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即时思维

2018-12-06蔡宇昂

商品与质量 2018年43期
关键词:物体速度题目

蔡宇昂

宁波市第二中学 浙江宁波 315000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随着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内容越来越复杂,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相近的问题,所以在解决相似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产生同一种想法,逐渐的养成了一种定势思维。其实一些新的问题出现都是建立在一些老的问题基础上,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充分地了解这两个问题之间存在的相同点或者差异,以免在解题的过程中定式思维而出现错误。

1 转变习题教学模式,正确对待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接触同物理知识相关的事物,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充斥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1]。我们在高中的物理课堂中学习到了很多的物理知识点,我们一旦遇到了陌生的物理问题就会从已知的知识点中去找寻问题的答案。

但是在我们学习中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出现解题错误的情况,特别是遇到一些陌生题目或者难解题目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认真的审题就会出现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所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最先需要认真地审题,将题目在大脑中过一遍,然后针对此问题的知识点进行相应的学习。然而从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解题的过程中通常会受到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而这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很多时候都会让我们的思维脱离正确的轨道,以至于我们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错误。

我们可以从一道物理题中来验证现阶段的这一观念,例如:一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在水平力F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向东运动1秒,通过2米路程时,水平力改为反向,但大小不变,又经过1秒时间,问:

A.物体回到出发点,速度为零

B.物体回到出发点,速度不为零

C.物体离出发点4米,速度为零

D.物体离出发点4米,速度不为零

针对于这道题,我们很多同学都会直接毫不犹豫地选择答案A,但是这个答案在实际上却是错误的选择。解释的原因就是:力反向后物体因获得了初速度而是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在这种题目中我们就需要了解物体运动的不同状态,然后将这些不同状态所发生的时间、速度等进行列举,从而才能了解题目所表述的真正意义[2]。我们在高中的物理学习中,还有很多相关的知识点的学习,例如:力学的牛顿定律、电学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等,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有自己的定律以及自己的特点。不同的定律有着自己不同的解答方式,所以我们在学习高中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转变练习题的学习模式,从而正确的对待自己的解题思维。

2 启发学生周密思考,完善训练方案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我们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学习,因此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同时在思维上我们已经对问题确立了相应的思想。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物理题目的思考还不够全面,经常会忘记一些主观因素,而这些知识点却是这道题目的关键点或者是突破口。这时我们便可以从生活经验中来进行验证。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出行,在出行的时候一般会选择乘车,所以我们就根据我们自身的乘车体验来验证数学问题,例如:型号和质量全部相同的两辆客车,一车全部装满乘客,一车为空车,两车以同样的速度在同一水平路面上滑行,分析两辆客车的滑行时间和滑行距离。

对于这道题目我们一定会马上想到:车辆的人数不同,所以车的质量就存在不同,质量越大,惯性也就越大,但是仔细的思考一下这种思维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的。我们不妨设空车的质量为M,乘客质量和为m,动摩擦因数为μ,空车的加速度为a1,满载客车加速度为 a2。采用牛顿第二定律,a1M=μMg,a1=μg,a2(M+m)=μ(M+m)g,a2=μg,即 a1=a2,由于初速度相同,所以运动时间和路程必然也相同。

3 转变学生定势思维,启发学生全面思考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自己受传统解题思路的影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直接的通过自己的直观思维去看待一个问题,特别是表面上看着比较类似的题目。但是这种学习方式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适用这种解决方式。

例如:小球由0点以25m/s的速度向上抛出,经过1秒速度大小变为10m/s,求它上升的最大高度。

在看到这道题目的时候,我们自然的想到了“竖直上抛”,而看题目中又给出了准确的时间,我们自然认为答案很容易。但是主要的问题就是小球向上抛出并没有确定一定是直线,还有可能是抛物线,所以最后的结果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们慢慢地进入高中学习生涯,我们慢慢地发现高中物理学习中有很多的知识点与过去的学习比较相似,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又会发现这两者之间却又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我们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差异点,以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自己擅长的知识点来逐步解决。

猜你喜欢

物体速度题目
行驶速度
速度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比速度更速度——“光脑”来了
追根求源
揭开物体沉浮的秘密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悬浮的鸡蛋
秒速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