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规则就是暴力

2018-11-29孙瑞雪幼儿教育家编辑英华设计侯宇

妈妈宝宝 2018年7期
关键词:界限刘老师小男孩

文/孙瑞雪 幼儿教育家 编辑/英华 设计/侯宇

走在走廊的尽头,突然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我迅速转身过去,发现是一个4岁的男孩正撕扯着一个同龄女孩的头发。小女孩一声不吭地用两手护着自己的头,男孩愤怒地撕扯着她的头发。我和刘老师用了很大的劲才把他的手掰开。

尊重别人对自己说“不”

刘老师照顾这个男孩愤怒的情绪去了,我坐在小女孩的身边,问小女孩发生了什么事。小女孩看着我,屁股一点点地挪离开我,说:“我要出去荡秋千,我不邀请他,他就愤怒了。”我很疑惑,就对她说:“好的,我知道了。”因为我一会儿要听听小男孩说什么。我心里这么想的时候,小女孩身体的姿态是躲着我的,但是却很坚定地对我说:“我有权利不邀请他。”

她的语气让我非常感动,我知道她里面是清明的,我说:“是的。你有权利不邀请他。”这当儿,愤怒的小男孩回来了,声嘶力竭的哭声变成了抽泣,我问他:“请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他边哭边说:“她去荡秋千,不邀请我。”我试探地说:“她不邀请你,你感到不被接纳了,是吗?”他生气地说:“不是的。”我立刻又说:“哦,她不邀请你,你承受不了被拒绝,是吗?”小男孩又非常生气地说:“不是的。”

刘老师说:“她不邀请你,你很愤怒,是吗?”小男孩一下出了一口气,安静了下来。我沉思了一会儿,伸出手,问刘老师:“刘老师,把你手里的本子送给我,好吗?”刘老师会意地看着我,非常认真而缓慢地说:“我不同意。我不愿意给你。”我看着刘老师,也非常缓慢地对她说:“我尊重你对我说‘不’。我接受你的拒绝。”

小男孩突然大喊起来:“走开,你们俩都给我走开。”他站起身,自己走开了。我们注视着他的背影,走出十步远的地方,他的后背已经极度地放松、自然。我们俩相视而笑,知道他已经接纳了:尊重别人对自己说“不”。

小女孩看着这个过程,不等我们说什么也走了。

在童年,用规则将暴力挡开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到,在我们的本性中,是有一种强制他人满足自己需求的驱动力的。这种动力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面就是我们内在的黑天鹅的力量,在强制别人时就变成了一种“暴力”。这正好是人性的一部分。尤其是人类在几千年的进化途中一直在为生存而努力奋斗,身上有着或多或少的战斗性和动物性。

实际这种战斗性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已经不很明显了,在成人身上,尤为明显。就像你有情绪要宣泄在孩子身上,很多时候,你是要一吐为快的;很多时候,你完全像一辆刹不了闸的车,情绪的暴力像洪水一样一泻千里;很多时候,你的语言更有杀伤力,怎样解恨你就怎样说。这种暴力在大多数时候你是没有觉知的,你是管理不住自己的。但在童年,规则可以把这样的意识挡在规则之外。

在我们的童话故事里,常常在讲述我们内在的这种天使和魔鬼的斗争,我们就在这两种纠葛中向更加相反的方向走去。建立规则就是把这样的暴力挡在外面,打开另外的出路,让人们学会权利的界限,学会彼此尊重、包容,看到这个世界实际是多元的。

在这个例子中,规则让孩子学会了尊重别人说“不”,学会了接纳拒绝,这些都是建立尊重、界限,阻止暴力的发生。如果童年没有在生命中建立,我们成人后就有太多无界限发生的暴力,语言暴力、心理暴力、情绪暴力等。

尊重别人表达观点

我在玩具房里遇到一个小男孩,他正委屈地哭着。我蹲下身问他:“你怎么了?”他说:“他就说是假的!他就说是假的!”边说边哭,似乎准备冲出去打那个已经走开的孩子。老师忙解释:“他对一个小朋友说‘能把奥特曼唤来的神光棒是真的’,另一个小朋友说‘是假的,那是电影’。小男孩说‘就是真的’,那个小孩说‘假的’。然后冲突就使他打了对方,强迫别人认可自己的想法。”

我想了想,对老师说:“我们俩就扮演这两个孩子。”孩子就站在旁边看着我们。我说:“这个神光棒是真的。”老师说:“是假的。”我说:“是真的。”老师把声音放大:“假的。”我说:“是真的。”老师的情绪在层层升级:“假的!假的!”

我把手放在老师的胸前,轻轻地拍了一下,放慢了语速清晰地说:“你认为是假的。”我又轻轻地把手收回来,放在我自己的胸前,说:“我认为是真的。”我又把手轻轻地伸过去,放在她的胸前,说:“你可以认为是假的。”我再指指自己,“但我认为是真的”。我又说:“你认为是假的,对你非常重要。”我拍着自己说:“我认为是真的,这对我非常重要。”

我又说:“我尊重你的认为,你也要尊重我的认为,你同意吗?”老师说:“我同意。”我们对视了一下,然后安静地站在那里等待。两个孩子微张着嘴巴,呆立着,好像一个不曾有过的大门被打开了——原来可以这样。他们进入到了这个新的世界里,内化着、持续着……

用规则建立多元意识

好一会儿,我暗示了一下,来到孩子的身后,做了一个手势给老师,打算转身离去。老师也忙来到孩子的身后,悄声对我说:“还打了人,怎么办?”我说:“好吧。”我们等待着让他把这个新的思维方式消化掉,等他回过神的时候,我们又重新演示了这一过程。

我说:“这个神光棒是真的。”老师说:“是假的。”我说:“是真的。”老师把声音放大:“假的。”我说:“是真的。”老师的情绪在层层升级:“假的!假的!”我说:“气死我了,我让你说假的!”说着就要动手打。老师说:“打人是粗野的。”我连忙把手缩回来,说:“对不起,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我同意你的想法,但是我更喜欢自己的想法。”老师也笑着说:“对不起,我也不应该强迫你,我尊重你的想法。”

说完这些话,我们俩突然感到极度的愉悦,然后不由自主地把手握到一起,大笑起来。这种多元意识的建立,就是通过规则建立的,内在的世界扩大了,内在空间的容量加大了。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觉得是在给孩子看了,接纳和包容多元意识,同样带给成人喜悦的感受。这之后,我们看到孩子眼神深邃而神往,释然而愉快,仿佛我们一起进入到了另一个新的意识世界中。

后记

如果儿童生活在这样的规则中,当他逐渐长大的时候,在他的意识形态中就建立起了以下的意识状态: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契约意识、平等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评估意识、接纳意识、界限意识、包容意识、聆听意识、多元意识、权利意识、妥协意识、秩序意识。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如何限制孩子,我们只是限制了暴力,但是限制暴力的模式,不是就此卡住,而是打开了无数扇通往自主、独立、接纳、尊重、包容、合作、界限的大门。这样就会疏导暴力的情绪延伸到一个更加积极的、有爱的、支持的途径中,这才是规则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界限刘老师小男孩
界限
扶起小男孩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间隙
“聪明”的小男孩
过去
小男孩
破次元
刘老师想开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