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水平男子排球比赛中接发球阵形应用的特征研究

2018-12-05任瑞超

运动精品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攻接发球排球

任瑞超



高水平男子排球比赛中接发球阵形应用的特征研究

任瑞超

(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运动系,广东 广州 51065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以伦敦奥运会男子排球决赛阶段中的接发球阵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赛视频的分析,整理出接发球阵形运用的情况及效果,探讨高水平男排比赛中接发球阵形应用的特征。

高水平;男子排球;接发球阵形

排球运动属于集体项目,集体项目比赛中要求场上的队员要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共同作战。而阵形是集体项目所必须依赖的一种基本组织方式,基本队形,是球队贯彻战术思想和基本打法的有利保障,是战胜对手的有利武器。比赛中阵形指的不仅仅是全队的队形,而且还包括了每个队员在攻守中的基本位置、主要职责和活动范围。所以,提前部署好球队攻防过程中的阵形,有助于节省攻防转换之间的时间,为队员提供更多的准备时间,使队员从被动状态变成主动状态,提高球队的防守质量。本文希望通过对伦敦奥运会男子排球决赛阶段接发球阵形应用的特征来分析世界男排强队在比赛中接发球阵形应用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定量分析,研究世界男排强队在比赛中接发球阵形选用的差异,分析其对进攻和防守造成的影响,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以丰富排球比赛中阵形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排球运动的战术体系。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伦敦奥运会男子排球决赛阶段中的8场27局比赛为解析对象,以比赛中的接发球阵形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广州图书馆、体育网站查阅有关接发球阵形的相关文献、书籍,并通过中国期刊网检索相关的科研论文,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向排球联赛中的部分教练员、排球专业教师就接发球阵形在比赛中的作用、应用情况和特征进行访谈。

1.2.3 录像观察法

观看伦敦奥运会男子排球决赛阶段的比赛录像(共8场,27局),采用正常播放、慢放、定格播放的形式对比赛过程进行观察、统计。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6.0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主要用平均数和百分比来分析整体样本和个别样本的差异,以研究接发球阵形应用的总体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尺度分析

为了便于进行数据统计,根据意大利国家体育部与美国微软公司合作开发研究的DataVolley2.2软件,将排球半场均等地划分为九个区域,每个区大小为3×3m的正方形,统计中以靠近球网的三个区域(2、3、4号区)为前排区,以靠近端线的三个区(1、5、6号区)为后排区,以中间7、8、9号区为中间区。场上的每一个区域代表队员在场上的一个基本防守或进攻点(见图1)。

图1 场地区域划分示意图

按接发球人数的不同,排球比赛中的接发球阵形可以分为两人接发球阵形、三人接发球阵形、四人接发球阵形和五人接发球阵形。从本文所统计资料来看,在高水平男子排球比赛中,三人接发球阵形运用的较为普遍,四人接发球和两人接发球运用的相对较少。

2.2 不同接发球阵形应用的特征分析

表1 接发球阵形运用次数统计

队名两人接发球三人接发球四人接发球接发球总次数 n百分比n百分比n百分比 阿根廷23.1%6296.9%0064 德国1228.6%3071.4%0042 波兰1730.9%3869.1%0055 美国0064100.0%0064 保加利亚00189100.0%00189 意大利6534.0%12464.9%21.0%191 巴西2614.2%15785.8%00183 俄罗斯167.8%16680.6%2411.7%206 合计13813.9%83083.5%262.6%994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次共统计8支球队接发球994次,运用两人接发球阵形138次,占总接发球次数的13.9%。运用三人接发球阵形830次,占接发球总次数的83.5%。运用四人接发球阵形26次,占总接发球次数的2.6%。可以看出,八支队伍比赛中均以三人接发球阵形为主,其中美国队和保加利亚队比赛中只运用了三人接发球阵形,阿根廷、德国、波兰、意大利、巴西和俄罗斯队六支队伍还运用了两人接发球阵形,其中意大利队运用两人接发球阵形的比率高达34.0%。除此之外,俄罗斯和意大利两支队伍在本次比赛中还运用了四人接发球阵形,其中俄罗斯共运用四人接发球24次,意大利运用了2次。

2.2.1 两人接发球阵形应用的特征分析

两人接发球阵形按比赛中队员的位置分工和站位情况又可分为主攻在左边,自由人在右边(主攻+自由人)和自由人在左边,主攻在右边(自由人+主攻)的两种模式。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采用2人接发球阵形的球队中,主要是以主攻+自由人的模式占优,六支队员平均占71.7%,其中阿根廷队只有这一种模式。其它队伍虽也使用了自由人+主攻的模式,但比例非常低,平均只有28.3%。

表2 两人接发球下不同模式运用次数统计

队名主攻+自由人自由人+主攻总计 n百分比n百分比 阿根廷2100.0%00.0%2 德国541.7%758.3%12 波兰1588.2%211.8%17 意大利4366.2%2233.8%65 巴西2180.8%519.2%26 俄罗斯1381.3%318.8%16 合计9971.7%3928.3%138

2.2.2 三人接发球阵形应用的特征分析

三人接发球主要是由前排主攻队员下撤到后排接发球,即形成“前一后二”站位式接发球阵形。按队员的位置分工和站位情况又可分为主攻+主攻+自由人和主攻+自由人+主攻两种模式。从表3中可以看出自由人在右边时的接发球模式运用次数明显少于自由人在左边的模式。其主要是因为比赛中主攻队员在完成接发球任务后还要立即参与到进攻中去。

表3 三人接发球组合模式运用次数统计

队名主+自+主主+主+自合计 n百分比n百分比 阿根廷3353.2%2946.8%62 德国1240.0%1860.0%30 波兰2052.6%1847.4%38 美国3554.7%2945.3%64 保加利亚10656.1%8343.9%189 意大利6754.0%5746.0%124 巴西7648.4%8151.6%157 俄罗斯8853.0%7847.0%166 合计43752.7%39347.3%830

2.2.3 四人接发球阵形应用的特征分析

四人接发球阵形按队员的位置分工和站位情况主要分为主攻+主攻+自由人+接应和接应+主攻+自由人+主攻两种模式(见表4),两种模式下队员基本站成一条线,每人负责防守前后区域。比赛中俄罗斯队在运用四人接发球时,主要是考虑到对手发球威力较大,本方接发球质量不稳定。故接应队员也要参与接发球以保证一传质量,其主要是接应在右边负责边线附近的球为主。

表4 四人接发球组合模式运用次数统计

队名主+主+自+接接+主+自+主合计 n百分比n百分比 意大利00.0%2100.0%2 俄罗斯1770.8%729.2%24 合计1765.4%934.6%26

2.3 不同接发球阵形应用的效果分析

通过对本次比赛共994次发球的落点统计(图2、3),发现当发跳飘球时,落点主要集中在7号区和9号区,所占比例分别为35.0%和32.1%。当采用跳发大力球时,落点主要集中在中后区,比赛中发现只有2次是擦网后落在3号区的,其余在5号区、6号区和1号区的总和达到78.0%,由此可知,当接对手发跳飘球时,队员站位应靠近中区,当接对手跳发大力球时,队员站位应靠近中后区。

图2 (跳)飘球的落点统计

图3 跳发大力球落点统计

本文通过对这一阶段的比赛统计发现(见表5),八支比赛队伍整体接发球到位530次,到位率为53.3%;半到位315次,占31.7%,无攻次数为68次,占6.8%,失误次数为81次,占8.1%。为了进一步验证三种接发球阵形在比赛中的效果,分别对三种比赛阵形运用的总体效果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两人接发球阵形到位率高达71%,明显高于三人接发球和四人接发球阵形。四人接发球阵形下的无攻率和失误率均高于其它两种接发球阵形。实际比赛中,影响接发球效果的因素很多,其中首要考虑的是本方队员的接发球能力,以及本队技战术的组成。其次还应考虑对方发球队员的发球方式和发球威力。在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后合理安排接发球阵形,才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表5 不同接发球阵形运用效果统计

接发球阵形到位半到位无攻失误合计 n%n%n%n% 两人接发球阵形9871.0%3122.5%64.3%32.2%138 三人接发球阵形41950.5%27833.5%587.0%759.0%830 四人接发球阵形1350.0%623.1%415.4%311.5%26 合计53053.3%31531.7%686.8%818.1%994

2.3.1 两人接发球阵形下接球效果分析

从表6中可以看出,两人接发球阵形在比赛中主要是接对手发的飘球高达134次,接对手跳发大力球只有4次。但从接发球的效果来看,接跳发大力球到位率非常高,接飘球时到位率在68%左右,半到位率22.5%。从队员的站位分析,当主攻在左边、自由人在右边时的接发球效果不如主攻在右边、自由人在左边这种模式。

表6 不同组合模式下的接发球效果统计

对手发 球性能接发球阵形到位半到位无攻失误合计 n%n%n%n% 跳发 大力球主攻+自由人3100.0%00.0%00.0%00.0%3 自由人+主攻1100.0%00.0%00.0%00.0%1 飘球主攻+自由人7072.9%2020.8%33.1%33.1%96 自由人+主攻2463.2%1128.9%37.9%00.0%38 总计9871.0%3122.5%64.3%32.2%138

2.3.2 三人接发球阵形下接球效果分析

三人接发球阵形在比赛中运用的次数最多,其中运用主攻+自由人+主攻模式的次数稍多与主攻+主攻+自由人模式。由于跳发大力球威胁性比较高,从表7中可以看出,三人接发球时接对方跳发大力球时的效果明显低于接飘球时的效果。从两种接发球模式的效果来看,接对手跳发大力球是差别不是很明显,接对手发飘球时,当自由人在中间,接发球到位率略高出自由人在右边8个百分点。可见自由人在中间时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表7 不同组合模式下的接发球效果统计

对手发 球性能接发球阵形到位半到位无攻失误合计 n%n%n%n% 跳发 大力球主攻+自由人+主攻13545.3%11137.2%206.7%3210.7%298 主攻+主攻+自由人14745.9%11134.7%278.4%3510.9%320 飘球主攻+自由人+主攻5760.6%3031.9%55.3%22.1%94 主攻+主攻+自由人8068.4%2622.2%65.1%54.3%117 总计41950.5%27833.5%587.0%759.0%830

2.3.3 四人接发球阵形下接球效果分析

四人接发球阵形在本次比赛中只有两支球队使用,根据比赛分析,在两种情况下,才使用四人接发球,一是由于本方队员接发球技术不稳定的,球队为了保证一传效果,减轻队员的防守压力;二是对手发球威力较大时,本方接发球连续失误后。从表8中也可以看出,四人接发球共运用了26次,其中25次是接对手跳发大力球,只有一次是接对手发的飘球,从接发球到位率来看,当接应在右边时接发球到位率高达明显高于接应在左边时,当接应在左边时接发球到位率则只有11.1%,而且半到位和无攻率均明显高于接应在右边时的模式。在此情况下,建议当接应轮到前排四号位时,可以选择不接发球。

表8 不同组合模式下的接发球效果统计

对手发 球性能接发球阵形到位半到位无攻失误合计 n%n%n%n% 跳发 大力球主攻+主攻+自由人+接应1168.8%212.5%16.3%212.5%16 接应+主攻+自由人+主攻111.1%444.4%333.3%111.1%9 飘球主攻+主攻+自由人+接应1100.0%00.0%00.0%00.0%1 接应+主攻+自由人+主攻000000000 总计1350.0%623.1%415.4%311.5%26

3 结论与建议

3.1 从统计数据来看,接跳发大力球时主要运用了“主攻+自由人+主攻”、“主攻+主攻+自由人”、“主攻+主攻+自由人+接应”和“接应+主攻+自由人+主攻”四种组合模式,接跳发飘球时主要运用了“主攻+主攻+自由人”、“主攻+自由人+主攻”、“主攻+自由人”和“自由人+主攻”四种组合模式。跳发大力球的落点集中在后场区,所以,接发球时队员站位也相对较靠后,基本呈“一字形”或“浅盆形”。而跳发飘球的落点主要分布在中场区,所以,接发球时队员站位稍靠前,接近中场区,基本呈“一字形”或“三角形”。

3.2 从接发球整体效果来看,接跳发大力球的到位率较低,失误率较高,而接跳发飘球时到位率相对较高,失误率较低。

3.3教练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要不断地研究学习排球技战术的理论知识,以适应排球比赛中不断变化着的阵形和技战术打法。同时,加强对队员的团队意识和战术执行力的培养,明确队员的位置分工。球队在平时的训练与比赛中要不断强调战术体系中攻防阵形的整体性,提高比赛中阵形的修复与自动修复能力,以适应男子排球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对抗性比赛。

3.4 在接发球防守时应考虑对方发球队员的习惯特点,根据对手特点安排接发球队员及站位形式,形成有效的防守阵形,并为防守成功后的进攻创造条件,以充分发挥本方的优势。

[1] 王建民.中国男排技战术现状及发展出路探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4(2):14-16.

[2] 王智平.排球快攻战术系统的结构缺陷与战术创新[J].中国体育科技,2001(6):20-22.

[3] 郭权.现代男子排球3人接发球阵形及其变化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4(3):37-38.

[4] 纪斯超.中国男子排球队接发球阵式的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0(9):19-20.

[5] 周洪星,王清伟.2008年奥运会中国女子排球队接发球阵型及一传效果分析[J].运动,2010(4):9-10.

[6] 臧开华.关于排球比赛三人接发球一传站位方法的探讨[J].山东体育科技,2003(2):18-19.

[7] 马明兵,李毅钧.201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接发球到位率及阵型的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2011(5):106-110.

[8] 孙媛.现代排球防守战术原理及应用[J].体育科技,2012(3):50-51.

[9] 郭荣.以自由人为核心的排球防守阵型的特点及发展[J].体育学刊,2007(6):93-95.

[10] 张建章,张家源,陈博.中国男排自由人在接发球阵型中的效果分析[J].少年体育训练,2010(4):56-57.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Receiving System in High levels Men's Volleyball Match

REN Ruichao

(Guangzhou Polytechnic of Sports, Guangzhou 510650, Guangdong, China)

任瑞超(1988—),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主攻接发球排球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主攻奇异印花衣橱
第54届世乒赛决赛马龙与樊振东接发球技战术分析①
樊振东和林高远乒乓球接发球技术比较分析
中药注射剂参与“主攻”新冠病毒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提升网球接发球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网球训练的接发球技术与训练方式研究
江苏“聚焦富民”大打城乡居民增收主攻仗
初中英语“五主”课堂的五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