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开放对城市交通发展影响分析

2018-11-29李郁菡

汽车实用技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马路路网城市交通

李郁菡

(长安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4)

社区开放在各方面会对我国的发展带来有利影响。主要作用是可以缓解缓解因住宅连片封闭建设导致的交通拥堵,除此之外,使社会资源如绿地,道路,土地等的利用程度更大,开放式小区还能提升居民之间的互动和认同,打破住户之间的隔膜,使中国的城市更加开放化、国际化。

但是与此同时,对开放式小区,民众也有一些担忧。主要是社区治安问题,社区居民活动空间减少,外部车辆和人流产生的噪音问题,过往的车辆对住户带来交通安全隐患,物业管理难度增大,物业管理水平跟不上等问题。

社区开放需要很多相关政策与之配套,不能一蹴而就。本文在分析国内目前交通状况的前提下,分析开放式社区和封闭式社区对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并对调研数据加以分析研究,了解普通居民对社区开放的态度和意见,提出相应的政策实施建议。

引言

2016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意见中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和“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另外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打通各类“断头路”,形成完整路网,提高道路通达性。这一政策一时间引起全民的热切关注和强烈反响。

1 封闭式社区对国内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呈现出“大马路-封闭小区”的局面,路网密度低,高峰时间城市拥堵状况严重。在城市规划学里,“大马路-封闭小区”被广泛认为是不利于交通疏散的组合。美国曾在大量城市立法,限制了“大马路”的建设。中国也早在1978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窄马路、密路网”。然而,中国的城市却形成了多“大马路”、多封闭小区、稀路网、交通拥堵、邻里关系疏远的局面。

国内“大马路”的宽度,普遍在 50米以上,以 60米居多。城市交通的堵塞,大都发生在主要道路的交叉口。与“大马路”相伴而生的,是巨型交叉口。它直接导致了行人和非机动车辆,过马路时间太长,极易造成交通拥堵。

如果一个城市的建筑群密度高,相对密集的道路可以增加道路的交叉口,分担主要道路节点的车流,形成均质交通。但中国“大马路—封闭小区”的城市布局,实际造成的是城市路网密度稀疏,街区间距离远的现状。

以北京为例,北京的路网密度,还不到其他国际大都市的五分之三。国外交通发达的城市,一般不出150米就会有一个疏散的路口。而在北京城区的道路系统上,600—1000米才有一个路口。环路之间不仅连通性不好,甚至相隔数公里都没有分流的道路。

大马路与封闭小区的出现,把城市割裂成离散的城市片段,严重影响了城市空间质量,破坏了街道的活力和亲民化。此外,封闭小区会降低城市街道的活力,“大马路”不仅不能解决交通拥堵,反而会降低交通效率。

城市住宅小区,都追求内部公共设施配套的完善,经常以“人车分流”吸引购买者,特别禁止外部车辆随意进出居住区内部。而且在规划阶段,小区建设缺乏与周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配合,仅以满足本居住区内的需要为目标。伴随着社会贫富的差距扩大,开发商出于安全和创造私密环境的考虑,小区多施行封闭式管理,出入口以少为佳,周边设置围墙。以封闭式管理为主的居住小区,在全国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城市迅速铺开。结果造成每个大型住区自成体系,内部道路交通设施不能被城市所利用,公共交通线路也不能深入居民居住区的内部。每个居住区所产生的巨大交通量,直接压倒在周边城市干路上。内部路网无法起到疏解城市交通的作用。为了缓解道路压力,又避免涉及小区的土地权属问题,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拓宽小区外围的马路。

与此同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全国各地也都在建设展示性的“景观带”——宽马路与高架桥。在二十余年间,中国城市的高架桥、立交桥、宽马路雨后春笋般出现。于是新近建设的城市中,又呈现出“大马路—封闭小区”的布局。

2 开放式社区对国内城市交通的作用

由“封闭”到“开放”,不仅是居住方式或建筑形态的改变,更是道路功能由“以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回归。

2.1 对私家车交通行为的影响

集散能力增强。在一定范围内,密路网的交通容量、集散能力更高,更有可达、可靠性,存在一个理论上的最佳密度。密路网不一定机动性更强、速度更快,如纽约、东京、香港的车速仅 15-25km/h,但发达的毛细血管能做到“四通八达”、“堵而不死”。

过境能力弱化。密路网存在较多的交叉口、出入口等“断点”,间断流特征明显,行程车速较低,较难组织以快速通过为目的的过境交通。

2.2 对公共交通行为的影响

深入社区,贴近需求。公交支线、社区巴士等线路深入到居住区内部,下楼就上车,缩小公交“最后一公里”,提高市民使用公交的便利性。

有利于分散设置公交场站。国内城市普遍公交场站用地紧缺。社区开放后,占用内部道路,设置“路内”公交首末站用于小巴士夜间停车,具有了实施条件。

2.3 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交通行为的影响

慢行更加可达。步行和自行车的可达性明显更强,到达目的地的绕行距离缩短。

街道功能再生。伦敦、哥本哈根等公认的宜步行城市、人性化宜居城市,均是密路网,国内上海较接近这种形态。还路于民,使道路在承载人(而非车)的移动同时,也是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3 关于社区开放的调研分析

针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和“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设计问卷对普通城市居民做调研,分析调研数据,掌握普通城市居民对这一新政策的看法,以便为政策的落实和推广提出建议。

问卷涉及到被调研者的性别、年龄范围、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对新政策的了解程度和态度,现居住小区的交通和治安状况,对新政策能否改善交通状况的看法,开放式小区对邻里间交流的作用,对新政策推行带来的有利作用和担心的问题等。本次调研共得有效问卷79份。

分析调研数据可以得出,关于“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和“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这一新政策,目前普通居民对其了解程度较低,相应的,对这一政策的支持率也较低,但是调研对象普遍认为该政策有实现的可能性。

调研对象对当前小区附近的交通状况较为满意,对开放小区缓解交通压力的信心不强。

调研对象认为当前和邻里的交流很少,但是普遍认为开放小区对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作用不大。

调研对象最担忧的问题是社区的治安问题,普遍认为开放小区后会使治安变差。其次是噪音问题,交通安全问题,环境问题以及社区的管理问题。但是,被调研对象也认同开放社区所带来的有利影响,例如社会资源的利用程度增大和缓解交通压力等。

调研对象还在意见和建议中指出,可先在大城市试行,取得一定成果后再进行推广;中国的全民素质和国情还不适合推行政策;根据具体情况、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需要相关政策来配套政策实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等。

通过与调研对象的交流和分析问卷的答案分布情况,普通居民对这一政策不甚了解,满足于当前的居住环境,习惯于封闭式小区的模式,思想开放性不强。调研对象对开放社区带来的对其带来的有利作用有一定认同度,但是认同度较低,对其带来的隐患担忧较多。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多方配合,居民思想有待开放,目前大范围的实施这一新政策还不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需要后续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与之配套。

4 建议与结论

本文结合中央文件提出的新政策,分别分析了封闭式社区和开放式社区对国内城市交通的影响,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通过分析调研数据,了解普通城市居民对这一新政策的看法和态度,结合调研结果和国内现实状况对这一新政策的实施得出建议与结论。

社区封闭或开放,路网稀疏或密集,不能一刀切。遵循差异化,因地制宜,适应民众交通出行的实际需要,将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适度分离,统筹公交、慢行、小汽车等多种方式,是道路功能组织的重点。

城际、区际或组团间的通过性交通,以快速通过为主要目的。相应地,为了提供这样快速、无干扰的服务功能,选择路幅较宽、出入口干扰较少的高等级道路(如快速路、主干路等),是较为合适的。

片区或组团内部的生活性集散交通,“窄马路、密路网”可担此责任。由此通常形成了外围通过性道路(等级高、出入口少、密度较少),内部集散性道路(次支路密度高)的路网格局。具体的级配比例、不同等级道路的建设标准和衔接节点的处理问题,要有因地制宜、精细化的设计安排。

开放街区的实施,涉及土地开发、交通建管、经济产业、社会治理等复杂问题,还需要多部门综合统筹。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6-02-06.

[2] 杨保军.关于开放街区的讨论[J].城市规划,2016,1002-1329-(2016)12-0113-05:113-117.

[3] 颜敏.开放街区建设对城市交通的影响[J].四川建筑,2016,36(6A):45-46.

猜你喜欢

大马路路网城市交通
云南智慧高速路网综合运营管控平台建设实践
条条大路都幽默
水泄不通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打着“飞的”去上班 城市空中交通路网还有多远
大马路 和小山路
城市交通旅游电子地图的研究与应用分析
洗个澡
遥感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与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