厚江.语文教师的智慧阅读——谈谈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J].语文学习,2007(10).

猜你喜欢

关键点文本解读起点
500kV智能化变电站运维一体化的关键点研究
六月·起点
利用定义法破解关键点
基于“重点·难点·关键点”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学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疯狂迷宫大作战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