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2018-11-29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潘丽蓉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10期
关键词:习作生命作文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一中心小学 潘丽蓉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的生活空间非常狭小,整天像“温室里的小花”被关闭在教室里,与多彩的现实生活脱节,如同鲁迅先生笔下所写的“只看到四角的天空”,因此,习作的内容或叙述刻板老套,或言辞空洞枯燥,或词不言情、情不由衷。如何改变学生习作中存在的肤浅、僵化、狭隘现象,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的确,教育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而文学又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通观古今中外,许多作家虽没上过几天学,但同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苏联大文豪高尔基,虽没有经过学校的正规培养教育,但有社会生活这个大熔炉的锤炼,他因此鸿篇巨著,洋洋洒洒。新大纲也告诉我们,习作是生活的再现和反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习作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利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引导学生丰富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切实提高习作教学的效果。

一、解除心灵枷锁,让习作成为学生生命的需求

作文教学是最具人文性的,习作是个体抒发情感、与人交际、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习作交流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最佳途径,是学生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成为他们自己生命成长的一种表现形式。“情动于中而言于外”,习作这种直抒胸臆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以学生个体情感体验为核心的一种审美活动。要使学生作文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教师必须以尊重学生的生命为前提,尊重他们的情绪、意愿和来自生活的各种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习作的主人,真诚地袒露心迹、热诚地拥抱人生。很多学生每天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里,两点一线,枯燥乏味,要写的、想写的早已被人写滥了,于是一见作文就头痛,认为没有什么好写。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陶老先生的话道出了生活是习作的源头!比如清明节,孩子们都会在家长的带领下前往扫墓,教师便可借机引导孩子认真观察扫墓中发生的事情,然后将观察到的写下来。有个孩子这样写道:“清明期间,清源山景区有许多人去扫墓。有的市民为了给祖坟添土,在大树下挖掘土壤,好端端的草坪难看地裸露出块块黄土;有的市民认为祖坟旁的树枝挡住了他们的‘风水’,竟然砍伐、折断树枝。我们仿佛听到了伤痕累累的清源山的哭诉。”由于清源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学生看到了名山被毁,绿化遭到破坏,再结合课文的学习,便由衷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真情实感地表达出来,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生活如同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需要还给学生当主人的权利,鼓励创造条件,让他们在习作中流露真情,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交流的满足,发挥想象的潜能,使学生的习作显露出迷人的生气,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达到做人与作文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育人的功能。

二、消除心理障碍,让学生敢写,解放童心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物、景,做到说真话、表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套话。作文应当是真实地反映学生生命活动的。冰心也曾说:“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见此时此刻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纸上。”

比如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学校发出倡议,要求全校师生为灾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活动中,我通过播放灾区受灾的实况录像,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地震带来的恐怖场景以及受灾群众无助痛苦的经历,然后让学生将心声化为文字。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一段话:我来到鲜红的“捐款箱”前停下了脚步,踮起了脚,小心翼翼地将还带着同学们体温的钱轻轻放入“捐款箱”里。这代表着我们四十五个同学的爱心啊!我们班同学一共捐了五百多元,就连平时抠得铅笔用得只剩下一小截也舍不得扔掉的“小气鬼”王娟也一下子捐了50元。这哪是普普通通的钱,这分明是用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诚挚的爱。一百、两百、三百……渐渐的,那鲜红的捐款箱变得沉重起来。我们感受到了它不同寻常的分量。我仿佛觉得这沉甸甸的捐款箱被一群白鸽衔着,飞呀飞呀,飞到了灾区人民的手中……

学生从观察到体验,用我手写我心,习作的语言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富于个性化——“每个星期六,爸爸都要叫我帮他捶背,不让我出去玩。最让我感到头痛的是,我为别人捶背,人家都会说声‘谢谢’,可我的爸爸一声不吭,还嫌我这儿捶不好,那儿捶不好。真没劲!”还有的学生也写出了这样的句子:“阿姨的牙齿淘气得很,排队也不排整齐!”“圆珠笔在纸上快乐地蹭痒”等等。

多么感人的场景!多么生动的语言!多么真实的情感!如果学生在习作时都能以自我为中心,以熟悉的学校、家庭、社会的生命活动为半径画圆,那么,他们的习作就能够表达生命的原生态,回归本真的习作。

三、摒弃单调训练,让学生乐写,凸显童真

在阅读及习作中,我们不能过于强调文章的写作技巧与方法,而要注重习作的内容。

1.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思考、体验、感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了让学生的作文充满生命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随时随地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在扩展视野的同时提高认识,这样,有了生活材料的积累,学生写起作文便有话可说,“言之有物”了。比如,一位学生曾写过这么一个片段:奶奶总是在上班前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一定不要忘了吃药。下班回家后,她问我吃药了没有,我敷衍着说吃过了。想不到奶奶将药瓶中的药粒倒出来,一粒一粒细数后,满脸怒气地说:“还是20粒,你压根儿就没有吃。”我听了先是一愣,继而眼里盈满了泪水。她从药瓶拿出几粒药,马上催我服下药。在奶奶的照料下,我的病很快地好了起来。

正是来自学生心灵的震撼,才使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吃药凝结了一位奶奶无限的深情,仿佛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激起读者的共鸣。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知道,学生习作素材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通过仔细观察和亲身经历直接获取的社会生活经验;二是通过阅读间接获得的社会生活经验。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生活以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语文书和课外书报的习惯,并通过组织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活动,要求家长在家里创设一个浓郁的书香环境,每天陪孩子阅读一个小时,从而使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通过阅读,在语言材料的积累、写作规范及谋篇布局的构思等方面有更好的借鉴,为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章。生活创造了作文的真情实感。”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平时勤于培养学生积累、搜集写作材料的良好习惯,并在作文指导和讲评上下一番功夫,就能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只要教师脚踏实地地不断实践、探索,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去体验生活,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释放自己的童真,用我手写我心,学生一定会乐写,也一定能写好作文。

猜你喜欢

习作生命作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