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条腿走路

2018-12-08曾艺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33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中生

曾艺敏

〔摘要〕本文基于生涯理论的局限性,论述现实导向和未来导向在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中结合的必要性,提出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路模型,并解析该模型在高中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生涯教育;高中生;现实导向;未来导向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33-0023-04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新高考改革中,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率先试点新高考改革的上海为例,对教师的生涯辅导培训,包括一般的培训和系统的培训,都有很大的需求[1]。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地区教师的生涯辅导培训更是可见一斑。教师生涯辅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学生如何认识和规划生涯。思想支配行为,这其中教师的生涯辅导理念又至关重要。在专业生涯培训暂时不能满足、又持续推进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当下,理清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涯理论的局限性

当前在生涯辅导中,还较多以传统的生涯理论为主导开展教育工作,即通过了解自己、了解外界、决策、计划、行动等环节带领学生“走一遭”。所谓传统生涯理论主要包括帕森斯(Parsons)人职匹配理论、霍兰德(Holland)职业性向理论[2]。这些理论基于现实情况,如探索者有什么兴趣、性格怎样、能做什么、看中什么;外界现实环境如何;找出与探索者相匹配的职业。这种生涯定位模式遵循“现实导向”,是静态的生涯理论,适用于发展速度缓慢的社会阶段。

生涯定位模式准确定位“打靶”的前提是确定性,但这明显没办法与当前快速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确认眼神”。英国广播公司(BBC)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迈克尔·奥斯伯尼和卡尔·弗雷的数据体系分析了365种职业在未来被淘汰的概率,可知随着社会发展,以往我们趋之若鹜的职业在未来可能会被淘汰,甚至消失,而那些我们从前没有听过甚至没有想过的职业正快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未来职业流动性更强,辞职、跳槽、转职、升迁、调动也更加频繁。今天,职业世界的稳定性在改变,职业发展模式在改变,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方式在改变,个体实现价值的方式也在改变。飞速发展的社会不断提醒我们抱紧基于现实导向的生涯规划模式是行不通的,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有足够的前瞻性,未来导向成为我们不得不考虑的方向。

由生涯理论的发展趋势也可见研究者对未来导向的关注。研究者批判经典生涯理论的机械性和还原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理论以弥补旧理论的不足。新晋的生涯适应模式得到诸多关注,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萨维克斯[3](Savickas)的生涯建构理论与生涯混沌理论共同特点是强调生涯的动态发展。社会发展变化迅速,个体总会在生涯过程中碰到矛盾和冲突,可以通过建构生涯意义,以积极的态度接纳生涯的不确定性来主动适应。这种“未来导向”的生涯适应模式未雨绸缪,为未来生涯路上的问题提前准备了应对的“武器”。尽管这些理论也强调个体的自主性,但侧重强调的是个体在应对未来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时的主动适应性。值得注意的是,未来的发展除了主动适应,主动创造也同样重要。

现实世界中很难找到各方面同时比较符合人们期待的工作。如果我们仅仅是去适应,通过自我调整和意义建构,可能也能在工作岗位上取得成就,但这与心中最初的期待有距离。在生涯中,最重要的是活出自我,做自己想做的,并从中得到快樂[4],而这需要创造条件去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也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通过适应得来的,尽管主动适应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决策。未来的世界不只是一个适应的世界,还应该是一个创造的世界,甚至创造比适应更重要。中小学生只会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具有创新力、执行力、竞争力是未来社会生存所必不可少的[4]。

二、高中生涯规划课程思路模型

(一)模型的提出

回归到个体的生涯发展,所谓创造未来指向的便是理想自我,它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一样,是个体生涯规划的方向。现实导向的生涯规划模式强调的是现实自我,但过于强调现实导向可能会僵化能力发展观,限制发展的可能性,无法与社会发展保持步调一致。尽管如此,现实导向也并非一无是处,了解自己、了解外界、综合考量的决策思维依然适用于快速发展的今天。“未来导向”可以灵活应对、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适应是基于现实的调整和应对,缺乏对现实比较全面的了解,适应也就无从谈起。社会的发展在适应之外通过创造可扩大自主空间,创造同样需要基于对现实的足够了解,同时需要结合社会发展与理想自我理清创造的方向。也就是说,生涯探索的现实基础在了解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能不能的同时还要考虑想不想,同时注重培养探索者的生涯适应力、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对未来的了解也可以反过来调整当下,使现实发展更加契合未来发展。基于此,将现实导向与未来导向结合,可建构基于现实指向未来的生涯发展辅导路径(如图1)。其中,现实是基础,未来是方向,主动适应,积极创造是实现生涯愿景所必需的能力。

该模型提醒我们当下和未来不是割裂的两个整体,做好当下是为未来做准备,探索未来也是为了更明晰当下任务。当下和未来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做好生涯规划,选择合适自己的人生路。因此,在生涯规划课程中,我们既要了解当下,又要关注未来,在了解当下确定现实的同时也要关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反之,生涯不确定性管理的核心也是引导学生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事。

(二)模型的运用

依据该模型,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现实导向的运用

现实导向要求探索者对自我和外界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在了解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可通过不同的活动体验、了解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专业、大学、职业等信息,学习决策和应对决策冲突的方法,以及指导学生填报志愿,这也是当前学校生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带学生“走一遭”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1)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是环境还是个体本身都是不断变化的,探索的内容可能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这并不是说生涯规划在变化中没有作用,而是让学生意识到变化本身就是生涯建构的过程。

(2)个体探索自我的内容主要包括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兴趣、性格和能力可以后期发现和培养,价值观也可能随着阅历的增加而改变。可以适当介绍这些探索内容可能的发展方式,例如,如何发现兴趣,如何培养兴趣,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这些个人特质的发展变化,也为理想自我的实现奠定必要的方法基础。

(3)调查发现,在生涯规划方面,职业兴趣、能力等测试结果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的不一致让学生在做决策时很为难,且这一情况所占比例为 49.7%[5]。接近一半的学生存在这个问题,这提醒教育者应采用不同方式(测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需要对可能的矛盾结果做必要的解释(可利用周哈里窗理论进行解释),并引导学生思考矛盾中透露出的新信息,进一步澄清自我。

2.未来导向的运用

未来导向需要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理想自我。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才不致被淘汰。因此,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对社会整体发展趋势和各行各业发展潜力做必要介绍,引发学生对未来的关注、好奇和信心。另外,可以通过“十年后的我”等活动以及“欣赏式探寻4-D模式”[6]帮助学生畅想理想自我,让学生意识到应常态化关注社会发展趋势,随着自身的成长变化,一段时间后也可再次澄清理想自我。

3.能力培养的运用

个体适应和创造未来的能力是立足现实指向未来的生涯发展辅导路径的重要内容。在生涯规划课程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生涯适应力和个人核心竞争力。

生涯适应力是个体适应生涯角色变化并保持平衡的能力,被视为个体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获得生涯成功的关键能力[7]。青少年阶段,个体发展的核心任务通常被认为是为未来生涯做准备,世界各国也都意识到帮助青少年做好生涯准备的重要性。有研究者认为,青少年生涯成功准备的核心就是其生涯适应力的发展[8]。生涯适应力包括四个维度,分别是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好奇(career curious)、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利用生涯导向训练、信息收集、决策训练、建立自尊分别训练生涯适应力等四方面的能力[7]。同时可以通过成就事件提高学生的生涯自信和生涯控制感,开展生涯人物访谈,让学生从榜样的经历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并从中明白生涯适应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训练生涯适应力的意识。从当前学生发展的重要任务——学业生涯着手,结合实际,创设活动训练以提高适应力,让学生学会面对学业上的挫折,鼓励学生思考变化的可能,通过主观自我与外在客观世界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建构生涯意义[9]。

此外,还可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资本来提高生涯适应力。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主要由希望、乐观、自信和韧性等组成[10]。研究表明,心理资本的提升可以有效化解生涯不良情绪,很好地预测个人的生涯适应力[11]。在生涯规划课程中,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希望感、乐观态度、自信心和心理韧性。另外,创设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也是提高生涯适应力的可行方法[12]。

个人核心竞争力指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的情商、知识和技能等因素的组合[13],例如决策能力、沟通能力、执行力等。核心竞争力是个体在未来竞争中胜出的重要条件,也是个体创造条件实现理想自我的有力工具。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现在开始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对高中生来说,信息获取能力、反思能力和学业规划能力是当前做好生涯规划的重要能力。调查显示,49.6%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职业信息,家长在学生升学择业方面,也期望学校提供最新资讯发布[5]。如今信息迭代更新速度之快有目共睹,所以要求学校实时向不同学生更新推送不同信息并不现实,且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信息获取的重点在于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培养信息获取的能力。生涯探索伴随个体一生的发展,个体需要时常修正生涯发展路径,反思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变化是必要且重要的,这可以为后续的发展提供经验,澄清发展道路。

三、小结

生涯辅导能否有效开展,决定因素之一在于所依赖理论的适用性[14]。但任何单一的理论都无法解释涉及领域的所有内容,传统生涯理论不能,新晋的生涯理論也不能。生涯规划重要的是通过对内容的学习、对方式的练习、对信息的掌握,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涯[4]。综合考虑不同理论的解释效用,“两条腿走路”,结合现实导向和未来导向指导高中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满足生涯规划内容学习、信息掌握、方式练习的需求,可能暂时达不到让人满意的探索深度(生涯规划本也就是一个伴随个人一生发展的过程),但保持住了走向未来无限发展可能的能力和思维。相信通过后期的积累和持续探索,它可以助力学生在“活出自我”的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沈之菲.高中学生生涯辅导状况调查报告——基于管理者的视角[J].江苏教育,2018(16): 46-48.

[2]李亚强,陈朝阳.职业生涯辅导理论的发展趋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 (7): 7-9.

[3]姜飞月.生涯混沌理论:心理学理论的新视角[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4):104 -108.

[4]黄天中.生涯规划456模式刍议[J].基础教育参考,2010(21):4-9.

[5]沈之菲.高中学生生涯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基于学生的视角[J].江苏教育,2018 (32): 38-39.

[6]陈宛玉.欣赏式探询在青少年生涯辅导中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2),18-21.

[7]赵小云,郭成.国外生涯适应力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503 -1510.

[8]Savickas M L.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J].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2005(1): 42-70.

[9]关翩翩,李敏.生涯建构理论: 内涵、框架与应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2): 2177-2186.

[10]熊猛,叶一舵.心理资本:理论、测量、影响因素及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4,32(3):84-92.

[11]Buyukgoze-Kavas A.Predicting Career Adaptability From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6,64 (2):114-125.

[12]陈宛玉,叶一舵.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涯辅导:契合、理念、方法及工作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7-145.

[13]莫树培.“90 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新思路——从提升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谈起[J].大学教育,2012,1(7),111-112.

[14]陈宛玉,叶一舵.生涯混沌理论及其对青少年生涯辅导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2),96-100.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养正中学,晋江,362261)

编辑/于 洪 终校/肖亦华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高中生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学生情绪智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生涯中的选择
北京中学课堂兴起“生涯教育”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