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新理念 迈向高质量

2018-12-13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中国钢铁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马钢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情况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钢)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A+H股上市公司,由安徽省政府授权经营。马钢成立于1958年,1993年成功实施股份制改制,分立为马钢总公司和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马钢总公司依法改制为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马钢为我国钢铁工业的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我国第一个车轮轮箍厂、我国第一套高速线材轧机、“中国钢铁第一股”、我国第一条H型钢生产线都诞生在这里。20世纪60年代,创造了“三清、四无、五不漏、规格化、一条线”的文明生产经验,享誉大江南北,被誉为“江南一枝花”。近年来,马钢坚持战略引领,坚定不移地走“产品升级、产业链延伸、国际化经营”发展之路,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多元产业协同发展格局。钢铁业现拥有马鞍山本部、马钢(合肥)公司、长江钢铁公司、马钢瓦顿公司四个生产基地,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轮轴、板带、长材三大系列10大类产品,拥有冷热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硅钢、高速线(棒)材、H型钢、车轮(轮箍)等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产线,主体装备全面大型化、现代化,车轮和H型钢产品为“中国名牌”产品。钢铁产业链延伸产业分别为矿产资源业、工程技术、贸易物流、化工能源、废钢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为节能环保、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产业。2017年,马钢生产成品矿758万吨、铁1817万吨、钢1971万吨、钢材1858万吨,资产总额91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796亿元,利润总额56亿元,上交税金43.4亿元。世界钢动态公司(WSD)2018年6月发布35家世界级钢铁企业竞争力排名,马钢排名第31位。

二、主要发展历程

1958年8月1日,经安徽省委批准,马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它标志着马钢开始从单一生产铁产品的铁厂向钢铁联合企业转变,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建设高潮的兴起。60年来,马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进,为振兴我国钢铁工业作出了应有贡献。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钢坚守改革意志,与时俱进,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团结奋斗,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企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马钢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至“九五”末):是马钢自我积累、内涵式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马钢把“全面振兴马钢经济”作为主旋律,确立了全面发展的第一步主攻目标——年产200万吨钢。“六五”和“七五”前期,马钢兴建了第三炼钢厂和初轧厂并迅速投产,自筹资金安排了150多个填平补齐、更新改造配套项目,先后完成了5个轧钢车间的改造,新建了一个年产20万吨钢材的小型轧钢车间,安装了两套连铸机。“七五”中期,1万立方米/时制氧机、板坯连铸、高速线材轧机等工程先后竣工投产,到“七五”末,马钢钢产量突破了200万吨,形成了“线、轮、板、型”产品结构,基本具备了铁、钢、材各200万吨配套生产能力。1994年4月,马钢2500立方米高炉、机械化原料码头、300平方米烧结机和自备电站等四大工程建成投产,标志着马钢年产生铁能力由200万吨迈向400万吨。积极实施马钢“九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平改转”工程,淘汰平炉落后工艺,一期工程重点建设95吨转炉及配套设施,2000年1月28日开工,当年年底基本建成,2001年2月28日试生产,创下了我国冶金工业史上不停产改造和建设转炉的崭新纪录,消除了华东第一“黄龙”。建成了二钢4号方坯连铸机、车轮新加工线、焦化回收新系统、一钢SKF炉等一大批技术改造项目。投资34亿元建设了H型钢轧机、异型坯连铸机、棒材轧机和3.5万立方米/时制氧机等四大工程。到“九五”末,马钢基本形成了铁、钢、材各400万吨配套生产能力。1992年9月,马钢被纳入全国第一批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行列,1993年10月19日、1994年1月6日分别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掀起一股钢铁旋风,马钢在境内外筹资达64亿元人民币,被誉为“中国钢铁第一股”。

第二阶段(“十五”至2012年):是马钢调整结构、跨越式发展阶段。“十五”期间,马钢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实施“做强钢铁主业、发展非钢产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大战略任务。为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主导产品全面升级换代,增强核心竞争力,“十五”期间,马钢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在淘汰小转炉和陈旧轧机的基础上,总投资达150亿元,实施完成了以冷、热轧薄板项目为龙头的钢铁主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广受赞誉的“马钢速度”,形成了以冷热轧薄板、H型钢、高速线(棒)材、车轮轮箍为主导产品的新的“板、型、线、轮”产品结构,到“十五”末,铁、钢、材产量在2000年的基础上全面翻番,年产钢达965万吨,迈上了几代马钢人梦寐以求的千万吨级平台,马钢跨入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行列。2004年11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准了马钢“十一五”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总体体划。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马钢按照“起点高、投资省、速度快、效果好”的总体奋斗目标,推行项目经理部制,成功地运用扁平化、矩阵式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有力推进了工程建设进程。2006年5月22日至2007年7月26日,马钢新区综合原料场进料系统、公辅系统、烧结项目、焦炉项目、高炉系统、转炉系统、热轧系统、冷轧系统、镀锌线、连退线等主体项目陆续建成,创下了令人惊叹的新的“马钢速度”,一个现代化的500万吨钢铁新区崛起于荒野滩涂之上,成功地由以建筑用材为主拓展到工业用材生产领域,总体生产规模迈上1800万吨钢配套生产能力的新合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企业市场竟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第三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是马钢践行新理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马钢全面把握、坚决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抢抓历史机遇主动投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学谋划、精心布局,在“转”上下功夫;创新驱动、精准落子,在“新”上做文章,坚定不移调结构、谋转型,坚持不懈强品牌、促发展,在持续的钢铁“寒冬”中逐步走出困境,画出了一条逆境上扬的微笑曲线。围绕钢铁做精做优,在大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退出低效过剩产能的同时,着力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五年多来,新区1号转炉、110吨电炉、1580热轧生产线、硅钢二期、轨道交通装备项目一期工程、长钢300万吨产能置换工程、4号新高炉系统工程、合肥公司镀锌线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工艺装备进一步大型化、现代化,长材、板带、轮轴三大系列产品全面升级换代,股份公司2016年荣获“全国质量奖”。围绕多元做大做强,矿产资源、工程技术、贸易物流、化工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金融投资、信息技术、废钢等产业蓬勃发展,基本确立了“1+N”多元产业发展格局,企业整体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三、主要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钢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钢铁行业加快转变方式的新形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定做强做优做大企业的信心和决心,实施创新驱动,加速转型升级,有力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经济总量持续提高。销售收入2017年达796亿元;资产总额2017年达917亿元,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十八大以来累计上交税金165亿元。特别是近年来,马钢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产品升级、产业链延伸和国际化经营,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持续提升,保持了较好的盈利水平,2017年实现利润总额56亿元,创马钢有史以来最好水平。

——产能规模大幅提高。钢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200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971万吨,增长了10倍;形成马钢股份公司本部、合肥公司、长江钢铁、马钢瓦顿“一业四基地”发展格局,具备年产钢2000万吨的经济规模,跻身并保持了中国钢铁行业第一梯队的地位。

——产业布局拉开框架。钢铁及产业链延伸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有效确立,“1+N”多元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构建。矿产资源业、工程技术、贸易物流、化工能源、废钢等产业稳步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金融投资、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作主线,着力扩品种、提品质、强品牌,持续巩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了“轮轴、板带、长材”三大类特色产品结构,主导产品全面实现升级换代,板带比超过50%,品种钢比达54.5%。车轮和H型钢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

——工艺装备大型化现代化。经过滚动发展、持续建设,通过特别是“十五”“十一五”以来大规模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马钢70%工艺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主体装备均实现了大型化、现代化和自动化,为推进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体制机制有效激活。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董事会规范化建设有序推进;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全面完成;流程再造、专业化整合、机关职能调整和机构精简稳步实施;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粉末冶金等一批多元产业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经济责任制考核导向作用有效发挥,内部市场化运行机制初步建立。

——内部管理持续强化。内控体系有效运行,全员岗位绩效考核、人力资源优化工作全面展开,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初步构建,股份公司荣获第十六届全国质量奖。

——绿色发展纵深推进。秉承“做精钢铁、多业并举、绿色企业、美好家园”企业愿景和“环境经营、绿色发展”环保理念,积极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系统推进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致力于打造绿色现代都市工厂,持续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马钢股份公司获得首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和中钢协“清洁生产环境友好企业”称号。

——职工幸福感不断增强。大力弘扬“感恩在心、胸有朝阳、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家园文化,“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精益文化,“以奋斗者为本、以业绩论英雄”的竞争文化,积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职工文明素质整体提升,发展通道不断拓宽,福利待遇持续改善,企业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党建优势充分彰显。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企业党组织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党建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马钢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马钢领导班子被评为“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

四、主要发展特点和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马钢紧盯国内外钢铁工业发展形势,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探索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拓展相结合、具有马钢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近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马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对马钢提出的“降本增效、扭亏为盈,稳中求进、健康发展,转型升级、跻身一流”“三步走”目标要求,全面发力、重点突破、纵深推进,着力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马钢创新力和竞争力。具体来讲,主要体现在“十个坚持”上:

(一)坚持高站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马钢把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部署作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结合马钢实际,坚持创新驱动,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质量提升。一是积极主动去产能。积极顺应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压减过剩炼铁、炼钢产能,遵循“一次规划、分步实施、有序退出、稳妥安置”原则,马鞍山本部退出炼铁产能224万吨、炼钢产能269万吨;关停了马钢(合肥)公司钢铁冶炼产线,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60万吨、炼钢产能204万吨,形成2000万吨钢铁经济产能规模。二是稳妥有效去杠杆。面对近年来融资难、融资贵的严峻考验,在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着力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通过扩大境外融资、注册和发行短融、中期票据、股票质押回购融资、市场化债转股、争取各类政策资金等多种渠道,有效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资金成本,集团资产负债率由2013年的65.42%下降至2018年6月份的57.97%;集团和股份信用等级实现双“3A”。三是全力以赴降成本。深化工序产线对标,统筹推进结构降本、技术降本和管理降本,坚持低库存运营模式,优化日成本核算管理,2013年以来降本超过60亿元。四是系统谋划补短板。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钢铁主业一业独大、产线和资源协同效率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销售存在“坐商”行为、体制机制不活、关键领域领军人才缺乏、管理碎片化等一系列短板,构建了精益运营的有效模式,为推动马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坚持不懈树品牌。系统落实“1345”品牌建设工程,坚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精益运营、深化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有机结合,着力打造钢铁强势品牌、多元个性品牌、管理精益品牌、文化特色品牌,有序推进完善顶层设计、健全长效机制、推进产品和产业升级、夯实品牌建设基础、强化品牌传播五项任务,每年制定落实20项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力争用三年时间冲刺中国制造业品牌100强。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全员创品牌氛围日益浓厚,“精心履责、用心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就是品牌”的精益文化正在形成,企业品牌形象明显提升。六是绿色发展走前列。坚持把环保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化“没有环境的意识,就没有未来的生存空间”观念,通过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大力推进全流程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着力推进绿色采购、清洁生产、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体系。五年多来,股份公司累计投入近10亿元用于环境治理,每年环保设施运行成本超过20亿元;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97%以上,固废综合利用率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100%;围绕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要求,2017年6月份以来实施了近50项蓝天碧水净土项目,顺利通过中央环保督察。

(二)坚持高品质,深化结构调整,加快产品提质升级

聚焦“一三五”产品竞争战略,扩品种、提品质、强品牌,加快钢铁产业由生产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推动“板、型、线、轮、特”传统产品结构全面升级为“轮轴、板带、长材”三大产品系列,广泛应用于高铁、港珠澳大桥等标志性工程。五年来,累计开发销售新产品774.6万吨,产品结构调整增效23.3亿元,品种钢比例超过50%。一是保持轮轴产品领先优势。收购法国瓦顿公司,加强本部与瓦顿协同,加快轮轴产品全球化进程,形成了国内领先的完整轨道交通产业链。动车组车轮成功应用于我国标准动车组420公里高速交会试验,高速车轮通过CRCC认证;成功开发弹性车轮、低噪音车轮及大功率机车轮等新产品,实现替代进口。二是打造板带产品后发优势。汽车板年产量四年间实现翻番,今年预计达到280万吨,进入国内行业前五;DP980高强钢、冷轧搪瓷钢、新能源汽车电池壳钢等高端产品成功开发;通过重庆长安、上汽通用、吉利、东风、中国一汽认证。家电板迈上300万吨台阶,稳居国内行业前三,成为格力、美的、光宝、富士康等知名品牌供应商。电工钢产销量跻身行业前列,W470以上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实现批量供货,取向硅钢热轧原料开发成功,硅钢和磁极钢产品通过哈电集团认证。三是提升精品长材比较优势。H型钢竞争力保持国内领先,海洋工程用钢、极寒地带油气用钢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60%。特钢产品成功进入能源用钢、高端装备制造用钢、轨道交通用钢等领域,高端线棒材进军汽车零部件用钢领域。为支撑产品升级,按照“注重回报率、严把立项关、强化后评价”的思路,统筹推进项目投资和工程建设管理,先后建成新区1580热轧生产线、硅钢二期、轨道交通装备项目一期工程、长钢300万吨产能置换工程、4号新高炉系统工程、合肥公司镀锌线等重点项目。

(三)坚持市场化,精准抢抓商机,提升市场创效能力

以客户为关注焦点,以发现需求、引领制造、拓展渠道,扩大直供、提高售价,做好服务、控制风险为重点,坚持开拓在市场,服务在市场,创效在市场,市场创效空间有效扩展。一是大力实施精益采购。围绕打造安全、稳定、高效、可持续、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按照“广开大门、提高标准”要求,扩大三方、二方审核覆盖面,推进互为市场、互为供方,提高了供方质量和集中度。推进低库存运营战略和抢抓商机战术的有机结合,把握采购时点,推行集中聚量招标采购、性价比优先策略,采购降本效果明显。推进内部供应链系统联动一体化,做好采购、运输、计量、检验、使用全流程的系统设计和策划,支撑矿石、煤焦等大宗资源的低库存、安全保供常态化运营。二是提升营销服务水平。牢固树立“黏住行业前三甲,用产品、技术和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大力推进“坐商”向“行商”转变。不断完善现货中心、区域销售公司、加工配送中心“三位一体”营销格局,组建现货中心和上海、武汉、杭州等6个区域销售公司。大力推行APQP小组和EVI运行模式,板带直供比达到66%,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依托6个海外分公司,积极优化海外布局,拓展海外终端用户,年出口钢材近10%。三是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建立运行了分品种的市场分析及价格监测体系,两头市场趋势研判准确性进一步提升,积极利用采购、销售期货套保方式对冲市场风险,实现保值增值。

(四)坚持高效率,推进精益制造,实现稳定高效生产

坚持工作在现场,思考在现场,创新在现场,大力推进高效联动、对标挖潜、经济运行,以提升现场竞争力有效支撑了产品市场创效。一是强化铁前稳定均衡生产。加强目标计划值管理,以高炉为中心,成立炼铁技术处,按照“技术先行、管理跟进、文化转变、责任落地”的思路,不断完善高炉体检、预警和应对制度,强化配煤配矿和原燃料质量管控,铁前稳定顺行超过1500天,经济技术指标不断改善。二是推进钢轧高效化专业化生产。整合设立了制造部和冷轧总厂,组建了轮轴、长材、特钢事业部,发挥制造体系整合优势,推进专业化生产,提高精益制造水平,实现有限资源效益最大化。以边际效益为衡量,集中优势资源向关键产线倾斜,优化钢轧产线分工和组产模式,充分释放关键产线效能,高端产品订单兑现率稳步提升。三是全面提升过程质量管控水平。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问题攻关和过程管控,大力推进标准化工作,建立首席质量官、重大质量异议定期通报制度,落实质量红黄牌预警、责任追溯机制,重点产品质量稳定性稳步提升。五年来,累计获冶金行业产品质量金杯奖9项、特优质量奖3项、品质卓越奖4项。四是构建系统经济运行新模式。以设备状态把控和“零故障”管理为重点,推进关键产线设备综合效率评价(OEE),强化运行稳定性和功能精度攻关,柔性组织重点检修项目,设备运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主要产线OEE达标率约90%,股份公司获“全国设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坚持以“三流一态”为价值导向,成立能控中心,构建能源动力系统产、供、用高效运行机制,强化工序节能,优化铁钢比,吨钢综合能耗从2013年的623.6千克标煤下降至目前的575.8千克标煤;自发电比例保持在65%左右。五是积极创建精益工厂。在推进“两线四室”专项整治和重点区域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的基础上,按照“样板先行、完善机制、全面推进、提升水平”的原则,在8家单位试点推进精益工厂创建活动,促进职工面貌改变、现场环境改观。

(五)坚持强协同,推动板块运营,做大做强多元产业

坚持“规模与效益、专业化与效率、品牌与辐射力、创新与风控”“四个结合”、处理好“进与退、放与管、内与外、所有与所用、自我发展与协同创新”“五个关系”,推进产业链服务与产业经营相结合,加快多元发展整体上台阶、上水平。2017年,多元板块全面实现经营性盈利,营业收入219亿元,净利润14亿元,矿业公司、财务公司、新型建材公司利润总额均超过1亿元。一是明确板块发展思路。坚持规划引领、机制推动、过程协调、风险防控、氛围营造、融合发展,坚持一板块一规划、一板块一核心、一板块一领导,坚持集群化发展、专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坚持体系化管理、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多元板块拓展市场、提质增效、打响品牌。二是着力做大板块规模。矿产资源业板块深化经营型矿山建设,罗河矿、和尚桥矿、白象山矿、张庄矿等后备矿山建成运营,年成品矿产量由503万吨提升至760万吨;工程技术板块整合归并内部同业资源,大力拓展外部工程项目;贸易物流板块加快打造5A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加强汽运、航运、港务、仓储一体化联动;节能环保板块加快专业化运营和资质能力建设;金融投资板块强化产融结合,成功开展产业链客户买方信贷和上游客户票据贴现、应收账款保理业务,进一步盘活闲置和低效存量资产;信息技术板块持续提升保产服务能力,稳步发展新兴业务;化工能源和新材料板块业务拓展迅速,奥瑟亚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金马能源、盛隆焦化等合资企业实现良好收益,粉末冶金产品创效能力持续提升,耐材总包定价模式不断完善,嘉华新型建材实现产能和市场话语权双提升。三是积极引入优质战投。优化产权结构,积极引入中建材、中冶华天、上海斐讯、中冶赛迪、科达、宁波东力、中国物流、韩国OCI株式会社等具有竞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提高企业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五年来共引进战投17家、引入资金18.77亿元,瑞泰马钢、祥云科技、售电公司、奥瑟亚化工等一批合资项目落地见效。在此基础上,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欣创公司成功挂牌“新三板”,以项目管理方式抓紧推进飞马智科、表面技术公司等4家单位挂牌上市前期工作。四是持续创新产品服务。扎实推进多元板块APQP和EVI项目,拓展EPC、PPP、耐材总包、区域设备检修总包、汽运总包、托管运营等商业模式,加快多式联运-国家示范项目建设;成功开发工业机器人、新型移动带式输送机、超音速喷涂炉辊、高等级还原铁粉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五是不断拓展业务领域。组建资产经营管理公司、投资公司、物流公司,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成立化工能源公司,加快构建废钢、矿业资源综合利用板块。加速资质增项升级,工程技术板块获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冶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钢结构专业承包一级资质,节能环保板块获环境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环境工程设计乙级资质、环境第三方检测CMA资质,物流板块通过5A物流企业现场审核。

(六)坚持体系化,导入卓越绩效,持续提升管理成熟度

积极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五年来共获国家、冶金行业、安徽省管理创新成果45项,其中,《以国际一流企业为赶超目标的精益运营管理》《基于提升有效供给能力为导向的卓越绩效管理》等5项成果获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股份公司荣获第十六届全国质量奖。一是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开展股份公司申报全国质量奖、集团公司申报省政府质量奖和8家单位申报市长质量奖工作。二是推行体系化管理。推进管理由“碎片化”向“体系化”转变,实施股份公司对标管理、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换版工作,全面启动多元产业标杆管理、“三标一体化”和内控体系建设,集团公司通过三标体系首次认证,股份公司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矿业公司成为冶金矿山首家三标体系认证企业。加快建立集团公司及各子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三重一大”事项和关键岗位人员风险防控机制。三是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马钢整体SAP系统迁移和CSP轧机二级系统自主升级改造成功实施,协同办公平台、集团本部财务信息化系统上线运行,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专项项目——轮轴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有序推进股份一体化计划系统和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财务共享中心平台、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七)坚持强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创新型企业建设,2013年以来主持制修订并发布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43项,获授权专利126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2项。一是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并有效运行技术创新决策层、科研机构核心层、厂矿工作层三层技术创新网络。有序推进“安徽省轨道交通轮轴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实验室、“政产学研用”新型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不断深化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铁科院、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多所院校和中国中车、江淮汽车等重点用户技术创新层面的战略合作关系。二是激活技术创新机制。借助引智引才,整合社会资源,以项目化管理方式,引入浦项技术支撑团队,加快汽车板等重点产品领域技术攻关并取得显著成效;实施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项目市场化委托机制,建立让科技人员主动参与研发、制造和销售的支持与服务机制;推广攻关项目团队公开竞聘模式,加快培养专业领军人才;改进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完善高级技术主管、首席技师使用管理办法,实施重大科技贡献重奖政策。三是加快重点项目攻关。2013年以来累计承担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31项,拥有了一批在业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高寒地区结构用热轧H型钢关键制造技术研究与应用》《高品质铁路机车用整体车轮关键制造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获冶金行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八)坚持激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切实把深化改革作为破解马钢深层次矛盾问题、增强企业活力、提高运营效率的根本途径,坚定正确改革方向,想改革、谋改革、抓改革,转机制、提效率、增活力,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一是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前置程序的要求,将党建工作要求纳入集团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章程。强化集团高效管控,坚持集团定战略、提目标,搭平台、建机制,作评价、拿收益,制定并实施《集团管控管理办法》,实行分类管控、权责对等,界面清晰、管控科学、运行有效的母子公司架构正在形成。二是大力度推进机关机构改革。制造部、设备部进驻生产现场办公,技术中心加强驻厂技术人员力量,有力支撑现场问题快速高效解决。围绕集团管控需要,自上而下率先大幅压缩机关机构和人员,集团由15个部门精简为10个,精简33%;人员由591人精减为193人,精减比例67.3%,二级子公司机关机构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三是推行内部市场化运营机制。落实投资收益机制,各板块资金、资产、资源有偿使用,子公司分红常态化。以“授权组阁、竞聘上岗、承包经营、年年考核、三年一届”为原则,建立内部市场化运营机制。在欣创公司、比亚西公司、新型建材公司试点推行模拟职业经理人制度。全面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健全以业绩为导向的薪酬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收入能增能减、人员能上能下。四是推进业务资源优化整合。实施资产重组和多元板块构建,完成集团公司并购股份公司20家子(分)公司的资产重组工作,既精干了钢铁主业,又在集团层面构建了工程技术、节能环保、贸易与物流、金融与投资等新的多元板块。聚焦专业化运营,重点推进采购、物流、石灰窑生产、轧钢磨辊间、煤化工、检修业务、财务、信息化、耐材、水渣等业务和资源整合,通过流程再造,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整合效益。

(九)坚持优队伍,打造精益团队,提高人力资源效率

以综合劳动生产率和工序劳动生产率为重点,按照“减总量、调结构、提素质、增活力”的总体思路,抓好“岗位优化、岗位竞聘、人员分流、劳务精简、政策和服务配套、专业化整合和业务归并”六个关键环节,稳妥有序推动人力资源优化。公司在岗职工人数由2013年底的4.79万人精减至2018年上半年的3.79万人,精减比例21%。2017年,股份公司劳动生产率达636吨/人,提高74.25%。一是大力推进减员增效。结合工序、产线对标,在推进目标定员和岗位优化设计的基础上,有序开展一专多能、大工种区域化作业,实施技术改造和智能制造,并通过居家休养、编外管理、保留劳动关系、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等多种途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推进劳务集中管理和优化整合,大力清退和替代外部用工,集团层面规范的劳务协同平台基本构建。二是优化员工队伍结构。2013年以来,累计招收优秀大学毕业生1035人、高端操作维护岗位人员893人,显著优化了员工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弘扬“以奋斗者为本、以业绩论英雄”的竞争文化,全面推行全员岗位绩效管理,探索推进层级管理和员工持股,建立健全各层级动态竞争机制,开展部分中层副职管理岗位、财务总监和重点攻关项目经理竞聘工作,做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薪酬能升能降。按照“因需设岗、因岗选人、带题上岗”原则,培养了100多名公司高级技术主管和50多名首席技师队伍;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引进了一批关键领域急缺的高端技术人才。四是深化人才培养开发。完善分类分层培训体系,构建员工岗位胜任能力模型,探索以项目管理方式开展针对性培训,促进精益方法推广运用和职工技能素质持续提升;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市场营销、国际化经营等各类紧缺人才培训力度;以项目化方式开展员工培训,年投入约3000万元。

(十)坚持铸根魂,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和谐企业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强根铸魂,马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思想,切实增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推进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中心、服务大局,深化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和谐企业,职工安全感获得感持续增强。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党建工作要求纳入公司章程,明确和落实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贯彻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前置程序的要求,明确了公司党委研究讨论重大问题决策十个方面内容;坚持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不能变,贯彻企业好干部“二十字”方针,突出政治标准,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拓宽竞争性选拔渠道,积极探索推进模拟职业经理人制度,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坚持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放松,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常态化开展内部巡察,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有力发挥了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引领马钢迈向高质量发展。二是深化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形势任务教育、典型宣传和品牌传播,着力打造“感恩在心、胸有朝阳、公平正义、风清气正”的家园文化,“精心履责、用心工作,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就是品牌”的精益文化,“以奋斗者为本、以业绩论英雄”的竞争文化,家园文化、精益文化、竞争文化互相融合、互为支撑的马钢特色文化体系逐步形成。三是大力推进造物育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持续开展马钢劳模、杰出工匠、优秀工匠评选活动和职业技能竞赛,4个工匠基地建成投用,8个工匠基地正在创建。建立“六位一体”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模式,常态化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活动,广泛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武、“双五小”攻关等活动。四是不断深化民主管理。落实“依靠”方针和民主管理厂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民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持续提升。五是着力构建本质安全环境。强化安全责任落实,以“零工亡”为目标,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到实处;改进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对中高层管理人员实行安全绩效抵押金制度,对协力单位全面实行安全保证金制度,强化属地管理,强化安全考核,形成有效震慑;深化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一批基层班组获“全国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称号。六是稳步提升职工福利待遇。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加大困难职工帮扶力度,补提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健全职工收入增长保障机制,职工家园认同感和荣誉感持续提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顾改革开放40年以来马钢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发展、大进步、大提升,实践极为丰富,经验弥足珍贵,启示熠熠生辉。

——必须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摆在第一位置。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不动摇、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党组织对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不能变、建强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不放松,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严格落实党组织研究讨论是董事会、经理层决策重大问题的前置程序的要求,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重大部署在企业贯彻执行,强引领、强服务、强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必须始终把转型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深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去产能、积极主动调结构、始终不渝树品牌,加速产品升级、产业链延伸、国际化经营,做精做优钢铁产业,大力发展资源物流、工程技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不断提升管理系统性和成熟度、品牌凝聚力和美誉度,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努力为股东、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将改革进行到底,力争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改革成果,持续释放改革红利。拓展全球视野,强化开放思维,推进全产业链创新和协同创新,在做精做优钢铁的同时,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增强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力求使改革创新成果更好地造福社会。

——必须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致力于打造走在时代前列的科技人才队伍,锤炼技能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全体职工群众改革创新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和高素质人才引进机制,打在内部人才培养和使用通道,完善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必须始终把生态优先作为第一责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抢抓环保刚性执行为大型企业创造出的利好和市场机遇,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打造都市美丽钢厂,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持续提升环境绩效,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切实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作出积极努力。

——必须始终把共建共享作为第一追求。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建立与企业经济效益相适应的职工收入增长机制,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职工;大力弘扬家园文化,切实维护职工劳动权、就业权,努力创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使职工的归属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五、马钢下一步发展展望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形式,就是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为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到强作出积极贡献。马钢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忧患意识,强化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梳理短板,大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钢铁产业由生产制造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变、多元产业由保产服务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集团公司由产业经营型向投资运营型转变,奋力开创新时代马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钢铁做强——坚持钢铁产业核心地位不动摇,追求经济规模,全面导入EVI理念,产品升级与服务创新并举,品牌战略和低成本战略并重,强产品、优结构、树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钢铁材料服务商,力争产业竞争力进入行业前列。

多元做大——强化多元支撑、协同发展,“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归并整合,推进多元“集群化发展和市场化运营”,壮大钢铁上下游紧密相关性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支柱板块。

机制做活——以“去行政化”为方向,深化改革改制,推进管理创新,构建体制机制充满活力、运营高度市场化、机构精干、管控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建设规范高效的国有资本投资集团提供强有力保障。

绩效做优——全面提升经营绩效、环境绩效、员工绩效和社会绩效,使马钢成为“运营良好、环境友好、家园美好”的品牌企业。

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新未来。马钢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理念、改革不懈怠,迈向高质量、发展不停步,努力实现更可持续、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钢铁工业由大而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马钢
凝心聚力三十载 砥砺笃行再出发
基于时间顺序预测技术的“马钢”销售量与配车次数分析
钢铁需求续改善 马钢破顶在望
马钢华阳
供给侧改革下国企结构调整的问题研究
马钢和一座城市的转型探路
集团型企业物流资源整合研究
SM 系统在马钢煤焦化公司苯加氢系统上的应用
马钢环境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
马钢11号高炉风口喂线护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