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过程导向视域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2018-11-30郝跃宁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60

物流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经济法岗位物流

郝跃宁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经济法是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熟练运用市场竞争法则,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性专业,具有操作性强,要求具备系统性思维和资源整合观念,有网络概念和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特点。经济法教学也必须适应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和就业岗位(群)需要。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传统上仍然以知识讲授为主线,以老师的“讲”为中心,内容则以法律基本原则、基本概念、具体法律条文等按照学科型知识结构来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该种教育教学方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无法实现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加以研究和改革。

1 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问题

经济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传统的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不利于高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运用法律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广泛,主要包括: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等,内容宽泛,体系复杂,适用于国际贸易类 、市场营销类、物流管理类和财务管理类等专业。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需求不尽相同,物流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专业性差异对经济法知识的不同需求,教学的针对性难以体现。

1.2 教学方法的目的性不强

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目标,专业和职业教育的特点更是难以体现。

1.3 教学过程难以体现工作过程实际需求

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提出“学习领域—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的融合。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也逐渐成为教学的主流。

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与实际生产过程相脱离,教学内容侧重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理论知识与今后学生就业的岗位(群)所需基本技能结合不紧密,物流管理专业经济法的教学没有很好地体现物流岗位(群)职业能力的融合。

2 教学模式改革探幽

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笔者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2.1 整合教学内容

结合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专业特点,以及学生今后就业岗位(群)需求实际,首先对物流管理专业经济法的授课内容进行符合职业素质要求的全面整合。重点选取:

2.1.1 市场主体法章节中的企业法律制度,包括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是现代企业的主要类型,尤其是公司制企业是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主要单位,应当重点讲授,并对以上三种类型企业从投资者对企业风险承担责任的不同形式进行比较讲解,使学生清晰了解现代企业设立、组织、运营的全过程,树立市场法制意识。

2.1.2 市场规制法是现代企业运营、交易的主要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合同法、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工业产权法、企业破产法等,其中重点是合同法。合同是现代企业交易的主要形式,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岗位(群)仓储、营销等必须掌握的法律知识。

2.1.3 宏观调控法是调整国家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发生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管理宏观经济的主要法律手段之一,包括金融法、证券法、税法、会计审计法等。

2.1.4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包括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2.1.5 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是经济纠纷的解决机制,包括仲裁法和诉讼法。

以上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可分五个专题进行讲授,即从设立企业(市场主体法调整)—运营企业(市场规制法调整)—国家调控(宏观调控法)—国家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纠纷解决(经济仲裁法和经济诉讼法)体现一个完整的企业运营的全过程。基于此,一个完整、全面的基于工作过程式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更加清晰经济法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脉络,能够使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紧密结合将要从事工作岗位(群)生产、运营全过程来学习和理解经济法知识。也使经济法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易记、易学。

2.2 灵活多样的教学法应用

2.2.1 创设基于过程导向式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可重点选取“设立企业(市场主体法)—运营企业(市场规制法)”两个典型专题组织开展教学。

如:设立企业(市场主体法)专题,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单位—公司,拟设立一个“有限责任公司”。步骤:(1)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学生预习公司法的相关内容;(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公司法内容拟定公司名称、章程等;(3)拟定公司设立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相关步骤;(4)学生小组课堂讲解公司设立情况,并就各组公司设立情况开展相互提问、辩论;(5)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设立公司情况,讲解公司法的相关内容。

运营企业(市场规制法)专题,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仓储岗位(群),拟制定一份“仓储合同”。步骤:(1)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学生预习合同法的相关内容;(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根据合同法内容拟定一份仓储合同等;(3)学生小组课堂讲解仓储合同内容,并就各组拟定仓储合同内容开展相互提问、辩论;(4)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讲解合同法的相关内。

以上两种基于物流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过程导向的典型案例导入式教学模式,改变了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学生先作为主,教师后讲,紧密结合了学生今后就业岗位(群)所需知识结构要求,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针对性,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公司法、合同法等章节知识的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分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思路,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现代企业制度认识和市场规则意识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者,基于工作工程的导入式经济法案例教学法将经济法理论与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有机融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对提高经济法教师队伍的法律实践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2.2.2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岗位(群)过程为主线教学模式

按照分专题讲授的课程设计思路,针对性地创设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将经济法相关知识点融入到岗位(群)所需综合技能中,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岗位(群)过程为主线教学模式。

如: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法专题,让学生模拟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发生经济纠纷,应用所学经济法知识来解决经济纠纷。如学习起草起诉状、仲裁协议、答辩状、上诉状、支付令、财产保全申请书等,该过程可通过模拟法庭形式,让学生以公司员工的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该专题章节主要内容的学习。这样使学生即熟悉和掌握了经济法相关知识,又锻炼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2.2.3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如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应用的蓝墨云班课的教学平台,教师可在该平台上创建课程班课,推送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计时测试、头脑风暴、答疑讨论、作业与任务、点名签到)、问卷投票、激励与评价等内容。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能及时有效组织和管理,实现师生的课堂互动、记录学习过程,方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帮助和指导等。基于工作工程的导入式、以学生为主体,岗位(群)过程为主线的物流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学习效果。

3 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经济法是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开设该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企业制度,熟知现代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熟练运用市场竞争法则,提高就业岗位(群)所必需的法律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改革,促进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就业岗位(群)紧密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根本目标是经济法教学的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经济法岗位物流
论经济法的宪法性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公安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经济法解读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