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誉对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收益的影响研究

2018-12-08刘树艳马贵凤

关键词:影响研究商誉收益

刘树艳 马贵凤

[摘 要]以2011—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市场中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为样本,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该行业中商誉对收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拥有和不拥有商誉的橡胶与塑料制品公司在收益能力和收益质量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收益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商誉的超额收益作用在合并后表现得不明显,但商誉具有一定的稳定收益的作用。因此,橡胶与塑料制品行业中的企业不应盲目进行合并扩张活动,应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发展战略。投资者也不应仅以合并作为判断企业未来收益的依据,避免盲目投资。

[关键词]商誉;收益;橡胶与塑料制品业;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8)03-0024-06

一、引言

近年来在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行业资源整合等背景下,我国上市公司的合并趋势日益明显,商誉的确认金额日益增大,人们对商誉问题的重视程度也随之增加。早在1884年,William Harristm就发表了《关于商誉的法则与实务》一文,引发了人们对商誉的本质、构成、确认、计量、披露等相关问题的一系列讨论。然而直到20世纪末,国外学者才开始通过实证研究对商誉的价值相关性进行检验。Chauvin,Hirschey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商誉对公司收益能力和市场价值均有积极影响[1]。Jennings等通过研究商誉和股价之间的关系认为商誉和企业价值正相关[2]。Henning, Lewis和Shaw则将商誉分为持续经营商誉、协同商誉与剩余商誉三类,并对其价值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持续经营商誉和协同商誉与公司价值正相关,而剩余商誉与公司价值负相关[3]。

相较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开始较晚。薛云奎等人研究了无形资产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并实证分析了无形资产与上市公司股票间的关联性[4]。唐湘希等人通过剖析2007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市场1331 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发现38%的上市公司公布商誉信息,并且提出商誉的确认对于上市公司的融资具有极大好处[5]。李晓婷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分析合并商誉对公司超额利润的影响,证实合并商誉对企业短期收益的影响不显著,但从长期收益看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6]。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商誉的价值相关性等问题的研究大多以上市公司整体数据为分析对象,未曾对不同行业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收集2011—2016年沪深两市A股市场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商誉对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收益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研究假设

商誉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企业进行并购交易时采用购买法进行一系列核算而形成的商誉就是外购商誉,它是收购企业所支付的购买成本与被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其中负差额称为负商誉,而正差额通常直接称之为商誉;除外购商誉之外的由企业自身在日常经营活动中逐渐积累的其他商誉就是自创商誉[7]。目前我国会计学界对自创商誉不进行确认和计量,只就其本质进行相关研究,因此本文仅涉及外购商誉的相关内容,为表述简便在相关语句中将外购商誉简称为商誉。

商誉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一直是会计学界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其中最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观点是美国著名会计学家Hendriksen所提出的“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论及总计价账户论[8]。在好感价值论中,商誉被描述成一种好感,这种好感产生于对企业的良好形象感到满意的顾客。顾客对企业产生好感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企业獨一无二的商业地位、融洽和睦的劳资关系、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有效的管理等各个方面。由于这些使顾客对企业产生好感的因素都是无形的,并且没有办法记录其具体金额,所以商誉实际上就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无法核算的无形资源,因此好感价值论也被称之为无形资源论。

在超额收益论中,商誉被定义为一个企业预期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收益的现值超过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正常报酬的部分,即超额收益。这里所说的超额收益是指企业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所能获取的,和同行业相比而言平均收益水平更高的一种利润。一旦某个企业拥有了商誉这种资产,就相当于拥有了超越同行业平均收益水平的获利能力和服务能力,因此对企业而言商誉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在总计价账户论中,商誉作为一个企业的总计价账户而存在,它是未入账资产和继续经营价值两种概念结合的产物。未入账资产指的是优越的地点、忠实的客户、良好的管理等各种优良资产,由这些因素会产生一部分不可单独存在的商誉。而继续经营价值概念则认为商誉是与企业整体相联系的,它是企业整体价值超过某些个别价值的总和,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就会产生许多盈利的资产。

“三元理论”分别从不同侧面解释说明了商誉的本质,为商誉在会计事务中的实务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好感价值论从资产的角度将商誉定义为一种没有记录入账的无形资源,但仅仅列举了商誉的特点和性质,没有妥善地解决商誉本身的计价问题。而现行会计学界普遍认为外购商誉是需要记录入账的,因此这种理论不够稳妥。总计价账户论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来说明商誉,但该理论并没有给商誉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同时,由于企业单项资产和整体价值的估计偏差都会被计算到商誉之中,商誉更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对商誉本质和计量的深入研究。在以上三种理论中,超额收益论是目前会计学界普遍认同的。阎德玉曾指出,“该理论存在一定的科学性,它把握住了获利能力、经营资源、货币计量这三个要素,而这三个要素正是商誉成为资产的最基本条件。”[9]因此本文以超额收益论为理论基础进行相关研究。

根据超额收益论,企业在进行并购交易时若存在商誉,则表明收购企业对被收购企业未来的收益有较高的期望,认为其将在未来一个时期产生较同行业平均收益水平更高的利润,即超额收益。企业拥有了商誉这种资产,就相当于拥有了超越同行业平均收益水平的获利能力,因此拥有商誉企业的收益能力就应该比同行业内的其他企业更高,收益质量应该更好,收益稳定性也应该更强,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

H1:拥有和不拥有商誉的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在收益能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H2:拥有和不拥有商誉的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在收益质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H3:拥有和不拥有商誉的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在收益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三、样本选择与变量设计

(一)样本选择

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使多年来我国会计学界对商誉问题的理论研究转变为现实中的实务应用。在此之前,会计报表中并没有商誉这个项目,商誉由“合并价差”项目予以记录。受篇幅所限,本文仅以2011—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中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作为样本,文中所有数据来源均为中宏数据库,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7。

(二)变量设计

本文以拥有商誉为控制变量,以收益能力、收益质量和收益稳定性为观测变量。同时又以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企业的收益能力,以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来反映企业的收益质量,以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平均值的变动幅度来反映企业的收益稳定性,通过研究拥有商誉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的影响来分析判断其对企业收益能力、收益质量和收益稳定性的影响,进而判断其对企业收益的影响(见表1)。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概况分析

本文采集了2011—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中经营情况较为稳定的20家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以下简称橡塑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分析可得商誉的总体拥有情况(見表2、表3)。

由表2、表3可知,自2011年以来20家橡塑公司拥有商誉的公司数量和金额合计总体呈上升趋势。就公司数量而言,20家橡塑公司中拥有商誉的公司数由2011年的9家增加到了2016年的12家,占比由45%增加到了60%,呈稳步上涨趋势。就金额合计而言,橡塑公司拥有商誉金额合计由2011年的0.62亿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28.37亿元,同比增长率由2012年的445.16%减少到2016年的94.32%,虽然增速放缓,但金额总量仍大幅度增加。以上数据表明,在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资本市场上越来越多的橡塑公司试图采用兼并的方式扩大企业规模,以期取得理想的经营成果。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上述20家橡塑公司2011—201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4、表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阶段,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许多实体经济开始出现收益能力下滑的现象。表4表明,橡塑行业内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其收益率从2011年的13.64%下降为2016年的-15.94%,同比增长率为-36.14%,收益能力下滑明显。此外,拥有商誉组的收益平均值由2011年的11.08%下降为2016年的-3.99%,同比增长率为-22.67%;而不拥有商誉组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由2011年的15.73%下降到了2016年的-33.85%,同比增长率为-52.53%。这表明无论企业是否拥有商誉,其收益能力都出现了下滑现象。

同时,在经济新常态阶段,虽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但由于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战略等政策的实施,我国整体经济发展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表5表明橡塑行业也出现了这种现象。20家橡塑公司的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合计的平均值由2011年的27.76%增长为2016年的313.30%,同比增长率为171.43%;拥有商誉组的平均值由2011年的79.50%增长为2016年的133.59%,同比增长率为11.34%;不拥有商誉组的平均值由2011年的-14.58%上涨为2016年的582.85%,同比增长率为682.93%。这表明无论企业是否拥有商誉,其收益质量都出现了上升现象。

(三)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上述橡塑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6、表7)。

由统计学原理可知,P值越小,控制变量对观测变量的影响越显著,并且只有当P值小于0.05时控制变量对观测变量才存在显著性的影响。由表6可知,2011—2016年组间P值均远大于0.05。由此可见,企业是否拥有商誉对其收益能力不存在显著性的影响。同时,由表7可知,2011—2016年组间P值均远大于0.05。由此可见,企业是否拥有商誉对其自身的收益质量不存在显著性的影响。因此本文得到以下结论:拥有和不拥有商誉的橡塑公司在收益能力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即拒绝原假设H1;拥有和不拥有商誉的橡塑公司在收益质量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即拒绝原假设H2。

以上结论说明,20家橡塑公司中拥有商誉公司的收益能力和收益质量并没有比不拥有商誉的公司要高,即商誉的超额收益作用没有被有效地发挥出来。这一方面表明橡胶与塑料制品业对商誉价值的估计较为合理,未产生因商誉估值偏差过大而导致的超额收益过高或过低等现象;另一方面,就橡胶与塑料制品业而言,企业的收益多依赖于产量的规模化、产品的种类、交通区位条件以及稳定的客户源等因素,并受公司的治理结构、成本控制、营销手段和资本运作能力等各种内部管理因素的影响,商誉仅为其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影响效果较小。且在此行业内,由于需要不断地积累稳定的客户资源,自创商誉发挥的作用较外购商誉更大,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商誉(即外购商誉)的超额收益作用在橡胶与塑料制品业内表现得不明显。

(四)变动幅度分析

对上述橡塑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平均值的变动幅度进行分析(见图1、图2)。

由图1和图2可知,拥有商誉组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和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平均值的变动幅度比不拥有商誉组的变动幅度更小,即拥有和不拥有商誉的橡塑公司在收益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接受假设3。在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橡胶与塑料制品行业整体的发展速度放缓,收益出现下滑现象,市场环境波动较大,但其对拥有商誉橡塑公司的影响却相对较小。这是因为商誉本质上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在并购过程中产生商誉表明被收购橡塑公司的企业价值比同行业平均水平更高。而企业价值的实现往往需要企业具备良好的领导管理、生产经营和风险控制等能力,因此商誉代表着被并购企业潜在的发展能力,且并购时确认的商誉越高,企业潜在的发展能力越强。这些能力在并购后的经营过程中将发挥协同作用,降低橡塑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橡塑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效率,并进一步强化橡塑公司的领导管理、生产经营和风险控制等能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使橡塑公司可以更好地控制自身的收益水平。因此,商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市场环境对橡塑公司的影响,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即橡胶与塑料制品行业中的商誉具有一定的稳定收益的作用。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对2011—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中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了商誉对我国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拥有和不拥有商誉的橡胶与塑料制品业上市公司在收益能力和收益质量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收益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即在橡胶与塑料制品行业内商誉的超额收益作用表现得不明显,但商誉具有一定的稳定收益的作用。因此,在橡胶与塑料制品行业中一味追求通过企业合并来实现理想盈利目标的方法并不可取。企业应立足行业特点,针对自身发展需求,在提高质量、控制产量和增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选择与自身相适应的发展战略。同时,投资者也不能僅以企业合并来判断企业的收益前景,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实力,综合分析被投资企业的投资价值,避免盲目投资。

[参考文献]

Chauvin K W, Hirschey M. Goodwill, profitability, and market value of the firm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Publicy,1994,(2):159-180.

Jennings R, Robinson R B, Thompson, et al. The relation between accounting goodwill numbers and equity values[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 1996(4):513-533.

Henning, Shaw. Valuation of the components of purchased goodwill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0,38(2):375-386.

汤湘希,唐文强.我国上市公司确认商誉的经济后果分析—基于2007年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12):105-112.

薛云奎,王志台.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1):40-47.

李晓婷.我国上市公司商誉超额收益能力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林建秀.自创商誉、外购商誉和负商誉辨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109-114.

Hendriksen E. Accounting Theory [M]. Homewood: Wadsworth Pub Co,1965.

阎德玉.论商誉会计理论重构—兼评商誉会计“三元理论”[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1):66-71.

[责任编辑 王艳芳]

猜你喜欢

影响研究商誉收益
新会计准则下合并商誉减值测试研究
在商誉泡沫中寻找投资机会
吴通控股:商誉减值情况会在年报详细披露
体育电视节目对大学生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信息化对民政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研究
勵駿首季收3.5億跌3.7%
建设银行利增6.1% 日赚6.2亿
12
对商誉会计处理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