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对策研究

2018-12-08陈天琪

商场现代化 2018年17期
关键词:审计风险中小企业

陈天琪

摘 要:近些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逐步深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逐年增加,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中小企业由于会计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内部控制水平有限和会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因素,都导致了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风险的增加。所以需要积极探索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提高审计的精度和准度。本文从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概念、成因和现状等方面着手,提出了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希望对中小企业的审计工作带来实质的帮助。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方式;中小企业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的概念较为简单,国际上对于审计风险的定义没有太大的争议,无论是相关的会计工具书还是各大知名度较高的会计机构对审计风险的定义都大相径庭。国际审计准则认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师对错误的财务报告或者资料等提出不恰当意见所形成的风险;中国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在不受会计师意志影响而具有重大错报和会计师检查所形成的风险,审计风险需要会计师有较为严谨和专业的风险识别能力,在审计有序、有效开展的过程中,全面防范、控制和规避风险,为企业审计的公开、公正和准确打好基础,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审计风险的特征一般可以归纳为客观性、潜在性和普遍性等三方面。其中,客观性是指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其不以个人意识和会计师的思想所控制,并且这种风险的处理较为困难,基本很难去规避。因为审计的过程在时间和成本上有限制,会计师很难对每笔账目进行全面的排查,所以会计师只能出具合理性保证性文件。不仅如此,由于审计方法的单一,对于重要客户只能进行函证和抽查,无法全面的审核相关银行和上下游企业的信息。这些都導致了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得到根除;其次,潜在性是指审计风险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在审计过程中,能够真正因为报告的错误而形成的风险是局部的,这种潜在性包括没有知道错误的存在,所以就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验证报告的正确性,并且这种错误没有使得损失发生。从会计师的角度,其总是希望最大限度的规避和降低风险,但是由于主观因素的存在,所以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片面的认为审计较为全面和准确;最后,普遍性是指审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其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既包括主观因素,也包括客观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会计师在审计之前,财务报告就存在明显的错误,并且这种错误不能控制,会计师只能通过努力来降低风险,但是不能使风险消失。不仅如此,如果这种错报风险较高,会计师需要通过发送函证和现场调研等途径来审计,从而使风险最小化。

三、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

从产业布局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产业分布不够合理。中小企业过分依赖于传统的产业,科技含量低、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并且,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较为陈旧,家庭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缺少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这些都导致了管理的混乱和审计制度的不完善,所以本文归纳出以下几点,来进一步论述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成因。

首先,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不足,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无论在公司规模、机构设置,还是在人员配比和业务流程上,都较大企业或者国有企业弱,这些都导致了其缺乏一定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并且,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会让员工身兼数职,例如一个财务人员,在人员有限的条件下,既可能是出纳,也有可能是会计,甚至还可以能是财务负责人,所以人员的这种重复利用,职能划分的不明晰,给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不仅如此,中小企业对于工商管理规范较为淡薄,尤其是对于注册资本的变更太过随意,甚至出现了象征性的实缴部分注册资本后,又将资金用于他处,这些行为都存在一定的违规性质,阻碍了会计师对企业成本等信息的深入了解。还有就是企业在会计档案的管理上也不够完善,会计资料的缺失或者材料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计师无从查询有效的会计年度注册资本、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等财务数据。这种情况在家族式管理的企业特别盛行,一方面人为因素导致财务资料的丢失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家族内部矛盾的激化导致企业管理的不善也限制了企业的经营。所以管理制度的建设、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可以方便会计师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报告,从而有利于中小企业财务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其次,企业管理权和所有权重叠。中小企业由于绝大多数是家庭式或者作坊式,在经营管理方面缺少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所有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从而使得内部控制流于表面,监管机制有效性大打折扣。这样很容易出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追逐更多的利润、节省更多的成本,铤而走险,出现偷税漏税现象。并且在财务规范性上较为随意、财务混乱、原始票据不完整等都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漏洞百出。中小企业不规范的财务管理行为给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困扰,统一化的审计流程很难应用于不同行业的不同中小企业,并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允性和公平性。

然后,政企关系较为暧昧。在国内,政府在协调企业和市场的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赖于政府的帮助,例如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者税收优惠等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所以中小企业会刻意招待政府人员,以此来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这从审计角度来说,招待费用的支出缺少一定的正当性,企业很难提供有效的证据来证明。但是,考虑到国内浓厚的人情世故和礼尚往来风气,这种费用的支出都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所以导致了招待、节日礼品等支出数额巨大。虽然对于中小企业管理者来说,这些可以作为费用,但是不能够提供较为规范的票据。不仅如此,中小企业管理者自主创业的数量较多,受到政府多方面的政府扶持也较多,所以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计师会审计出一些不合理的借贷现象,从审计角度,这些资金借贷理应归于应收账款或者计提坏账等,但是从人情世故来看,这些都是符合情理。所以政企关系的复杂,可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是不规范的财务管理所形成的审计风险也在不断增大。

最后,会计师审计中小企业财务简单化。中小企业对于会计师的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其主要是需要一份业绩报告给相关的投资人,财务报告成为中小企业提升公司声望或者口碑的工具,所以中小企业会积极的寻求知名会计事务所出具一份“公开、公正和客观”的业绩报告。从会计事务所角度,由于审计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为了事务所利润最大化,会计师审计工作存在一定的被动性,中小企业愿意出高价选择一家体面的事务所来出具一份体面的报告,事务所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也会出具一份令客户满意的财务报告,这些都会导致审计报告出现明显的质量问题和公正缺失。

四、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

对于中小企业审计风险的规避和防范,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事务所等两方面来阐释。

在政府方面,需要联合相关监管部门,发挥监督职能,重点检查事务所和审计行业出现的道德风险,使审计工作凸显严谨性。首先,需要理顺政府部门的职能。政府各级部门需要明确自身的监管职责,加强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管和查处偷税漏税现象,给违法行为以严刑峻法,营造一个有序、健康的市场环境。并且需要健全和完善审计制度,对于审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制定出相应的审计细则,避免因为法律缺失或者不当而导致审计风险。不仅如此,相关单位例如中注协也需要积极的开展执业质量检查,对于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中注协等相关单位要有清晰认识,加大力度处置审计危机。其次,明确监管部门的任务。政府部门的设立,要有明确的职能分工,避免出现部门设立过多而监管无门的情况。并且,对于政府部门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要进行更加严格的处罚。根據相关调研数据显示,近20%审计风险来自于政府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报告。这可以看出,政府部门虚假会计对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带来了巨大风险。但是,从现行法律来看,没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出具虚假会计报告作出明确的处置。所以需要法律制定部门能够立足审计市场实际,针对官员的错误行为,进行法律的规范和矫正,从而净化市场环境。接着,需要明确会计师职业范围。目前,国内只针对上市公司的审计,做了详细而具体的规范,提出必须由注册会计师和符合审计资质的事务所进行上市公司审计业务。但是缺乏对非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业务规范,从而导致了市场的恶性竞争。从中注协的角度,可以对事务所进行业务等级分类,高质量执业、考核绩效高的事务所有更加广阔的业务范围。反之,这缩小执业范围。

从事务所角度,要加强内部管理,促使会计师审慎评估风险,合理处理潜在风险。首先,进行差异化营销。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收益,需要尽量避免同业竞争的加剧和泛滥。例如针对新客户,严把审计底线,吸引和留住新客户,这需要会计师在审计的过程中,做好详细的现场调查,深入企业了解经营情况,做好充分的风险预估工作,全方位评价企业的营业能力,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其次,综合运用报表信息确定企业风险水平。不同的部门对于财务报表的审计内容大相径庭,需要针对各自工作重点来确定审计的重心。例如政府机关,尤其是税务系统,需要依法纳税和严控偷税漏税,其审计重点在于收入和利润;银行系统,考虑到其工作重心在为企业提供资金,所以其审计重点在于经营情况的真实性。所以通过确定不同的审计内容和目标,降低风险、提高效率。然后,帮助企业掌握会计审计政策和知识。只有让企业了解审计内容和流程,才能让企业协调和配合审计工作,懂得审计的难处,对财务账目进行合理调整。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可以有余力的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困难,了解企业出现的财务困境和制度的不合理性,提出审计整体筹划或者有针对性的调整,降低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的风险。最后,事务所自身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也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对于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执行有重大作用,所以事务所需要对业务人员进行专项业务培训和指导。通过满足社会对于审计工作的需求,审计人员的再教育制度必须得到完善,尤其是法规建设和专业知识的把握,可以确保会计师的风险意识、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提高,不仅如此,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会接触到企业内部,也会感受到各种糖衣爆弹,所以需要严格把控道德底线,尽职尽责。例如在审计财务信息,收集财务证据的过程中,要严格编制底稿,不能马虎对待资料,可以对材料多方论证和复查,不因企业会计制度的缺失或者资料的不严谨,而轻视或者放纵审计的严谨性。并且,审计行业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准则,建立现代化的审计体系和标准,为审计工作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做好准备;审计工作如果完全依赖于事务所,可能会形成片面或者监管缺失,所以如何引入第三方监督管理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三方监管机构需要对会计师的工作和审计程序等进行定期的核查,增加整个审计行业的监管力度,提高事务所的审计水平,选拔和奖励在审计工作中,业务能力突出和专业素质鲜明的会计师,并由这些人设立专门委员会,来对特别案例特别处理,及时公告处理结果,提升审计工作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夏国生.中小企业审计风险及防范[J].中国经贸,2016(16):280-281.

[2]李金华.审计理论与研究探讨[J].审计理论与研究,2011(9):24-29.

[3]王泽霞,姚力其.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评估模式比较研宄[J].会计之友,2012(04):123-124.

[4]刘涛,谢水园,刘源.独立审计行业管制主体权力配置研究[J].特区经济,2017(03):130-131.

猜你喜欢

审计风险中小企业
关于降低审计风险以提高审计质量的研究
试析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互联网金融审计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研究综述
风险导向审计在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应用研究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