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11-28邹杰婷

人力资源管理 2018年1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邹杰婷

摘要:党的十八大会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提出,对缓解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提供了解决方向和具体方法,并逐步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又着重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新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彰显了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以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期,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传播愈加重要。大学是接纳和发扬先进文化思想的主要场所,而大学生又是未来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这一大的视域下需要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更多具备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学生投身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并促进生态文明观念的普及传播,以此带动整个社会中的生态文明风气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与内容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生态文明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核,指的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是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和改造与变革自然的协调统一,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与实现人类自身经济目标的协调统一,以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统一。而生态文明教育就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通过教育教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新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存发展观,并落实在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行动,最终达到建设起“美丽中国”的目的。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理念教育、法制教育和国情教育,其中理念教育是基础,法制教育是保障,而通过国情教育以及爱国情怀培养起来的精神内核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1.对大学生进行意识教育和理念教育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行为改变的基础是意识思想的改变,思想决定着人的行为。而思想观念的变化,一方面需要从社会实践中汲取宝贵经验,另一方面则需要高校教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向学生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意识主要包含两点,生态文明学习意识和生态文明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学习意识,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对于生态文明方面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学习和应用相关知识,并能建立起独立思考相关问题的意识,能够独立并辩证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发展之间关于生态环境的利益关系。在面对价值冲突或者社会矛盾时深度认识到其中的时代局限性,并利用自己的生态文明意识对其质疑或提出建议。

生态文明责任意识,首先是帮助学生建立起能够改变生态现状的自信,相信青年人作为时代的进步力量和今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生态环境的改变将取决于他们的努力。此外,对于生态文明责任意识的培养,还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入手,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态文明责任意识的种子种植在青年学生的大脑中,再给予这颗种子以肥沃的土壤,小到食堂进餐,宿舍清洁,大到在学生所学专业课上对其今后的从业行为,均进行提醒和教育,相信学生的生态文明责任意识将会迅速健康成长。

2.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角度下的法制教育,除了要传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外,更重要是培养法制观念和法治精神。我国从1992年就已经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法律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也得到逐步的健全,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从民事和经济立法两个角度做了针对性补充和修改。这些种种努力,都为大学生系统学习与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打下了基础,也更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法律要求和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信心。另外,高校除了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建议起生态文明法制观念,还要多组织学生开展面向全社会的普法活动,以青年人的力量和热情,使得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法治观蔚然成风。

3.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属于生态资源大国,但考虑人口这一因素后,我国又属于人均生态资源小国,这一特定的国情及当前现阶段的生态环境本土化特点,不仅是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同时也为青年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奋斗目标提供了方向。习近平同志曾说过,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时代赋予青年的将是如何将当年我国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文明环境结合起来这一重大责任,而属于青年的,是将自己的青春和努力付诸于生态文明建设后所得到的赞扬与光荣。

二、生态文明教育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一直以政治教育为主,而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文明教育虽然很早就已起步,但真正得到重视并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范围,也是最近几年才刚刚开始。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的生态文明教育,其实现程度,极大受到了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潜意识中仍认为这些内容不是很重要。并且课程教育和学校相关文化普及教育也远未达到预期效果,其切入角度和实施方式均存在问题。具体来说,涉及以下三点:

1.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欠缺

高校学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未来的主力军和活力来源,本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展现出与未来责任相应的生态文明素养,但实际上,大学校园内乱扔垃圾、破坏公物、随意浪费等现象仍比比皆是。另外,在2016年进行的一项北京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考察中,大部分学生对大學阶段应该补充获得的环境基础知识掌握很差,对于相应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更是知之甚少,例如能够正确理解《环保法》立法目标的学生仅占15.7%。因此,不管是从行为上还是从观念上,教育工作者们都还有很长的一条路要走。

2.生态文明教育方式手段落后

当今的网络时代,“互联网+”这一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电脑等新媒体新技术成为学生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也能够得到他们的充分利用。但在这个方面,很多学校的观念或者教育方式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未能充分利用这些学生极为感兴趣的手段为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仍是一味灌输书本知识。这种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落后,会致使学生将抵触情绪投射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知识上,也就会对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工作的开展实施造成了困难。

3.学校相关的文化活动实施不到位

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教师的专业教育外,校园文化活动的强大助推力也是重要保证。校园文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其在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更重要的是能够将生态哲学探讨的态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播种于学生的潜意识。在这方面我们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以美国日本为例,生态志愿服务活动早以作为学生的考察项目之一被纳入到综合评价中,并以学分的形式量化评定,但在我国很多高校,目前保证一年内多次的资源环境类讲座仍存在不少困难。除了这些问题外,学校师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机会较少、活动的制定和实施中不将学生意愿放在首位等等,都会对生态文明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三、生態文明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深度挖掘,积极创新

在我国,生态文明还是一种处于萌芽阶段的文明形式,相应的理论体系呈现出零散、抽象、难以与实际结合的状态,这也就对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何深度挖掘生态文明知识理论,如何将其整合系统化,如何将知识理论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人民精神意志相结合,使之不仅能够成为青年学生喜闻乐见、乐于表达乐于讨论的文化形式,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为生态文明体系不断提供新的内容与活力。

2.教育者与教学方式的提升

大学阶段,教育者对学生的道德素养、思考方式、日常行为仍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文明知识体系的教育者团队,将对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起重要的引领作用。教育者在思想上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建立起自己对生态文明观的独特正确理解,在行为上也要付诸于实践,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法制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等相关知识贯穿于课堂教学,言传结合身教,将大学生塑造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优秀人才。

教学方式上,要注重将传统课堂和新兴网络媒介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的易传播、易接纳的特点,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其中,从而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在传播生态文明知识、建设生态文明体系的积极作用。

3.广泛开展户外考察和志愿者活动

“志愿服务教育将人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起来,弘扬了志愿服务参与者的社会属性和自我实现价值,使之更顺利地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学生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思想和行为最为活跃的时期,校方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广泛开展户外考察和志愿者活动,给予青年学生将自身的纯真善良转化到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之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生态体验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臻于和谐美善境界的道德教育模式。它从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圆融互摄的意义上反思和重构教育道德全过程,凸显营造既适合知识学习又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长的教育文化氛围,使导引者和体验者双方全系沉浸、全脑贯通、激发生命潜能,培养健康人格。同时,青年学生的这些活动,对于社会中的生态文明观念普及传播也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晓娟,孙承鹏.论生态文明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16):9-11.

[2]李忠安,张博强.大学生生态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