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铁还未强国 同志仍需努力

2018-12-13徐匡迪

中国钢铁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钢铁工业钢铁改革开放

徐匡迪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转变。这些成就得益于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的思想在我们钢铁工业贯彻得比较彻底。

一、钢铁工业40年来主要改革成就及原因

40年来,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首钢率先推行的承包制、邯钢经验、建设宝钢等。这些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使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壮大起来。

首钢成立于清朝末年,是一家典型的官办企业,抗战时是日本人的制铁所,以炼铁为主,有部分铸钢,但数量很少。1981年7月份,在国务院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首钢改变了之前国家与企业之间分成的办法,实行承包制,即全年上缴利润2.7亿元定额包干,超过的利润全部留给企业,并按照生产发展基金60%、集体福利基金20%、个人消费基金20%的比例分配使用。那年,正值国家经济调整,要求首钢减产铁29万吨、钢7万吨。经测算,1981年全年利润只能达到2.65亿元,即使全部上缴,也达不到上缴利润2.7亿元的水平,再加上又是在时过半年以后开始实行承包制,回旋余地较小。但首钢认为,通过承包能进一步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这一指标经过努力是可以突破的。结果,首钢当年实现利润3.16亿元,完成上缴任务后,企业留利4000多万元。

首钢的改革改变了过去企业领导“官本位”的办法,真正实现了谁行谁就上、谁不行谁就下的用人制度,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干部与工人的界限。

上世纪90年代在全国推行的“邯钢经验”同样也是钢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成功典范。

“邯钢经验”形成于1990年,那时钢铁行业第一次碰到产销矛盾。当时钢铁行业快速发展,由于无序竞争导致产量略有过剩,又恰逢亚洲金融风暴,许多钢铁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邯钢采取成本倒逼机制,实行成本否决,模拟市场价格核算,将成本与效益、效益与分配挂起钩来,形成“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的局面。

可以这样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壮大,既不是靠政府投钱,也不是靠外资投资,而是通过行业自身进行改革挖潜、改变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对外开放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结果。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钢铁行业的技术、工艺装备落后。这主要由于解放初期,由苏联援建的大型钢铁企业,如鞍钢、武钢、包钢等,主要采用高炉、大平炉为主的长流程生产;一些地方钢铁厂使用小型侧吹转炉技术,这些小型侧吹转炉一般都只有6吨、8吨,最多20吨的小吨位。

平炉炼一炉钢需要6小时-7小时,而小转炉产量又太低,所以才有了“三打两千六”。而事实上,1955年、1956年,发达国家氧气转炉已经规模投产,炼一炉钢只用40分钟左右,炼钢效率大大提升。到上世纪80年代,日本钢铁业的氧气转炉占到70%~80%,剩下20%左右都是电炉,平炉已基本被淘汰。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只有平炉和小型侧吹转炉,生产工艺、设备落后,工艺过程又不连贯,炼钢与轧钢脱节,断续生产、轧材多次反复加热,不仅能耗高,而且生产效率低。

正是认识到技术、工艺装备方面的差距,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由国家投资、按照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标准建一座现代化钢厂——宝钢。当然,在这之前已有武钢1.7米轧机等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这样,就使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能有效衔接,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我国粗钢产量1990年达到了6535万吨,1996年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

过去40年,钢铁行业最大的变化就是设备更新换代,平改转、模铸改连铸、取消了开坯机,进而又使轧制连续化。

回顾1978年到上世纪90年代,我国钢铁工业取得巨大变化的原因,一是经营管理的改革,改变了国有企业机构重叠、人浮于事、效率不高、吃“大锅饭”的情况;二是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来逐步改造、更新国内的落后设备;三是技术进步,生产流程的合理化;四是党的坚强领导,十四大以后,制定了明确的技术进步路径和方针。

二、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有成功经验,自然也就有深刻教训。中国钢铁工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有3个。

一是,钢铁工业发展初期没有严格按照生态环保的要求健康绿色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不够,且钢企多位于大中型城市周边,依旧走上了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过去钢铁行业发展片面追求规模与高产,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现在钢铁行业再来补环保这一课很难。但是,不管多难也一定要补,因为我们的发展最终是为了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

例如,现在宝武湛江基地在选址时就进行过3次论证,专门对厂址所在的东海岛的气候、风向进行过研究。由于风向原因,宝武湛江钢铁基地产生的废气大都会被吹向北部湾的海上稀释扩散,不会对湛江的城市环境造成污染。

二是,钢铁工业发展初期只考虑短期的供需效应,没有考虑合理布局。当年北京、上海等城市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造成目前河北、江苏地区有大量的钢铁厂。钢铁行业现在不考虑布局,最终要吃苦果。抗美援朝时期,为了满足重工业和军工发展的需求,东北建了很多钢厂。不仅污染严重,而且随着时代变迁,东北钢铁工业产能过剩严重,所以布局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当前河北省钢铁产量过高是个难题,江苏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但当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对钢铁的需求就会逐渐减少,产钢大省的钢材怎么运出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国际上来看,陆上运输钢铁的合理销售半径是300公里以内。目前,1吨钢的铁路运输成本约1元钱。下一步,中国的发展重点是中西部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基本建设,但钢铁工业目前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所以,钢铁工业的布局将显得尤为重要。

在湛江南面东海岛建设宝武湛江钢铁基地就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既节省了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地进口铁矿石1000公里的运输成本,又解决了珠三角地区缺少钢铁的问题。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汽车和家用电器的三大制造中心之一,有巨大的板材市场,过去只能靠从华东、东北、武汉长途运输。此外,宝武湛江基地建成后,要逐步把炼铁、炼焦这些铁前工序转移到湛江基地,上海的宝山基地、武汉的青山基地只做热轧板和冷轧板,满足上海、武汉地区的市场需求。这样做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遵循了绿色发展的要求,可大大改善上海、武汉的大气环境。

三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工艺流程再造的问题。现在中国钢铁行业长流程占比近90%,而美国、欧盟短流程已经占到40%以上,美国生产普通钢材主要的流程就是用短流程的电弧炉冶炼,炉外精炼然后就轧制。如果我国钢铁工业工艺流程再造成功,一方面可以降低对国外铁矿石的依存度,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少排放,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用短流程炼钢,还可以调峰运行,解决能源供应的峰谷问题和环境问题,同时降低能耗。在当前技术水平下,如果企业有自有电厂,长流程生产1吨成品钢要消耗700多公斤标煤,而短流程只需消耗其60%左右。此外,工艺流程再造将产生出很多新的产业,如废钢回收和加工等产业。

三、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改革开放使中国成为世界钢铁大国。不过,走进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纵观全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路径,中国钢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两条路要走,一是必须走钢铁工业专业化、对口工业化的道路;二是要在钢铁工业内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使每道工序、每个岗位的操作者都能精益求精。

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高,钢铁工业一定要加强对技术的研究和与最终用户的联系,即专业化、对口化。不仅仅是加强对钢铁生产流程的工艺研究,更要加强对钢铁产品品质提高的深入研究。如我国现在一些高级特殊钢和国外差距还比较大,我国高铁的轴承需要进口,一些航空航天、重要的武器装备、精密仪器的原器件用钢也还需要进口。大家都知道轴承钢的寿命和清洁度有关,但到底是什么样的夹杂物会影响清洁度,其形态、数量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掌握。

如世界上最有名的轴承企业——瑞典的SKF就有自己的钢厂,炼钢完全为生产轴承服务,也就是轴承厂办钢厂。

钢铁厂和最终用户的关系非常重要,最好有直接的联系纽带。即使没有,供货方和用户也应该有某种联系,因为行业划分不是很合理,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在体制上深化改革。在体制上做创新,比如现在不能把钢铁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完全合在一起,但至少可以先加强横向的紧密联系。

另外,钢铁工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德国大众汽车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在上海建立了一个合资工厂。第一年,这家工厂生产了7500辆汽车,质量评估时排名第二;第二年,生产了15000辆汽车,质量评估时排名第四;到了生产35000辆汽车时,质量评估时排名第六。因为汽车在出厂测试时,总会发生汽车跑偏的情况。同样一批人、同样的零部件、同样的工艺生产同一件产品,质量何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调查发现,安装轮胎的工人在用电动风钻拧螺丝的时候,没有严格执行工序要求——螺丝拧紧后再压紧10秒钟,就这一个小小的细节致使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更是一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精神,也是一种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的精神。改革开放以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完全正确的,但还要尊重工匠、尊重第一线的操作人员,尊重他们的劳动。钢铁产品质量的稳定提高,需要人工智能,需要自动化,但人的因素还是最主要的。

四、中国钢铁还没有引领世界钢铁的发展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钢铁工业成绩斐然,但还未达到引领世界钢铁工业的地位。因为无论是在质量、效率上,还是在管理的精细程度上,中国钢铁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差得比较远。

中国钢铁在总量上占绝对优势,现在约占世界钢产量的一半,这样的情况持续下去一定会出现严重过剩的问题。因为影响钢铁产量的原因有3个,即基础建设、制造业、国家领土面积。

纵观世界钢铁发展史,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的钢铁工业发展都很快,因为战后重建需要大量的钢材。但现在每年的钢产量都只有最高时期的一半。可见,基础建设是钢材需求的重要拉动力。拉动钢铁发展的第二个动力是制造业,但产业结构严重影响钢铁需求。如果钢铁主要用于汽车、轮船、工业装备,而且出口世界各地,那钢铁需求就比较大;如果像法国,GDP主要靠奢侈品、高档服装、化妆品拉动,钢产量就只有1000多万吨。随着人民消费水平和欣赏眼光的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一定会发生变化。第三就是我国幅员辽阔,市场大,基础设施多,中西部还需要建铁路、桥梁、隧道,但假以时日,这方面需求会逐步减少,对钢铁的需求也一定会减少。

日本、韩国最大的钢铁出口量来源于二次出口,即钢铁变成了汽车、轮船、家用电器等大量出口。如果把钢铁工业延伸到消费品领域,中国钢铁还没有领先世界。关键的东西还需要进口。比如,我国高铁采用的是世界领先技术,但目前只解决了高铁车轮用钢问题,轴承用钢等关键问题仍未解决。

所以说,钢铁还未强国,同志仍需努力!

猜你喜欢

钢铁工业钢铁改革开放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侠”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马鞍山钢铁公司企业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浅谈提高钢铁工业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