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雨课堂”提升“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

2018-12-08郭勤艺

文教资料 2018年2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雨课堂实效性

郭勤艺

摘 要: “雨课堂”的运用是媒体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相融合的最新体验,旨在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在“雨课堂”的运用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学习看家本领与教学创新的关系、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及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 雨课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实效性

不断探索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方法,是“原理”课开展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雨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工具,是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是师生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全新体验,对于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提升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雨课堂”有别于其他信息媒体技术,其突出点在于在课下预习、课堂教学及课后答疑间建立起一座桥梁,让课堂互动永不下线。使用“雨课堂”,教师可以将有针对性的MOOC视频、习题、语音等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上,师生可在线上相互沟通并得到及时反馈;课堂上实时答题、弹幕互动、反馈讨论结果等功能,为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师生互动提供完美解决方案;教师可以在线上收集作业,并及时批阅、及时反馈,及时答疑,使师生互动永不掉线。“雨课堂”科学地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教学实践环节,为师生提供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个性化报表、自动任务提醒,让教与学更明了,使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一、“雨课堂”在“原理”课教学中的优势

1.“雨课堂”的运用有利于增强“原理”课的感染力

就“原理”课而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最具有抽象性、理论性和强烈意识形态特征的一门课,是“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的一门课程,其实效性仍然是一个关键且值得广泛关注的现实问题。“雨课堂”的运用将书本中原本抽象的十六个原理、五十个知识点,通过手机微信和PowerPoint的融合,以学生愿意操作、容易掌握的方式“讲清楚、听明白”,达到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针对不同章节、不同教學内容,应当采用更适合某一具体原理或理论的具体教学方法的原则。“雨课堂”的运用,无论是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还是以研讨法为主的教学方法,都能在其中得到不一样的操作体验,提升教学的感染力,从而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2.“雨课堂”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方式,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教学环节中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环节,更有效地实现课程学习目标。“雨课堂”的运用,将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平台由课堂延展到了课前及课后,这种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的过程不是盲目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管理、调节和监控,共同参与学生课前与课后的自主学习;答疑解惑、分享资料、讨论案例都能够在“雨课堂”智能终端上得到及时解决,不一定仅仅局限在课堂上面对面的参与。“雨课堂”给予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原理”课抽象的原理、知识点,在这里通过教师精心准备的学习资料、案例分析、时政讨论、PPT展示、习题讲解,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主动学习。从这一程度上讲,“雨课堂”的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雨课堂”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马原”课的获得感

“紧扣重点环节,切实增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评价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话语必须来自生活、传播内容必须面向生活、传播特点必须具有生活的具体性”[2]。“雨课堂”的表现形式是将抽象的内容以“95后”为主体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手机应用程序呈现出来。“雨课堂”将课堂教学形成两个延伸:一是课前延伸,二是课后延伸。同样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大学生更愿意点开手机,打开微信,看看平台里的新奇事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由此学生与“马原”课的接触频繁起来,互动活跃起来,使“马原”课的传播方式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具体生活,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拉近了学生与“马原”课的距离,学生觉得难懂的知识点学懂了,学起来轻松了,这种全新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马原”课中得到满满的获得感。“雨课堂”平台的特点是便捷、易操作、直观、活泼,手机在手里,就可以随时点开参与学习,还有时下流行的红包功能、滚动点名功能等,都使原本“高高在上”的“原理”课,一下子和学生主体亲近起来,当难懂的原理、理论、知识点被分解成为直观形象的案例、生动活泼的故事、互动热烈的讨论,学生掌握知识的热情提高了,求知欲得到了提升,获得感也得到了提升。

二、“雨课堂”在“原理”课教学中运用现状

“雨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PPT和微信为媒介,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为手段,最终以学生对“马原”课程相关理论、原理提升获得感为目的。但是,在实际操作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对“雨课堂”运用认识不到位

就目前“雨课堂”教学在“原理”课的运用频率看,并不可观。一些传统型教师还没有全面认识到“雨课堂”的作用,或者教师本身对新兴的教学媒介并不太感兴趣,认为“雨课堂”只是一个教学工具而已,真正要提高教学实效性,还需要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强化授课老师的教学能力。另外,有老师认为“雨课堂”的操作本身还不够成熟稳定,相关配套、系统的培训、沙龙等活动较少,很多老师还在摸索过程中影响了教学活动。

2.“原理”课教师运用“雨课堂”遇到的新问题

“雨课堂”的运用能否提升“马原”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在“马原”课的教学实践当中检验。新兴的教学方式使一些老师感到遇上了新问题。如,以前的课堂上,教师为了提升课堂学生的抬头率,通过纪律要求,要求学生注意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不得低头玩手机,很多学校还购置了手机袋,要求学生进教室先将手机自觉放入手机袋中,避免学生上课做“低头族”。但是,“雨课堂”的操作过程需要学生必须人人带手机,通过扫码方式进入课堂。这就使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成为无可厚非的理由,有些学生甚至大大方方地将手机摆上课桌,教师很难监控学生到底是在使用“雨课堂”,还是在做与课堂无关的内容。

另外,教师还反映“雨课堂”的运用虽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课堂很容易陷入娱乐化的怪圈,学生被吸引到课堂的并不是课程的实际内容,而仅仅是“雨课堂”运用过程中一些迎合学生口味的小程序,比如发红包、弹幕、滚动点名等,容易使教师控制不好课堂节奏。教师的担忧在于课堂教学娱乐性大于严肃性、形式化大于内容化。

3.普及“雨课堂”教学的客观条件限制

除了教师的认同感等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客观条件也限制了“雨课堂”教学的实施。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学生的配比失衡,是各个高校都存在的突出问题。虽然已经倡导小班教学,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共基础课很难做到。大班教学模式,人数太多,教师很难通过“雨课堂”掌握课堂节奏,直接影响了“雨课堂”教学作用的发挥。另外,教室电脑等硬件设施更新不足,所在教室网络不稳定等因素,也成为普及“雨课堂”教学的绊脚石。

三、“雨课堂”在“原理”课中有效运用的思考

“雨课堂”在“原理”课中的有效运用直接关系到“原理”课的效果。如果利用不当,那么不仅起不到预期效果,反而会扰乱课堂秩序;如果利用合理恰当,就会提升“原理”课程实效性。因此,在“原理”课中发挥“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处理好学习看家本领与教学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曾指出,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3]。从这个意义上说,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学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看家本领,是对“马原”课程目标的明确定位。对于大学生来说,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前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在大学生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他们不对路子,甚至不知道“原理”課中所讲授的原理、理论何以成为本领?实际上,不是课程内容不对路子,而是教学手段、方法与大学生生活、思想、学习和成才的实际渐行渐远。无论是教学改革要求的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是实践教学要求的加强互动式教学模式,都应当在增强“马原”课程理论教学的“本领意识”[4]中,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提升“原理”课程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原理”课程教学创新。

2.处理好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主渠道教育、坚持主旋律教育,就必须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导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原理”课教师在准确把握“马原”课程的教学计划、内容的整体性、学科的理论性,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既全面准确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突出教学重点。虽然这是基本要求,但具有相当难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雨课堂”的应用目的是通过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放任其自由发挥。因此,“原理”课教学提升实效性的最关键因素在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统一协调性。既不能过多呼吁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又不能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保持平衡状态,首先,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要精心准备相关教学材料,熟悉“雨课堂”的操作,针对教材的具体章节,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在上课前将讨论、案例、习题等相关内容导入“雨课堂”平台,确保在课堂教学中其内容不与教材脱节,又能在课堂讨论中把握和控制节奏,在学生回答偏离或有悖相关问题时,教师及时干预并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路。其次,注重学生的教学体验。以学生为主体是在“原理”课的课堂上采用“雨课堂”教学时,要实实在在地以课堂内的学生为主体,在给予一定的时间思考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阐述相关看法,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

3.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需求,着重关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加大理论的解释力度。尤其是“马原”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都要求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呈现原本晦涩难懂的原理、理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课堂上开始注重从传统式灌输知识向答疑解惑转变,不仅仅是语言、情感上的表达技巧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真正了解学生的理论需求和现实困惑,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找到答案。这也是努力进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因此,“雨课堂”的运用不只是一次教学手段上的更新,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和整体认识。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授课前,通过“雨课堂”平台与学生开展充分的交流沟通,以问题为先导进入课堂,紧跟时代步伐,以教学内容为主导,以教学形式为推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颜军,王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话语范式转换的四重维度[J].教育评论,2017(8).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2).

[4]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课程建设的新境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有关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雨课堂实效性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雨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
雨课堂在经管类本科经济法教学中的微应用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