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组合作中提高初中中等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2018-11-30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张凤霞

数学大世界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班级评价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凤霞

在当前的中学教育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抓两头、促中间”的说法,即通过培养优等生和转化后进生来带动中等生,以促进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因为受到教学任务重、时间精力有限等因素的影响,使数量众多的中等生成了班级里被忽视的“灰色群体”,抓两头未促中间,反而丢了中间。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众多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热情。然而通过课堂教学实际来看,不少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优等生的“表演专场”,而数量众多的中等生却成了观众、听众。这不禁让人思考: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呢?

一、科学划分小组,重塑中等生的“身份”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组建学习小组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组建小组时,一般以4~6人为一组。分组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能力、性别、成绩、纪律等方面的因素,组内一般会有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根据组员的个人能力和兴趣,从学习和管理两方面进行合理分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是小组进行高效学习的前提。小组内可采用师徒结对的方法:将中等生确定为优秀生的徒弟,同时又担任学困生的师傅,双重“身份”既可以让中等生得到优秀生的帮助,又可以让中等生在指导、帮助学困生的过程中确立主人翁意识,增强自信心。

二、持续建设小组,缩小中等生的差距

一般情况下,学习小组的建设需经历初建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三个时期。初建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划分小组,安排座位,确定组名、目标、口号等小组文化特征,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等。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习小组由于没有进行持续性建设,使得小组建设长期或最终停留在了初建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呈现“看起来是热热闹闹,实际却是高耗低效”的局面。配备小组指导教师、定期召开小组学情分析会、开展小组特色活动等措施是持续建设小组的有力抓手。在持续建设小组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中等生认识自我,合理定位,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合理期望,善于发现中等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减小中等生与优等生在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情感意志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真正做到尊重差异,点亮自信。

三、注重优化教学,鼓励中等生的参与

研究表明,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受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自身因素,如性格、职务、自我概念、学习成绩、学习动机、自信心等;教师因素,包括教学模式、教学风格、教师期望、师生关系等;课堂环境,如班级规模、教学内容、课程难度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从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优化教学。教学中注重采用小组探究、小组讨论等合作学习方式,内容上多设计适宜中等生难度的课堂问题,营造民主的参与氛围,留下充足的参与时间,丰富参与形式,将倾听、质疑、讨论、回答、操作、书面练习等形式有机结合,激发中等生的参与兴趣,提高中等生的课堂参与度,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四、实施多元评价,激励中等生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评价的重要作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多元评价可有效发挥评价的功能。多元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教学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学生自己的话语、同伴的话语、教师的话语评价激励中等生,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中不仅关注中等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他们知识的探究发现过程,关注其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使评价的内容呈现多元化。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评价发生于中等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教学实践中,期望通过教师的“偏爱”和持续进行小组建设,让中等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激励信心;不断提高中等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使班级的“中间地带”不再沉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班级评价
班级“四小怪”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班级英雄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大学生学习动机功利性倾向调查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