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日常出行需求的大学校园步行环境研究
——以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为例

2018-11-29孟东生徐宁刘叶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11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区步行

孟东生,徐宁,刘叶

(河北工业大学,天津 3004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行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随着教育事业的推进及城市化进程加快,校园环境拥挤、功能不完善、校舍不足等问题日益浮现。因此,各高校纷纷开始建设新校区,未来一段时间新校区的建设仍将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如何提升校园内居住人群的生活品质,激发校园发展活力,使校园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目前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关键。

校园环境作为学生占优先并居主导地位的空间环境,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就是步行,如果我们把校园道路比作校园生活的动脉,那么校园步行道就是连接着动脉的毛细血管,它们分布于校园各个空间,全面接纳校园师生的交流、偶遇、娱乐、学习等日常活动出行需求,对提高校园活力有很大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新校区的建设,因使用人群多,时间紧迫等原因,建设周期较快,仓促的规划暴露了很多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倾向于用大尺度的空间效果展示高校的规模与实力,却忽略了很多小尺度的活动需求,尤其是与学生的出行活动息息相关的校园步行道路环境。文章试图从学生出行行为需求作为切入点,研究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校园步行环境的建设现状与学生行为常见的矛盾,用来探讨高校新校区步行环境现今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校园学生行为需求及活动类型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里将户外活动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必要性活动、一种是自发性活动,还有一种是社会性活动,那么在大学校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主要是围绕学习、生活、运动等展开活动,在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共同性以及稳定的规律性。因此,可以把学生活动划分为基本性活动、学习性活动、休闲交往性活动以及社会性活动这四种类型,根据这四种活动类型分析出学生的出行需求(表1)。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基本性活动与学习性活动大多属于必要性活动,目的性比较强,对环境的要求及关注度都不是很高,根据大多数学生走捷径的心理特征,只要有一条最短的路径到达目的地即可。休闲交往性活动往往属于一种自发性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步行活动,活动弹性很大,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校园步行道路环境的好坏对其有很大影响,随着校园环境质量的提高,学生的交往性活动会上升,校园环境质量较差,学生交往性活动会减少。而社会性活动往往是有组织性的活动,人们经常说,进入大学校园就等于进入半个社会,因此社会性活动在大学校园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种活动行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多人参与、有固定的时间、地点,如社团纳新、宣传、校园舞会、书画大赛等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既对步行环境有一定的要求,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 图1

> 图2

> 图3

> 图4

> 图5

> 表1

三、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

(一)概况

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位于天津市西外环线外侧,东距丁字沽老校区约15公里,南临津保高速公路,西接京福公路,北靠津永公路,占地面积164.5公顷,交通非常便利。校园整体地势平坦,基地呈不规则梯形,主要分为行政办公区、教学实验区、体育运动区、休闲交往区、学生生活区五大功能区,校园基本格局以运动区为中心,教学区、休闲区与生活区环抱两侧并重发展(图1)。学校目前道路交通系统已经形成,主要道路东西贯穿,步行道沿主要道路分布,从总平面图上可以看出,校园步行道目前存在许多问题,下面结合学生行为需求进行分析。

(二)校内步行道现状及存在问题

1.步行道形式单一,步行距离过长

由于体力原因,大多数人会选择较近的距离到达目的地,大量研究数据表明,适宜步行的最大距离应该在400~500m,超出这个距离,很容易发生依赖其他代步工具或者对周边环境进行踩踏的行为(图2)。结合这些对北辰校区进行分析,能看出现有的校园步行道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现在选取两处比较典型的地方进行分析,一处是东区宿舍生活区去往教学楼、新图书馆、学院楼等建筑物时,需要绕过一块方形绿地(图3)。现在,这块绿地沿着对角线被踩出了一条大路和几条小路,尽管这块绿地的四周都设有人行道,但学生还是喜欢穿过这块绿地,进行上课、自习、听讲座等活动。另一处是从东一东二等学生宿舍出发,去往浴室、水房、食堂进行基本性活动的路上,需要绕过一块长方形绿地,这块绿地同样被学生自行踩出两条小路,目前学校已将这两条小路进行了硬质铺装,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步行道。之所以如此,除了设计师在设计时考虑不充分,步行距离过长,还有大多数学生都有走捷径的心理,尤其是在进行基本性活动和学习性活动这种目的性比较强的活动时,更能体现出来。

2.行道树占用步行空间,安全系数降低

北辰校区的步行道基本上都是随着机动车道进行规划,分布在机动车道两边。通过调研观察,校园里大多的行道树及路灯都设置在人行道上,占用了步道的实际使用宽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出行舒适度,哪怕人行道空无一人,很多学生在出行时也更愿意走在机动车道上(图4)。此外,在上课、换课、放学这三个时间段,是学生出行高峰期,学生出行常是三五成群、互相交谈,因而并排而行的几率很大,这个时候他们对外界的警觉性下降,公交车或者自行车从此经过时,很容易引发安全隐患,使学生产生不安全感(图5)。结合深圳大学硕士郑浩在《华南地区大学校园步行环境设计研究——以深圳大学、广西大学为例》论文中对学生步行规律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当学生结伴出行时,如果道路宽度不能满足结伴需求,会迫使学生走到机动车道上,加大安全隐患。

3.规划管理不到位,学生行为较随意

从学生意识上来说,学生的归属感不强,没有把校园环境当成家一样去细心呵护,这主要取决于前期规划,以及后期维护管理对其的影响,前期规划不充分,后期维护不到位,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出行行为。经过多次观察发现,原本因距离较远想骑自行车去上课的同学,在打开自行车或者骑行一段路后,发现自行车受到损坏,就会把已损坏的自行车直接停放在步行道上,导致步行学生出行通畅性受阻,步行舒适度下降,最终影响整个步行环境。

四、校园步行环境发展建议

(一)把握步道尺度,注重学生步行感知

步行速度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来说较为缓慢,因此步行者对周边环境的感知程度更敏感,步行道路过宽过长或者过窄都会给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带来不舒适感。因此,在规划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到步行道的实际距离,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距离,两个不同功能的建筑物之间必定要有一条或多条可以直达的步行道供学生穿越,以免发生破坏校园环境的行为。

(二)优化步道环境,营造绿色出行氛围

步行道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出行意愿,因此各种形态的绿化在步行环境中是不可或缺的,应该根据步行道的实际使用需求情况进行绿化。营造视觉景观,最主要的是讲究一个“变”字。例如,目的性比较强的道路,距离相对较短,可以以直线为主,绿化层次简洁一点;而休闲娱乐步道可以曲直结合,利用植物本身的形态、色彩、大小等特征营造出层次丰富,可游、可坐、可赏的多功能景观带,突出步行道的视觉景观效果。试想一下,当学生走在步行道上,看到优美的景观会驻足观看并用相机记录这美丽的瞬间,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

(三)构建友好道路关系,建设安全出行距离

构建良好的步行道与机动车道的关系。没有明确分界线的步行道,会引发学生产生机动车道行人也可以走的暗示。未来的步行道建设可以选取目前优质型道路关系,即采用断续型绿化带作为缓冲带隔离步行道与车行道,有植物隔开的道路形式,会加强学生的领地感,给学生出行带来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安全感。当然,为防止因隔离带过长,学生穿越隔离带的行为发生,可适当缩小隔离带的间距,做到文明、安全出行的目的。

五、结语

校园步行环境是提升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进行校园步行道设计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不同的日常行为活动以及出行需求,由此,才能创造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生活等需求的校园步行环境。■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区步行
魔方小区
步行回家
智慧校园环境下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