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喜欢请同学吃饭的男生

2018-12-08姜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辅导个案亲子关系

姜磊

〔摘要〕每个人要想在心理上健康成长,都需要特定的依恋对象,最普遍的依恋对象是父母。如果在建立安全依恋的关键期,父母不在身边,那么孩子对家庭的期待和想象、对父母子女关系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甚至会影响今后与他人亲密关系与信任感的建立。高中生小喻由于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与安全感,导致成长过程中面临情绪困扰和人际交往困境。心理教师鼓励他勇敢地向父母、同学说出内心想法,重建人际信任。

〔关键词〕亲子关系;安全依恋;辅导个案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3-0046-03

一、案例概况

小喻(化名)被妈妈强行拽进咨询室,身体是进来了,但脸却一直望向门外,仿佛一切与他无关。我迎上去让他们母子两个在沙发上坐下来,小喻的妈妈有点不好意思,说:“这孩子平时性格比较倔,您不要介意。”

我给他们倒上两杯水,小喻妈妈向我讲述了小喻的情况:小喻小的时候还是很乖很听话的,爸爸妈妈在城里经营一个快递点,平时都很忙。上初中前,小喻是和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的,和爸爸妈妈一年难得见几次面,每次见面时,小喻都很依恋爸爸妈妈,每次分别小喻也是哭天抢地非常不舍。上初中时,小喻的爸妈在县城买了房,生意也走上了正轨,请了几个人帮忙,加上乡下没有初中,就把小喻接到城里上学。可没想到,小喻到城里后脾气越来越坏,也不听父母的话,成绩下滑得厉害,现在高一了,花费突然变得很大,一个月两千块钱生活费都不够,甚至还偷偷从家里拿钱。问他干什么用了,他也不愿说。因为害怕孩子在外面结交了什么坏朋友,小喻妈妈很是焦虑。

二、案例分析

从小喻妈妈的陈述中,我注意到两个问题:一个是小喻从小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现在被父母接到城里来,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和在成长路上缺席的父母,他不太适应。另一个是现在小喻上高中才一个学期,花费非常大,我也问了小喻妈妈,了解到小喻没有买过贵重物品,也无上网打游戏的嗜好,所以排除买手机衣服攀比和游戏充值两种可能;至于小喻妈妈担心他结交外面的坏人,因为我们学校采取全封闭管理,除放假学生基本无机会外出,所以可能也不大。看来,这两个问题还得小喻来给我答案。

三、咨询过程

我请小喻妈妈先离开咨询室,表示想单独和小喻沟通一下。鉴于他进来时态度有些排斥,结合他从小的生活环境,我猜想应该是他之前没接触过心理咨询,对此有误解。我先向他解释了心理咨询的对象绝大部分是心理健康的人,当人们生活中遇到困扰或想追求更高的心理品质,都可通过心理咨询获得帮助。学校咨詢室自开放以来每天都有不少人来咨询,所以也不用担心别人知道你来咨询室后会有异样的眼光,而且我们的咨询内容会对外保密。

听完我的解释,他放松了一些,于是我们开始了下面的谈话。

“妈妈刚刚说你上高中后开销就变大了,她非常担心你,你需要这么多钱是因为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因为和父母的关系以及适应类问题比较敏感且抽象,不适合用来开启话题,我决定从花销变大这个具体的问题上寻找突破口。

“我知道她是怕我被外面的人带坏了,这个她尽管放心,我没和外面的社会青年混在一起,这些钱我都是请班上同学吃饭用了。”对于这个问题,他倒是回答得很干脆。

“请同学吃饭?”我有点不能理解,因为据我了解,高中生一般吃饭都是各付各的,偶尔有同学考得好或谁过生日请大家吃顿饭,断没有听过谁每月甚至每周都请同学吃饭的。而听小喻妈妈讲,小喻每月2000元生活费都不够用,还要从家里偷拿钱,显然不是偶尔请一顿饭那么简单。

“是的,几乎每个星期都会请,我每个月的钱都花在这个上面了。”他解释道。

看来问题没有小喻妈妈想得那么严重,但我心里还是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小喻要花大量的钱在请同学吃饭上,甚至不惜从家里偷拿?

“你经常请同学们吃饭是因为和同学们相处得非常好,觉得终于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了吗?”

听了我这个问题,小喻低下了头,似乎想到了什么不高兴的事。很久后他抬起头,眼里满是落寞。“老师,这也是困扰我的问题,每次请客后我其实都挺后悔的,但下次同学们一起吃饭,我又会忍不住要请客。我这是不是强迫症?”

“知道问题的存在,事情就有解决的曙光。咨询是一项助人自助的工作,如果本人不能意识到问题、不愿意去改变,所有的外力都将失去支点。你想改变吗?”

“是的。”他回答得很快。

“所有的改变都会带来痛苦与不安,我希望你认真思考再做决定。”我希望他有心理准备。

“我愿意改变。我自己其实一直也很痛苦,我私下看过一些心理学的书,书上有一些治疗强迫症的方法,例如,在自己手上绑一个橡皮筋,一有请客的冲动就弹自己,但没有用,您看我的手腕这块青的就是自己弹的。”他低头拉了下袖口,把手腕上的弹痕给我看。

“那你这样不可控制地请同学吃饭是因为请客的过程中感到了快乐吗?”我觉得小喻的行为不属于强迫症,请客背后的原因才是整个事情的关键。

“是的,就是这个过程很快乐,我才不能自拔。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饭,无所不谈,我就是喜欢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

叹了一口气,他继续说:“您别看今天我妈陪我过来咨询,其实平时我爸妈都特别忙,根本没时间管我。我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小学是在乡里上的,初中才到城里来,而且初中也是住校。刚上初中时,我说话口音很重,大家都笑我,不愿意和我玩,特别是下午,大家都在操场打球,我就一个人蹲在树下看蚂蚁搬家。有一次很无聊,我就对着蚂蚁说起了话,刚好被我们班的一个女生看到了,传到其他同学耳中,大家都说我有问题,就更没有人跟我玩了。放月假回到家,爸爸妈妈都在忙工作,也没有人问我在学校怎么样,我有心事也没处说。高中后,一次偶然,我发现请同学吃饭,大家就都聚在了我身边,有了一些朋友,我的人际关系也慢慢‘变好了。我也知道这些朋友中没有几个是能共患难的真朋友,但我就是喜欢那种被关注被围绕的氛围。”他说着说着竟开始抽泣起来。

我递给他一盒纸巾,待他渐渐平复了,我说:“我能理解你,你其实是在用金钱达成一个内心的愿望。”

“是。”

“你的心愿达成了吗?”

“没有。我这样做只是得到了暂时的满足,饭吃完,大家散去后,我还是一个人孤独着。所以,我一次又一次请客,让大家一次又一次聚在我身边。”

“所以说请人吃饭并不是能救赎你的好办法。先不说这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撑,起码这个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聚餐并不能排解你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是的。”

我慢慢弄清楚了问题的关键:原来请客吃饭只是为了逃离孤独,问题的根源是小喻小时候父母给予的陪伴不够。

“所以,如果可以,你愿意和父母好好谈谈吗?也许因为工作的忙碌,他们忽略了对你的陪伴,让你在一个缺少关爱的环境中长大,直到今天,你还在因为缺少关爱与陪伴而痛苦。虽然过去的一切已无法改变,但这些你都可以向父母诉说,我相信他们一定愿意弥补。这不是你的问题,而是特定的家庭环境下出现的小插曲。除了告诉父母,我觉得你还可以把事情的原委告诉和你一起聚餐的朋友们,我相信他们也会愿意和你一起分担,帮你改变。至于请客,你也可以自己定一个计划,把请客的频率逐渐降下来。你看行吗?”

他很認真地低下头想了很久,说:“好,我试一下。”

四、咨询反思

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中提出,在个体发展的早期,人格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建立对世界最初的信任感与安全感。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孩子就会体验到安全感,并延续出对于世界及他人的信任。有了对他人的信任,孩子长大一点的时候,就能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生活并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就能大胆主动地同他人交往,也能比较平静地对待与依恋对象的分离,不会因为分离焦虑导致长时间的不适。而如果幼年时期父母的爱缺失了,孩子的安全感没能建立起来,就会影响今后与环境的互动、与同伴交往与合作的能力。

事实上,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像小喻这样的个案:由于早年生活经历中缺乏足够的爱与安全感,导致成长过程中面临许多情绪困扰,他们不满足于当前的人际关系,又很难形成更亲密的人际关系;不能自我接纳,也缺乏人际信任。相应地,就会产生各种情绪问题。

在咨询结束时,我鼓励小喻勇敢地与父母、同学沟通,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这是重建人际信任的第一步。

一个月后,小喻如约来到咨询室,比起之前,他的状态好了很多。他告诉我,通过沟通,爸爸妈妈认识到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每周都抽时间来学校看他;同学们也逐渐能理解他,愿意帮助他,在这个过程中他还结交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一次的咨询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只要小喻能保持这种积极、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相信今后遇到的所有的困难他都能一一克服。

(作者单位:湖北省云梦县第一中学,孝感,432500)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辅导个案亲子关系
我该如何战胜那莫名的恐惧与不安
创伤,是祸?是福?
走出自我否定的樊篱
寻找家的感觉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丑小鸭”距离“白天鹅”有多远
复读生心理咨询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