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7-2018年国内体育领域眼动研究文献的分析

2018-12-05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眼动资助领域

□ 赵 月(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1、引言

通过眼睛可以探寻到人类很多心理活动规律,一个正常个体的信息加工很大程度上依靠视觉,通过眼睛可以得到的信息约占80%-90%。19世纪,通过观察人的眼球运动来进行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就产生了。20世纪初出现了对眼动仪的研制,现已在心理、医学、工程、消费、教育、体育等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我国眼动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沈德立在天津师范大学进行眼动研究,沈德立于2001年出版的《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是我国阅读方面的眼动研究里程碑。如今国内的眼动研究伴随着研究团队的壮大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也在如火如荼发展,无论是研究领域的广度还是研究内容的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眼动研究作为比较前沿的科技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相对较晚,1997年仅有一篇文章发表,但对于研究运动员、教练员的心理活动,从而对于提高运动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为了更全面更详细反映国内眼动在体育领域研究的进展状况,对1997-2018年间国内的眼动研究论文从发表时间、研究内容、资源类型分布、机构分布、研究方式、基金资助等方面进行分钟和探讨。

2、研究方法

2.1、文献检索

运用文献信息学常规统计方法,以中国知网为检索平台,以“眼动”为主题检索,再把文章主题设定为“体育”类。对初始文章的研究主题进行逐一考证,剔除与“眼动”、“体育”无关文献,最后得到有效文献216篇。

2.2、分析类目与单元

在参考有效文献和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论文发表时间、研究内容、资源类型分布、机构分布、研究方式、资金资助6项分析单元,并对其中216篇实证研究报告的研究对象、眼动指标、仪器等类别进行分析。

2.3、统计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法,以频次和百分比统计方法为主。

3、结果与分析

3.1、论文发表时间

1997-2018年间国内共发表眼动体育类研究文献216篇,从整体发展状况看,文献量呈逐步增长的趋势。见图1。第一篇从1997年开始,这时国内眼动研究刚刚起步,研究人员和研究仪器缺乏,体育领域属于初步发展阶段。2005年呈现快速增长,2011-2018年期间文献发表量呈阶段性增加,随着心理学眼动研究日趋成熟,体育领域被更多研究人员,体育高校重视和人可。其中2015年达到最高峰值,发表了27篇,为我国体育领域的眼动研究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1

3.2、研究内容

眼动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fixation)、眼跳(saccades)和追随运动(pursuit movement),根据眼动基本方式为基础得出各项眼动指标。眼动指标是眼动研究的核心,运用眼动仪,通过直接观察法、后像法、电流记录法、机械记录法、光学记录法等方法得到研究者想要的眼动指标,从而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研究仪器上主要使用的是ASL型号眼动仪,Tobii型号眼动仪,Eyelink ii型号眼动仪和。SMI型号眼动仪。随着科技的发展,眼动仪也变得越来越简便,向着可穿戴式和小型化发展。

研究材料现阶段主要分为实验室内和场景下两种情况,也分为静态和动态,静态主要是对图片的分析,而动态是对视频或者在运动场景内分析。动态分析实验情景和真实情景更加接近,但对实验仪器要求较高。

从眼动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分为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两大类。体育类眼动研究文章一共216篇,大体分为体育工作者(教练员,裁判员等)、运动员、体育广告服务等第三产业。其中球类69高达篇,通过统计知网文献数据如表1所示。排球、乒乓球最多,分别占比百分之20以上,羽毛球、篮球、网球次之,分别占比百分之10以上,足球、棒球、垒球占比最少。眼动记录方法适用于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等多项球类和其他户外运动的运动员,也适用于对教练员、裁判员、体育服务业等研究。

表1 国内球类眼动的研究

3.3、资源类型分布

由图3可知,216篇体育领域的眼动研究文献的资源分布比较广泛,其中期刊类型最多,共102篇,占总数的47.2%。在期刊发表中,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发表文献18篇,文献数量最多,其次是上海体育学报15篇。这说明目前关注体育类的眼动研究还比较浅,深入研究和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还不足。

图2

3.4、机构分布

以独立或第一作者的单位为准进行统计,结果如图2。发文单位和研究机构集中分布在高校。其发文量占论文总发文量76.4%,体育院校占70.4%,发文量最多的是上海体育学院,达31篇,占发文总量的14.4%。其次北京体育大学29篇,首都体育学院26篇。此外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的发文量均在10篇以上。可以说体育院校是国内眼动研究在体育领域的主阵地,处于体育领域眼动研究的最前沿。

图3

3.5、研究方式

作文统计文献可得,在216篇正式发表的文献中,独著105篇,占总数的49%;合著111,占总篇数51%,通过数据可得,合作研究和单独研究是体育领域的两大基本形式。进一步结合作者单位信息可知,在合作形式上同一机构内部有合作,不同机构外部合作也存在一部分,这表明眼动研究不是一个人,一个机构的研究,应该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寻求合作,互利共赢。由图可知,最多为李京诚10篇,但绝大多数作者的发文量为2-3篇,这表明大多数作者只是偶尔进行体育领域的眼动研究,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

图4

3.6、资金资助

对216篇正式发表的文献的基金资助进行统计,受到资助的有27篇,分别为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5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篇、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3篇、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篇等。可以看出在体育领域眼动研究受资助力度较小,总体看来还需要各级提高资助力度。

4、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得出结论:(1)眼动研究在国内体育领域从1997年开始,2005年呈现快速增长,2011-2018年期间文献发表量呈阶段性增加,其中2015年达到最高峰值;(2)眼动研究在各项运动项目中,主要以球类运动实证研究为主,选用专家——新手范式,以图片和情景为研究材料,重点关注眼动指标数据与运动表现的效果关系;(3)论文发表类型以期刊为主,在发表源刊中以《天津体育学报》发表数量最多;(4)从团队构成来看,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是国内体育领域眼动研究的主要科研力量;(5)眼动研究以合作研究为主要形式,多以团队研究为主;(6)在现有眼动研究文献中体育领域的研究受到资助份额较少。

尽管当前国内体育领域眼动研究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发展也比较迅速,但在以下方面仍值得进一步关注:①研究内容的深度应该有所加深,提高博硕士,会议等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要加强体育领域的实证研究。邓铸(2005)的研究也表明,应用研究在继续成为眼动领域主题的同时,基础眼动研究需要深化。此外还需要加强中西方的比较研究;②在研究对象上,提高研究内容的广度,对各个体育项目进行覆盖,而且不光着重于运动员的研究,还有教练员、裁判员以及体育服务业;③在研究方式上,提高合作能力,以高校合作为主,也要加强与科研院、医院等外部合作。尽可能逐步形成一支专业性强的稳定的研究队伍;④在资金资助上既要加大对体育领域项目研究的资助力度,从而提高眼动研究的数量与质量。

运用眼动仪进行眼动研究是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而且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研究者的重点还放在开放性运动技能类项目,而且研究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大多是通过眼动的外部特征如眼跳,注视时间,注视位置等,如果将眼动指标与认知心理学相结合,与口语报告或者访谈调查相匹配,研究可能更加完善和全面。未来肯定会出现更加多样的研究方法以及更高的生态学效度。

猜你喜欢

眼动资助领域
基于眼动的驾驶员危险认知
基于ssVEP与眼动追踪的混合型并行脑机接口研究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基于眼动信号的便携式无线智能交互系统设计
静止眼动和动作表现关系的心理学机制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