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扬工匠精神 不断创新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

2018-12-13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钢铁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太钢中国制造不锈钢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太钢始建于1934年,前身为西北炼钢厂。伴随着改革开放,太钢也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7年与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相比,太钢钢产量从94.02万吨增加到1050.26万吨,其中不锈钢从4093吨增加到413.64万吨,成为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全球不锈钢领军企业。

一、技术装备不断升级更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太钢开始加大基建投资规模。

“六五”期间,我国自己设计、自己制造安装的第一台氩氧精炼炉,于1983年9月17日在太钢正式投产;1985年12月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安装、施工的不锈钢板坯连铸机于在太钢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国合金钢连铸技术的空白,宣告了我国不锈钢生产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外,五轧厂热处理精整作业线、七轧厂二十辊冷轧机的技术改造,形成了荫罩带钢生产线,填补了我国彩电生产的一项空白。同期还完成了七轧厂光亮线退火机组、六轧厂1700毫米卷板轧机二期工程的续建等技术改造项目。太钢逐步转变为一个年产百万吨级的特殊钢生产基地。

“六五”期间,太钢还投资3166万元,完成了峨口铁矿的改造扩建项目。同时,新建第二台10000立方米制氧机,完成了6号焦炉的建设。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了15万立方米煤气柜、三高炉电除尘、酚水生化处理等23项重点环保工程、60多项一般环保项目。

“七五”期间,太钢先后投资10.2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共完成技改项目500个。完成的主要技改项目有:年产合金钢板坯50万吨的第二炼钢厂1630毫米立弯式合金钢板坯连铸车间、年产活性石灰10万吨的加工厂活性石灰窑、年产不锈钢焊管5000吨的不锈钢焊管车间、330立方米新一号高炉。通过“七五”期间一系列技术改造,太钢建成了氩氧精炼→立式板坯连铸→AGC控制炉卷轧机轧卷→多辊轧机冷轧→连续退火及光亮退火的不锈钢现代化生产线,并纳入按国际标准生产的轨道;实现了转炉生产现代化,已具备脱硫、磷、硅的铁水预处理→转炉顶底复合吹炼→计算机控制炼钢→挖渣出钢→炉外精炼→成分微调→板坯连铸的现代化生产条件。

到1990年,太钢的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35.94亿元,设备总重量约20万吨,固定资产原值为27.02亿元。太钢发展成为年综合生产能力为180万吨钢的全国大型特殊钢联合企业。

“八五”期间,太钢投资28.8亿元进行炼铁系统、尖山矿、热连轧三大工程和冷轧电工钢现代化生产线、二钢厂RH真空处理、2号连铸机、5号焦炉、1号转炉、一轧厂、五轧厂、七轧厂改造等30项基建技改工程建设。到1993年底,以1350立方米高炉投产为标志的一系列基建技改工程的竣工投产。这一时期,1350立方米高炉、尖山铁矿、1549毫米热连轧等山西省“八五”重点建设项目,奠定了太钢300万吨钢规模框架,使太钢跨入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行列。

“九五”期间,太钢3号、4号烧结机、2号连铸机、一钢厂高功率电炉、LF炉、方坯连铸机、热连轧2号加热炉、20辊轧机、RH真空处理装置、七轧厂光亮线、尖山精矿输送管线、等设备和冷轧硅钢生产线陆续建成投产;并且先后实施了高炉喷煤改造和1号、2号、3号AOD炉改造以及“平改电”等工程。经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到1999年,太钢不锈钢年生产能力提高了50%,达到23万吨。

“十五”期间,太钢组织了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工程。同时,组织完成了焦炉贮运改造等10多项环保工程,建成了国内处理能力最大的、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膜灌水处理技术净环软水工程。2003年,实施了冷轧40万吨薄板改造扩建工程项目,总投资为304898万元。通过这轮改造,太钢形成了年产1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产品工艺装备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跨入了世界不锈钢企业十强行列。

2004年9月9日,新不锈钢工程项目得到国家批准,太钢开始组织实施新不锈钢系统工程,工程主要包括新炼钢工程、2250mm热轧工程、冷轧工程、石灰窑工程、废钢加工线工程以及配套项目、配套的公辅项目供电工程、供排水工程、燃气工程、自备电厂改造工程等项目。新不锈钢工程建成后,太钢的不锈钢生产能力一下增加了200万吨,加上原已具有的100万吨的生产能力,太钢形成了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的产能。太钢完成了由特大型联合钢铁企业到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的转变。

“十一五”期间,太钢围绕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先后完成150万吨新不锈钢工程及配套项目、冷轧硅钢扩建改造项目、80万吨大热线项目、7.63米焦炉工程、450平方米烧结机及配套的原料场、皮带输送工程、4350立方米高炉工程、不锈炼钢90吨电炉改造工程、1800立方米高炉煤气余压发电、中水回用深度处理工、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工程、自备电厂2×30万千瓦发电机组工程等重大新建和技术改造工程。同时,太钢加强矿山建设,实施了峨口铁矿改造工程、尖东铁矿采矿工程、袁家村铁矿工程。先后淘汰落后炼焦能力130万吨、烧结能力500万吨、炼铁能力60万吨、炼钢能力100万吨,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工艺装备水平最高的不锈钢生产线,实现了全流程工艺技术升级和主体装备的大型、高效和节能环保。

2007年以来,太钢在150万吨不锈钢工程竣工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工艺装备的升级,加速结构调整,继续新建新上一批工程项目。在工艺装备持续升级的同时,太钢不断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及时应用到生产经营全过程和管理运行的各个环节,在产品研发、制造、服务全周期管控、企业智能管控、产业链以及环境经营等方面坚持实现数字化和集成化,变“太钢制造”成为“太钢智造”。

“十二五”期间,太钢中频感应炉、免酸洗板生产线、铬钢专用酸洗线、9#焦炉、6#高炉、不锈钢冷连轧、硅钢冷连轧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高速铁路用钢技术改造、国内首条高炉热熔渣制棉生产线、太钢禄纬堡耐火公司新厂、太钢万邦2#炉、袁家村铁矿配套铁路、炼铁厂原料场改造、炼钢二厂不锈钢冷连轧配套技术改造、冷轧硅钢厂2#退火线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竣工投运。此外,焦化厂300KG试验焦炉工程、热连轧罩式炉项目工程、冷轧硅钢厂常化酸洗工程、加工厂改建废钢料场项目、太钢万邦炉料公司新建铁水包修砌车间项目、型材厂新建电站锅炉用镍基耐热合金高技术产业化工程、岚县矿业公司采矿接续工程、峨口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项目、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项目、太钢保税综合服务公司仓储基地项目也先后投建投用。

经过四十年的不断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太钢按照国家确立的不锈钢发展战略格局,利用世界不锈钢工艺技术装备发展最新成果,自主创新,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实现了工艺技术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目前,太钢已形成年产1200万吨钢(其中45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成为全流程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全球不锈钢领军企业。

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持续变革

改革开放前,太钢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运行,缺乏应有的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国家对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太钢逐步推进各项改革: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加强质量管理;推行内部承包经济责任制,探索工资承包等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深化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的改革,实行车间主任、工段长负责制,并开展厂长负责试点工作,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成立供销经营部,逐步对供销部门实行放开经营,使太钢开始走向市场。

从“七五”开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行,太钢逐步建立了以劳动合同制为核心的新型劳动用工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保险、医疗制度改革,较好地兼顾了职工和企业的利益。之后,全面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强化基础管理、专业管理和现代化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1994年,国家对国企改革的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太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百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按照试点方案,太钢1996年更名为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1997年完成了试点任务;1998年对不锈钢生产线优良资产实施重组,兼并临钢,设立了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股票上市,太钢集团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与此同时,太钢逐步建立起了以成本为中心的责任制考核体系,实行以利润指标为主的承包模式,建立“产、销、研”一体化运行机制,推行营销员承包责任制,推进准时制生产,企业的竞争力逐步增强。

“九五”期间,太钢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与英国BOC公司合资设立了太钢BOC气体有限公司,兼并重组了临汾钢铁公司,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稳步推进。加入WTO后,太钢深化公司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钢铁主业整体上市;创造性地推进分配、干部人事和劳动用工等改革,激发了活力;持续推进流程重组和组织再造,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了运行效率;加强信息化建设,形成了信息化支持下的精细化管理雏形。

“十五”时期,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和钢铁行业原燃料涨价、太钢内部资金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太钢集团于2002年最终确立了“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这一时期,太钢进一步深化公司制度改革,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了分配、干部人事和劳动用工等改革,同时不断引进新的经营管理模式。2003年9月,制定《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全面预算管理制度》;2004年,开始正式推行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

“十一五”时期,“太钢不锈”完成股权分置改革,钢铁主业整体上市。太钢集团于2008年深化改革,构建了两级公司组织架构,公司调整了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增设了规划发展部、安全生产管理部。按照新的管理框架,太钢集团逐步建立起了一个以成本为中心的责任制考核体系,以利润指标为主的承包模式。集团公司主要通过战略、规划、文化、人事、预算、风险防控和资产管理等,对各个子分公司实施统筹管理。各子分公司在集团统一规划下,充分行使生产经营自主权。

“十二五”时期,太钢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新任中层干部三年任期目标责任制;优化整合采购系统;优化组织架构,推进营销管理与销售业务职能分立,加快构架服务型营销体系;变革海外业务管理模式,形成快速响应国际市场机制,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奠定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四十年里,太钢不断推进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从经营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再到钢铁主业整体上市,经营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活力持续增强,逐步实现了由大型联合钢铁企业到全球最大的不锈钢企业的嬗变。

三、不断完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体系

1980年,太钢首次召开技术工作会议,把技术工作纳入计划的轨道,并决定建立总工程师领导下的科技管理体制。

1981-1990年,太钢总工程师领导下的科技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钢研所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增加、调整研究室。1984年,太钢计算机中心成立。1988年,钢研所学术委员会成立。同年,太钢自动化研究所在太钢计算机中心的基础上成立。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太钢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氩氧炼钢炉外精炼技术、离心铸造轧辊和板坯压力浇注技术填补了我国冶金工业史的空白,炉卷轧机液压微调技术、炉卷轧机工艺润滑技术达到国际水平。这一阶段,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太钢依托自身优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将服务对象由原来的以军工和重工业为主扩展为社会各行业、各领域,选定了以不锈钢、电工钢、轴承钢、军工钢、模具钢等为主的特殊钢发展方向,研发出一批填补国内空白的新产品。“七五”期间,太钢科技进步速度是3.59%,科技进步对太钢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10%。1991年,太原钢铁公司荣获“七五”期间国家级“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冶金部“七五”期间“技术进步先进企业称号。

1991年-2000年,太钢科技投入累计2.26亿元。这一阶段,太钢科技机构与技术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完善:1993年,高科技信息化产业太钢电讯公司成立;1996年12月,太钢技术中心成立,并被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联合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1998年,太钢组建了重点品种开发队,初步建立起“产、销、研”一体化的产品开发运行机制。这一阶段,太钢依托不锈钢、转炉两条现代化生产线及16条国际标准生产线,持续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共开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204项,实现重大科技成果项,其中国家级项、省部级项,研制出205个品种、988个规格的新产品。这一阶段,科技进步对公司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太钢先后被评为山西省“质量效益型企业”和全国“质量效益型企业”。

进入21世纪以来,太钢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特别是在150万吨不锈钢系统改造完成后,太钢依靠创新驱动,在以不锈钢为主的特殊钢生产工艺、技术、品种、原料等关键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2003年1月,(集团)公司对技术中心进行了重组,并持续实施技术中心再造。这一时期,太钢积极融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研发实力不断提高。太钢与国内外近5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14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建成国家级理化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16个科研实验室。每年投入包括研发在内的人才培养、技术培训等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始终保持在5%左右。

2001-2008年,太钢科技投入高达40多亿元。这一阶段,太钢通过集成创新当今世界不锈钢工业新技术、新工艺,实现了由引进、消化先进技术为主向超前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变,积累形成了7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其中近100项核心技术具有国际水平。2008年1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和山西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11月,(集团)公司的上市子公司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山西省政府首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04年,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委授予“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

“十二五”以来,太钢累计申请专利突破3000件,其中70余项专利分别在国内、国际发明展览会上获奖。由太钢主导制定的不锈钢国家标准,覆盖了国内七成多的不锈钢产量。太钢先后获得“中国工业大奖”“全国质量奖”“全国自主创新十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钢坚持立足钢铁,依靠科技创新,瞄准世界新材料产业的最前沿技术,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由钢铁制造向材料制造的拓展,推动公司实现转型升级。太钢充分发挥所拥有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先进不锈钢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大平台的作用,围绕超级功能材料、非晶材料与磁性材料、碳纤维、高性能膜材料等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进新材料的产业化运行;坚持立足钢铁,依靠科技创新,瞄准世界新材料产业的最前沿技术,加快推进由钢铁制造向材料制造的拓展,推动公司实现转型升级。

太钢坚持科技创新,不断开发独有和领先产品,形成了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高强韧系列钢材为主的高效节能长寿型产品集群,产品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家电、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化工等高端领域和新兴行业;自主研发成功笔尖钢,破解了总理提出的“笔尖难题”,改变了我国制笔行业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积极推进新材料开发,自主研发生产高端碳纤维,相继建成两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碳纤维生产专线,产品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满足了国家重大项目的需求。

从2012年到2018年,太钢高端和特色产品占钢材总量的比例不断提高,目前,太钢有20多个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16个产品国内市场独有,30多个品种替代进口。

四、做强以不锈钢为首的钢铁主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适应经济的发展,太钢依托自身优势,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将服务对象扩展为社会各行业、各领域,选定了以不锈钢、电工钢、军工钢、模具钢等为主的特殊钢发展方向,逐步开发出一系列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不锈钢产品,走出了一条以不锈钢为主的特钢发展新路。

1979年,太钢能够生产2770余种产品,批量生产的钢材规格达4557个。

1980-1985年,太钢生产的中型圆钢有普通炭素钢、普通低合金钢、炭结钢、合结钢、炭工钢、轴承钢、纯铁、不锈钢、纯铁管坯、炭素管坯、合结管坯、不锈管坯、炮弹钢、子弹钢、弹簧钢、普通扁钢、工字钢,生产的小型圆钢有普通炭素钢、炭结钢、炭素冷镦钢、合结冷镦钢、合结、纯铁、轴承钢、不锈钢、子弹钢、罗拉钢,生产的中厚板有普板、船板、90系、低合金、特殊合金板、容器板、合结、炭结、纯铁、防弹板、炭工、不锈,生产的热轧卷板有普板、船板、炭结、纯铁、锅炉板,生产的热轧扁钢有合结,生产的热轧薄板有普板、炭板、油桶板、低合金、纯铁、耐热钢、煤气罐钢、低硅、高硅,生产的冷轧薄板有普板、炭结、合结、纯铁、船炭板、煤气罐瓶板、离合器板、高硅、低硅、不锈板,生产的冷轧带钢有纯铁带、硅钢带、不锈带,生产的锻钢材有炭素结构钢、炭素工具钢、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不锈钢、弹簧钢、滚珠轴承钢、电工纯铁、高速工具钢,生产的钢号达474种、1753个规格。

1986-1990年,太钢试制成功的新产品有汽车结构用冷轧薄板、液化石油气瓶用冷轧钢板、945钢板、大卷重弹簧不锈钢带、汽车结构用热轧中板、非调质高强度紧固件用热轧空冷双相冷镦钢、低碳马氏体冷镦钢、磁极芯紧固件用钢、荫罩钢带、硝酸用不锈钢、T60H热轧中板、30SiZB热轧中板、磷铵工程用316L钢、OCr17型经济不锈钢、纺织印染工业用OCr19Ni9不锈钢。

1991-1995年,太钢试制成功的新产品有L12AL冷轧钢板、30CrMnSiA冷轧板、不锈钢复合钢板、DL23冷轧板、30Mn2V三级锚链钢、自行车用冷镦钢、轿车及轻型车用发动机高强度螺栓钢等。

1996-2000年,太钢投产了OCr25Ni20不锈耐热中板、OOCr18Ni5双相不锈钢、OOCr18Ni4+20Si2双相钢复合板、Cr20Ni14耐热中板、1Cr18Ni9Ti管坯、尿素级OOCr17Ni14Mo2不锈板材、大圆钢、1Cr18Ni9Ti管坯、1Cr18Ni12Mo2Ti管坯、OOCr14Ni14Mo2管坯、不锈封头用中板、不锈钢双定尺中板、中低牌号冷轧无取向硅钢、Cr12Mo1V1工作辊、1.8碳结卷板、碳结花纹板、304不锈管坯、S240管线钢、QB船用球扁钢、1.6mm碳结卷板、37Mn钢坯等新产品。这一阶段,太钢依托不锈钢、转炉两条现代化生产线及16条国际标准生产线,持续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共开发应用新工艺新技术204项,研制出205个品种、988个规格的新产品。

2001-2005年,太钢投产了OCr18Ni9光亮板、OCr19Ni9N锻件、OCr22Ni5Mo3N+Q345C复合板、OCr19Ni9N+Q345B复合板、X42-X52管线钢、16MnL中板、T420L热轧钢带、ZL20Cr(Mo)H热轧圆钢、S48C中厚板、CH1T超低碳冷镦钢、ML15MnVB冷镦钢、X63CrMoV51-中间辊、电渣RH13轧制扁钢、不锈钢冷硬板、高线用35CrMo、低锰高纯度原料纯铁YT01坯、21CrMoV511锻材、SCM420出口锻材、SUSY308/L不锈钢线材、CL60(K)碾钢车轮圆形锭、30CrMoA钢等新产品。

2006-2010年,太钢试制成功的新产品有25Cr5Mo合结钢、RNAK80模具钢、34CrMo4m气瓶用钢、T91高压锅炉管坯、37CrMnMoA油井管接口钢、TQK510汽车用钢、TQ420D细晶粒钢、1Cr6Si2Mo耐热钢、Q355NHC高强度耐候钢、X56-X70管线钢、J55石油套管用钢、TNM360A耐磨钢、903军工钢、50TW290无取向硅钢、EA1N车轴钢、T590L大梁钢、20MnTiB结构用钢、DB685低碳贝氏体钢、核电用不锈钢、水电用不锈钢、钟表行业用钢、工程机械用钢、低温用9%Ni钢、桥梁用Q345qDE钢、机车转向架用16MnDR钢、造币钢等。

2011-2017年,太钢品种结构得到持续优化。

不锈钢系列中,国内首次开发的铁素体耐热钢中板实现供货,效果显著;国内首次生产的宽幅304N热轧卷板成功替代进口;自主研发生产的不锈钢螺纹钢筋成功中标文莱跨海大桥项目;304L不锈钢宽幅冷轧板应用于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品牌“华龙一号”;不锈钢特种材料成功应用于“中国环流器二号A”核聚变实验装置的设备制造;自主研发生产的核聚变用高磷铜+不锈钢复合板产品正式向ITER项目供货;国内首家成功试制超超临界锅炉护环用钢,完全替代进口;成功轧制出国内最薄热轧水电用钢,填补空白。笔尖钢供应国内知名制笔企业,合作范围覆盖80%以上的笔尖生产企业;双相不锈钢批量用于全球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不锈钢化学品船制造。超纯铁素体不锈钢成功应用于世界最大的整体不锈钢金属屋面工程。掌握不锈钢焊带轧制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超过80%。超前介入国际著名品牌手机产品设计,量身开发高端不锈钢新产品。不锈钢管首次批量应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高牌号硅钢在国内主要电动汽车制造企业快速实现进口替代。高性能不锈钢产品成功应用于高能物理大科学实验装置、“人造太阳”项目。

碳钢系列中,开发出应用于工程机械、汽车、铁路货车等领域的耐磨热轧卷板、双相车轮钢、高耐候耐蚀钢、高碳合金钢等新产品;成功研发出第三代热作模具钢等高效产品;时速350公里高铁轮轴钢通过评审,时速250公里轮轴钢、大轴重车轴钢应用于上线运行测试车辆;面向高端压缩机、高效电机和电动汽车等行业,研制成功三个系列10余个牌号的硅钢新产品。电磁纯铁应用于“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飞船”和新一代运载火箭“胖五”的关键部位。高强度合金结构钢、电磁纯铁等产品应用于“天舟一号”“长征七号”。

出口对接“一带一路”,双相不锈钢板材中标英国石油阿曼天然气项目。造币钢首次进入南美洲造币行业,用于巴西硬币制造。不锈螺纹钢中标香港“将军澳—蓝田隧道”项目。高等级水电用钢中标老挝、巴基斯坦水电工程项目。高等级管线钢(21.4mm厚X80热轧卷板)在中石油中俄东线项目实现全球首发首用,中标量占项目用钢77%。铁路车轮用钢、纯铁扁钢、耐候钢、磁轭钢等产品相继中标国际国内重大工程。特种用钢和核电用钢应用领域扩展,出口国际市场,销量大幅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钢确立了把本部建设成为极具竞争力的高端精品生产基地的目标,通过实施精品战略,着重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绿色环保的不锈钢产品,形成了以不锈钢为首的特殊钢大家族,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太钢不锈钢出口量从48万吨增长到100多万吨,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从44个增加到80多个,海外客户的数量也增长了30%多。

社区参与:澳大利亚土著民族参与高等教育的新途径…………………………………………许伊娜,陈·巴特尔(3,106)

太钢通过持续优化品种结构,拓展更多独有的领先的产品市场,逐步建成了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铁路用钢、高强韧钢为主的极具竞争力的高端精品生产基地。目前,太钢有28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36个品种成功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为下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支持。

五、绿色发展和绿色产品

1979年,太钢成立环境保护处和环境卫生处,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这一年,太钢完成了国务院限期治理项目二钢厂转炉红烟治理、焦化厂含酚废水治理、二钢厂热泼渣回收利用、炼铁厂1号、2号高炉煤气回收及洗涤水回收、3号高炉煤气及洗涤水回收、峨口尾矿水治理、峨口电镀水治理等7项工程。

“六五”期间(1981-1985年),太钢环保工作进入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阶段。五年间,太钢环保投资达6000多万元,先后有电厂动力锅炉消烟除尘改造等23项重点环保工程和其他60多个环保项目竣工投产。

1983年,退休职工李双良带领挖渣队伍正式向堆积了半个世纪的太钢渣山宣战,迈出了太钢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定性一步。太钢人发扬愚公移山精神,经过十几年艰苦创业、综合治理,走出一条“以渣养渣、以渣治渣、综合治理、变废为宝”的治渣新路,累计搬走太钢堆积的废钢渣1000多万立方米,回收废钢142万吨,创收45523.07万元,盈利14377.86万元,节约治渣成本4.5亿元。李双良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入保护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被誉为“当代愚公”。

“七五”期间(1986-1990年),太钢建立了环保目标管理体系和环保责任制体系,建立了太钢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加强了环保科研和环保管理。

“八五”期间(1991-1995年),太钢用于环保投资1.15亿元。1991年4月,太钢加入太平洋流域有害废物研究集团,成为中国企业加入国际环保组织的首家成员。这一时期,太钢完成了二钢厂转炉(红烟)治理、一钢厂平炉除尘、三钢厂电炉除尘、烧结厂烧结机除尘、焦化厂焦炉煤气放散点火、机械厂电炉除尘、耐火公司倒焰窑改造除尘(黑烟)、回转窑除尘等环保工程。与此同时,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稳步展开。

“九五”期间(1996-2000年),太钢先后投资3.55亿元,重点实施了一大批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项目,特别是2000年,自筹资金3.27亿元,完成了废水处理、烟尘治理为主的八大环保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太钢的环保状况。

进入本世纪,太钢绿色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太钢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是企业生存的前提、发展的基础,10余年间,投资136亿元,实施了147个项目,建立起从原料工序开始,贯穿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各工序的全流程节能减排体系,形成完整高效的固、液、气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成为中国钢铁行业绿色发展的标杆。

“十五”期间(2001-2005年),太钢开始大规模淘汰高耗、污染的落后产能。这一时期,投资5.13亿元,先后实施了发电厂3号4号锅炉电除尘、烧结配料系统除尘、焦化厂筛焦楼除尘改造、焦化酚氰污水处理、发电7号8号锅炉烟气脱硫等治理工程。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太钢淘汰了所有的旧焦炉、小高炉、小电炉及落后冶炼、轧钢装备,实现了工艺装备绿色化、制造过程绿色化、产品绿色化。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已成为公司新的发展方式、新的效益增长点和竞争力。这一时期,太钢累计投资82亿元,先后实施了焦炉干熄焦、焦炉煤气脱硫脱氰、不锈钢冷轧混酸再生、电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钢渣处理、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烧结烟气脱硫制酸、高炉矿渣超细粉、高炉煤气余压发电、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CCPP)、焦化煤调湿、烧结环冷机余热回收、饱和蒸汽发电等87项先进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项目,实现了废水、废酸、废气、废渣、余压余热的高效综合利用。期间,太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88.29%,烟粉尘排放量下降75%,主要节能环保指标居行业一流水平。

“十一五”期间,太钢投入5亿多元,大规模实施厂容整治和绿化,使厂区绿化覆盖率39.4%,到2017年末,太钢已基本形成“厂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格局,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园林化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从21世纪初开始,太钢按照国家的整体部署,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集成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完成了全流程技改升级,改变传统思维下的末端治理模式,实现清洁生产,促进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内在统一,极大地提升了当代不锈钢工业的绿色制造水平。

2007年12月,太钢被国务院六部委列为(钢铁行业)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8年7月,太钢编制的《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组织的评审,正式启动实施。其中包括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烧结烟气余热回收发电技术改造、城市生活污水回用替代新水、废酸回收再造、粉煤灰综合利用、7.63米焦炉配套煤调湿工程等20余项。“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太钢集中发力,累计投资82亿元,先后实施了焦炉干熄焦、焦炉煤气脱硫脱氰、不锈钢冷轧混酸再生、电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钢渣处理、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烧结烟气脱硫制酸、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CCPP)、焦化煤调湿、饱和蒸汽发电等87项先进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项目,基本实现了废水、废酸、废气、废渣、余压余热高效综合利用和全流程清洁生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钢进一步加大环保管理力度,强化逐级环境保护委员会,推动环保责任制落实落地,全员环保意识全面提升。太钢确立了“1124”绿色发展模式,即树立一个理念(钢厂与城市是和谐发展的“共同体”理念)、确立一个目标(建设冶金行业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工厂)、依靠“两个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拓展“五大功能”(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绿色技术输出、绿化美化)。太钢进一步完善固态、液态、气态三大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推进由企业自身的小循环向城市的大循环转变,通过为城市提供清洁能源、提供集中供暖热源、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等,成为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内陆型钢厂与省会城市的和谐共融、互相促进。

在绿色产品开发方面,通过产品结构的调整,逐步减少普通钢材的生产,以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在钢铁生产及产品服务全生命周期努力践行清洁生产、绿色采购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实施绿色精品战略,形成了以不锈钢为核心,包括冷轧硅钢、铁路用钢、高强韧系列钢材在内的高效、节能、长寿型绿色产品集群,促进社会低碳发展。

绿色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实施,已经成为太钢强劲发展的动力源泉,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竞争力。目前,太钢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运营模式,每年将1600余万吨原料、560余万吨煤炭经炼焦、烧结、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等工序转换成1000余万吨钢铁产品,同时通过气态物、液态物、固态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对制造过程伴生的焦炉、高炉、转炉煤气和废水、废酸、除尘灰、钢铁渣等副产物以及大量的余热、余能进行充分的资源化利用,除企业内部自循环外,还向社会提供近600余万吨非钢产品。

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太钢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把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了企业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太钢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十年来,太钢党委始终把班子建设作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要求,不断赋予领导班子建设新的目标和内容,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统一思想,坚定信念,践行宗旨,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严格落实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各项制度,形成了开放型的学习型团队;坚持两级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摆和剖析问题,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了班子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严格贯彻《公司法》,坚持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贯彻德才兼备原则和“四化”方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胆创新选人用人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立起以业绩“描点”为主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较好实现了“描点上、干部上,描点下、干部下”的干部管理机制,干部队伍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太钢党委从1989年起,坚持开展每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对评出的不合格党员,均按照党内有关规定进行了处置。从2002年3月起,太钢党委引深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开展了以“高好精优”(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好、岗位技能精、工作业绩优)为主要内容的争创一流党员队伍活动,将“高好精优”内容加以细化和量化,开展对党员的描点对比分析,形成了一整套细化、量化和标准化的考评体系,党员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太钢还逐步探索形成了把党员培养成优秀人才,把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的“双向培养”机制。目前,在太钢公司劳模、先进、专家和拔尖人才队伍中,党员占75%以上,其中公司级以上劳模中,党员占93.85%,公司命名的先进操作法100%由党员创造,党员队伍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优秀核心团队。

太钢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加强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融入管理、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了“读案例、学条规”“廉在钢城”等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正反两方面典型案例教育,大力创建廉洁文化,编印《太钢廉洁文化手册》,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制定并落实领导干部党风廉政责任制、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围绕物资采购招标、重点工程建设、住房分配、干部选拔任用等,开展全方位、多视角、全过程的监督检查,堵塞了管理漏洞,促进了公司的规范运行。开展反对官僚主义、治理商业贿赂等专项工作,查办案件力度持续加大,违法违纪行为受到严肃惩处。公司已经初步形成了科学完善的廉洁教育机制、权力运行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省纪委、省国资委党委组织召开“山西省国有(控股)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太钢经验交流会”,在全省推广了太钢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经验。

四十年来,太钢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坚持开展职工思想动态调查分析,围绕难点和热点问题加强教育引导,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了《太钢不锈——太钢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实践》《太钢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十法》等一批优秀成果,公司多次被评为全国冶金行业和山西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深化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培育了一批“山西省文明单位标兵”和“省属企业文明单位标兵”。开展“学双良、做主人、比贡献、创一流”“知荣辱、树新风”“创建文明单位、争当四有职工”以及职业道德建设竞赛等系列活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建立起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持续开展了“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要从小事做起”“用心实践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责任感、提高执行力、实现精细化”等系列大讨论和实践活动,加深了干部职工对理想追求、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公司多次被评为全国和山西省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

太钢在改革发展中,全面落实公司《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条例》,实施民主测评领导干部和职工代表巡视等制度,保障了职工代表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不断健全和完善职工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开展领导干部民主接待日活动,畅通了职工反映问题的渠道,推动了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解决。离退休职工管理和服务工作受到广泛好评。扎实推进“青年标准化操作示范岗”“导师带徒”“提高质量、青年先行”和青年创新创效等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团员青年的生力军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太钢团委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荣誉称号。同时,太钢认真贯彻“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方针,不断完善稳定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及时处置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为企业的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钢各级党组织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促进了生产经营建设和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的完成,为太钢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这一时期,太钢坚持特色鲜明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同时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企业文化和职工队伍建设方面,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建设中心任务,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太钢党委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央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十九大精神促进企业各项工作,按照太钢“做强主业、延伸发展、多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七、新起点上的新展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钢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坚持做强主业、伸延发展、多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使企业的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钢铁产量连续6年保持稳定,2015年全年生产粗钢1025.59万吨,其中不锈钢401.84万吨;2016年全年产钢1028.18万吨,其中不锈钢412.21万吨;2017年全年产钢1050.26万吨,其中不锈钢413.64万吨。不锈钢出口逐年增加,2017年,太钢不锈钢出口首次突破100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2017年,太钢实现营业收入810.03亿元;实现税金35.22亿元;实现利润43.56亿元,各项经营绩效指标为2008年以来最好水平,居全国钢铁企业前列。

建国以来,太钢始终将扩大铁矿石自给率作为发展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六五”期间,投资3166万元,完成了峨口铁矿等改扩建项目,进行了尖山铁矿的开发建设准备;“八五”期间,建设了尖山铁矿;2001年,太钢投资5803万元,扩建尖山矿选矿工程,使尖山矿原矿处理能力由400万吨增加到500万吨,精矿产量由160万吨增加到200万吨。2005年初,太钢取得袁家村铁矿矿权。袁家村铁矿为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铁矿,2012年底开始试生产,达产后形成年产1500万吨精矿粉的能力。2016年,太钢生产精矿粉1183.47万吨、球团383.87万吨,超额完成预算;公司实现了焦炭、白灰、块矿“三不外购”目标。2017年,太钢生产精矿粉1230.65万吨、球团408.92万吨,自给有余。

从本世纪初开始,太钢通过寻求不锈钢原料资源领域的对外合作,保证了镍铁和铬铁的稳定供给。目前,太钢已经成为国内资源保障条件最好的钢铁企业。

太钢一方面积极推进资源战略,一方面推动产业向下游延伸,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不锈钢产业链。2004年8月28日,太钢投资5.5亿元,建成占地1770亩的不锈钢生态工业园,成业太原不锈钢产业园区首期示范园。园区已先后引进京、津、广、鲁、浙、苏、卾、港、台等地区以及德、美等国的数十家企业投资建厂。目前入园企业达到40家,不锈钢制品在煤炭开采、食品加工、酒店设施等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彩色不锈钢、抗菌不锈钢等在城市建设、日常生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形成年加工转化8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太钢还投资参股,在郑州、无锡、沈阳、广东佛山、天津等地共同建设了一系列钢材加工和配送中心,以增强发展后劲。

太钢通过延伸发展的战略实施,创出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太钢在新材料、工程技术、金融、国际贸易、现代服务业等相关领域探索多元化经营,新的业务板块快速增长,实现了与主业的紧密协同、互为成长。

2017年,钢科碳公司在航天航空“一条龙”项目比选中成功胜出,成为国家级航天航空T800级碳纤维材料应用的唯一研制单位,实现批量供货;千吨级高端碳纤维二期项目全面竣工。镍基耐热合金项目提前建成投产,获得首单商业合同,公司成为国内外少数具有研发生产镍基耐热合金能力的企业。

金融产业方面,成功组建运营部,推进现代金融投资业务;提升资本运作能力,提高资产证券化水平。发展金融投资业务,优化资金结构与融资渠道。

2017年,国际贸易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3.2亿元,其中进口73.8亿元、出口119.4亿元。同美、德、法、英、日、韩、澳大利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关系。

此外,太钢依托多元化经营策略,加快推进信息与自动化、焦化工程、冶金工程以及节能环保工程的成套技术输出,逐步形成了以智力资源为核心、绿色高新为形态的工程技术输入产业,太钢由绿色发展高新技术的获取者、受益者向创造者、输出者转变,彰显了一个有八十年历史的钢铁企业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充分的技术自信。

2017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视察太钢集团,勉励干部职工要发扬工匠精神,不断创新,为“中国制造”作出更大贡献。

太钢将牢记嘱托,不辱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阔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猜你喜欢

太钢中国制造不锈钢
超级英雄不锈钢侠
不锈钢二十辊冷轧机组横切剪的选型计算
太钢6项成果获冶金科学技术奖
不锈钢微钻削的切屑形成与仿真分析
基于战略层面的环境业绩评价——以太钢为例
OCr18Ni9不锈钢的微小孔钻削
太钢生产出国产首套CAP1000核电站用不锈钢
贺太钢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