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分析

2018-12-08吴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家庭女儿爸爸

吴婷

我在工作的这几年中,和学生有深入的接触,成为校园里学生最相信的人和最愿意倾诉的老师。来咨询室的学生,有班主任交过来的,有政教处带过来的,有家长要求来的,还有一大部分是学生自己主动联系,预约心理咨询。无论初次咨询出于自愿,还是迫于压力而来,最终他们都信任并且希望和我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在咨询中发现,学生的很多问题都与家庭有关,与其说是孩子出现了问题,不如说是这个家庭出现了问题。我们常说“一切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在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中,成长于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症状,其中包括留守儿童家庭、离异家庭、重组家庭。最初学习心理咨询的时候,我的老师常说:来咨询的那个人未必是家庭中问题最严重的那个,但他是最自知的那个。假期,我也会做些社会公益性咨询工作,除了面对孩子们,更多面对成年人。在成年人心理咨询中,我发现成年后的婚姻及情感出现问题的人,很多在童年都有着特殊经历,甚至有伴其一生的创伤性事件。

这几年,心理学界一直热议“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当然我并不主张一个人所有的问题都由“原生家庭”来承担,但童年糟糕的成长环境对其人生后期的情感模式与人格特征都会造成深刻影响。本文结合两个咨询案例进行分析。

一、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导致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分析

(一)行为描述

我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案例:一个80后咨询者,女士,短婚史,离异。她出生于计划生育年代,一出生就被寄养在外婆、舅舅家,是80~90年代计划生育大背景下特有的黑户二胎(大多是女孩)。这位女士在情感历程中,总是找到一些条件不好的男人,自己也不满意,后期在一起问题更大。至于她与前夫的婚姻,当时结婚只因男士的家庭氛围很好,打动了她,婚后却发现对方的种种不堪,甚至被对方暴力对待。离婚几年后,现任的男友在初次吃饭时帮她用纸巾擦掉衣服上的饭粒的动作,刹那间感动了她。而相处几年后,男友不求上进、没有担当、经济不独立等问题愈加明显,与她矛盾重重。

如她所说,周围有很多优秀的男人,她自身也很优秀,可为什么老是选择不合适的人,甚至是有些糟糕的人?在后来的几次咨询中,我了解到她的童年:她有一个姐姐,父母为生男孩儿,躲避计划生育,她生下就被送到外婆和舅舅家寄养,每年过年都被视为不祥之物。直到小学五年级回到父母身边,她依然感觉不到家庭温暖。爸爸妈妈是姐姐弟弟的,她在家庭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家里总是格格不入的那个人。在父母眼里,她事事不如姐姐弟弟优秀,于是她拼命学习,她认为唯有努力学习才能证明自己,这是得到认可的唯一方式。

(二)原因分析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一般人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的自卑感。”她从小成绩优异,考上了重点大学,选择了好的专业,工作后业绩出色。但是这一切依然无法弥补她内心的缺失,对关爱、亲情的渴盼终其一生,无法安放。这一类孩子成年到择偶时往往一叶障目,一点点感动便以身相许,婚后才发现那一点点感动不能成就一生的婚姻,结局都是婚姻很快解体。在成年后的感情经历中,她一旦受挫便努力工作,努力参加各种考试,努力赚钱。她在重复着小时候弥补、祈求缺失的爱的方式。在咨询过程中,我问她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被爸爸妈妈认可、得到爸爸妈妈的爱吗?她控制不住,大哭,说在爸爸去世的那一刻,她忽然特别失落,自己那么努力给谁看?感觉一点动力都没有了。在离婚的时候,她第一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觉得丢爸爸妈妈的脸,还怎么回家?

她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身边优秀的男士,而选择糟糕的人?因为童年时代她从不被家人认可、欣赏,总是不被接受;怎么努力都不被爱,事事不如姐姐弟弟。这种情感一直伴随着她,她不敢选择优秀的伴侣,潜意识里她认为自己是不配的,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她是不安全的,与糟糕的人在一起她才觉得安全。“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产物”。

在咨询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三十几岁的成年人,而是一个一直用各种方式去祈求爸爸妈妈爱的小女孩儿。童年缺爱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四大类:

(1)自我价值感过低。

(2)童年不良关系的外显性重复。

(3)童年不良关系的内化性重复。

(4)习得性的消极价值观。

大多数缺爱的人共有的一个致命信念是:我不重要!三岁以内的孩子怎么爱都不为过,这个时候孩子能够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这是他成年以后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例如,孩子在吃奶的时候,饿了就有奶吃,这样的孩子会很温和;而饿了却没有奶吃,长期如此,孩子会表现得很焦虑。年龄再大些,我们常常因为孩子考试得了好名次就笑脸相迎,考差了就一脸嫌弃。这些在孩子的心里会烙下“被爱是有条件的,一旦我不够好爸妈就不爱我了”的印迹。长期有如此感受的孩子内心是不安全的。我们在生活中会看到很多在恋爱中的“作女”“作男”,就是自身安全感不够,在恋爱中不断试探对方底线,通过“作”的方式来确定是不是无论怎样,都依然被爱。

(三)处理建议

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孩子,一生都会安全感十足,发展出真正的自我。一个“被抛弃”过的孩子,最大的需要就是被肯定、接纳、认同。因为“被抛弃”是对一个孩子最大的否定。家长如果希望孩子人生道路上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找到人生的幸福感,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好好爱他(她),给其充足爱的滋养。如果经历过很多苦难,却没有被爱滋养,那么这个人的内心是可悲的,所以,不是所有的苦难都有价值。

案例中的这位女士,伤害已经伴其成年,纠结、哭诉没有任何意义,过去的只能让它过去。那么,成年后的我们如何解决童年的缺爱问题?把曾经心中的潜台词“我不重要”改为“我很重要”。简言之,记住三个字:“爱自己”。

二、离异家庭不恰当处理下孩子产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分析

(一)行为描述

很多人认为只要是离异家庭,无论如何处理,孩子都一定会出现问题。其实,离异家庭与问题孩子并不是绝对画等号的。但是处理不好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必然会出现问题。寒假期间,一个初三女生的妈妈前来求助。这是一个单亲妈妈,离异六年,半年前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男士,这位叔叔对女儿很好。妈妈说女儿以前很乖,成绩一直中上等,现在初三读了半年,成績一落千丈,不愿意读书了,只想上中专,甚至几次去同学家住,不愿意回家。妈妈说现在和女儿一起玩的孩子都是“差生”,并且给女儿出各种主意与家里人斗争。现在这个妈妈已经无法与女儿交流沟通。

(二)原因分析

1.孩子平时在生活中就有畏难情绪,害怕挫折。进入初三感觉不适应,这时单亲妈妈一个人照顾家,没有时间陪女儿共同面对困难。

2.女儿和成绩差的孩子玩是归属感的需求。如果要和成绩好的孩子有“共同语言”,是需要一些努力的;和成绩差的孩子一起,就不需要努力了。对这个孩子来说,同样是有一群人接纳我,选这群成绩差点的更容易,也一样有了归属感。青春期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青春期之前孩子是归属于父母和家庭的。青春期时,孩子开始有意识地选择,他需要归属于某一个社会团体,这是孩子脱离原生家庭,走向社会,走向自我独立,为今后创建自己家庭的一个过渡期。这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是有些孩子在过渡期出了一些问题。

3.后来在与她女儿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一些情况:妈妈说这个叔叔对她女儿特别好,疼爱,视如己出,买东西,照顾,比她亲生爸爸好多了,她亲生爸爸出轨、离婚,后来再婚,什么都不管。她说女儿也很喜欢这个叔叔,至少她觉得女儿的表现是喜欢的。在和孩子面对面咨询中我发现,其实孩子是很矛盾的。这个叔叔对她很好,她内心是知道的,也感觉这个叔叔比爸爸对她好,可是每次她这么想时都感觉有一种负罪感,却又无法表达,很压抑。其实,这时只要妈妈和孩子沟通,或者只是跟孩子表达对她这种心情的理解,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很好的宣泄就可以。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反应?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忠实于自己父母的本能。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例子,如果一个妈妈在孩子面前天天说爸爸懒,你千万别学他那样,结果发现孩子和爸爸一样懒。也有的孩子在成长中看到爸爸很暴力,她发誓长大后一定不能找暴力的老公,可是长大了她却不知不觉找了那样的老公。为什么呢?当内心无法认同的时候,行为上会无限趋同。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熟悉的环境会让我们更加安全,无论这个环境是好是坏。

(三)处理建议

离异家庭中的夫妻双方到底如何处理才能够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小?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家Hetherington2002年的调查研究显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在第二年会减少,甚至消失。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家Paul R. Amato 2001年也有一项调查,对比了离婚家庭的孩子和非离婚家庭的孩子,他们之间差异很小。这说明大部分孩子在经历父母离婚以后能够复原。但是,若父母在离婚期间冲突很严重,且一直持续到离婚后,就会使孩子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

父母离婚对大多数孩子的短期消极影响比较严重,而长期影响并非来自离婚事件本身,而是离婚后父母的状态、对彼此的态度以及离婚后对孩子抚养的参与度。家庭的破碎,一定会对所有家庭成员造成消极影响,尤其是孩子,很多孩子是怕爸爸妈妈的爱消失了,害怕那不再是自己的爸爸或者妈妈了。还有些孩子会有自罪感,认为都是自己不好,才会让父母离婚。如果父母的离婚过程惨烈,婚后如同仇人,并且把孩子当成继续攻击对方的武器,孩子就会很悲惨。

关于离婚的处理,奥巴马的父母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奥巴马的母亲在20世纪60年代和一个黑人结婚、生子。三年后,老奥巴马要回到祖国肯尼亚,两人离婚。在奥巴马的成长过程中,他的母亲和家人,从未对抛弃妻子的老奥巴马有任何微词,而总是赞扬他的父亲“聪明、幽默、自信”,“你的爸爸能够解决任何问题,每个人都喜欢他”,“你的爸爸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自豪、骄傲”。这种对孩子父亲的肯定,鼓励孩子与父亲建立亲密关系,对奥巴马建立自我身份认同和自信,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是这些成就了美国总统奥巴马。

给离异家庭的建议:

(1)离婚后不要再责怪任何人。让过去的过去,不管对错,在这段经历中学到东西,下一次更懂得照顾自己,冷静地把事情处理好。让这段婚姻成为你未来人生的一块基石。

(2)孩子对父母的爱总是完全的、绝对的。父母活在悲痛里,孩子不容许自己过得好。孩子比单亲更痛苦,因为孩子有一半心灵与已经分开的爸爸(或妈妈)联结在一起。所以,父亲或母亲一方悲痛时,孩子却在为双方悲痛。如果你表现出积极、正面的态度,孩子就会放心,内心矛盾冲突就会减轻或消除。

对孩子坦白婚姻结束你会难过,哭,受挫,但放下怨恨,不要责骂任何人或事,你让孩子感受你内心的力量,让孩子看到你勇于承担人生。孩子会因此更尊重你。

(3)告诉孩子,即使分开,爸爸永远是你的爸爸,永远爱你;妈妈也永远是你的妈妈,永远爱你。爸爸是好爸爸,妈妈也是好妈妈,只是在一起却不是好的夫妻,所以选择分开。父母之间的任何事情与孩子无关,分开也绝对不是孩子的责任。

(4)无论何种原因,绝对不要限制孩子与其亲生父亲(母亲)联系,这是他(她)们的权力。

如果给这个案例中准备和单亲妈妈再婚的男士提出一些建议,让这个女儿从内心接受他,那么我给出三点建议:

(1)主动向孩子表达:我不是你爸爸,不能替代你的爸爸,可我很爱你,我尊重你爸爸,我很爱你妈妈,我会尽力照顾你与妈妈。

(2)绝对不过问孩子与亲生爸爸的事情,不能说任何批评孩子亲生爸爸的话。

(3)刚结婚时就向孩子明确保证,任何时候都会把妈妈让给她。也就是说在你们三个人的关系中,母女关系优于夫妻关系,不仅表达,而且言行合一。这样下去,孩子慢慢地就能很好地接受他了。

希望此文能给正处于“婚姻困境”或“家庭困境”中的家长一点帮助。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健康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高作初级中学,徐州,221006)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家庭女儿爸爸
家庭“煮”夫
我和爸爸
恋练有词
爸爸
和女儿的日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女儿爱上了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