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州模式”的探路者

2018-11-30陈长汉

快乐语文 2018年16期
关键词:弄潮儿温州人解放日报

文/陈长汉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吟诵着杜甫的诗篇,1979年时的戴洁天心情大好,他终于摘掉“反革命的帽子”,恢复了身份。

说起戴洁天会被扣上“帽子”,缘于他比小岗村早了22年的包产到户实践。虽然说当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他还是被判为“反革命分子”,判处管制劳动三年。

1978年,以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在“包产到户”的契约上坚定地按下了自己的手印为突破口,中国的改革开放随后大张旗鼓地开始了。戴洁天恢复身份后,被调到温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一回到工作岗位后,这个弄潮儿延续了实践出真知的传统,像当年在农村搞调查一样,就急着下乡去了,不辞辛苦地走访了农民、供销员、个体户、专业户等。

新时代给了戴洁天观察和思考的新空间,他认为,包产到户打碎了束缚农民几千年的锁链,耕种土地用不了太多的劳动力,多出来的都跑出去了。“这些能人啊,有办法的都跑到五湖四海去了。”正是戴洁天他们的理论探索,更新了温州市政府的管理理念,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羁绊,促使温州人不断创造出了许多“全国第一”。

1985年,《解放日报》记者张也平和戴洁天一起到基层调研,他们写的文章发表在当年5月12日的《解放日报》上,文章第一次提出“温州模式”。从此,“温州人”这三个字,逐渐变成一个特定的称谓,不仅指一个商人群体,还包括那个群体独特的精神气质。

在父亲的影响下,戴洁天的小儿子陈坚也做起了“弄潮儿”。1992年,陈坚辞掉了银行稳定的工作,和妻子前往葡萄牙。他们从摆地摊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夫妻俩几乎走遍了葡萄牙所有城镇的集市。一年的练摊生活,更像是一堂商业启蒙课,让陈坚近距离地接触了葡萄牙的市场。而市场总是特别青睐那些触觉敏锐的人,陈坚夫妇在练摊过程中捕捉到了商机,不久就在里斯本开办了第一个中国城商城,很快占领整个葡萄牙的小商品市场,成为当时中葡两国民间贸易最为重要的市场。

正是在像陈坚这样无数个勤劳勇敢的温州人的努力下,各种各样的市场在温州出现了:桥头纽扣市场、金乡镇的标牌市场、宜山的棉花市场……人们用一句夸张的话来比喻温州焕发出的巨大活力:“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在温州买不到的。”

对包产到户和温州经济模式的研究,凝聚了戴洁天一生的心血。陈坚默默出资把父亲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出版,书名叫《燎原火种》。陈坚还把书带到了欧洲,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们。

如今,戴洁天这位父亲已退休在家,更多的时候他充当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角色。而在万里之遥的地球的那一端,他的儿子正沿着父亲曾经梦想开辟的市场之路续写传奇。

猜你喜欢

弄潮儿温州人解放日报
新GMP认证催生的洗牌潮,谁能成为新一代弄潮儿?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民众公共卫生宣传动员
——以《解放日报》为中心考察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争当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弄潮儿
新时代“弄潮儿精神”全国诗赋征集大赛启事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解放日报》与纪念十月革命的话语建构(1941—1946)
鹿城温州
延安时期博古党报思想探究
街头弄潮儿
温州人创业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