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8-11-28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31期
关键词:意识课文老师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实验小学 白 昀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而不思则罔。”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题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质疑。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石。

何为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心理状态。新课程标准提到: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疑问,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实践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会学生“学问”的过程中,在让学生把“学问”搞清楚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存疑质难、询疑问难、释疑解难,不断去探究、发现,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培养学生的求异思想,要让学生敢于提问

学生的发展需要自由,这里的自由是学生主体精神的焕发,思路的解放,创造心灵的飞动。当人处于放松自由的状态时,才可能产生创新的激情,迸发创新的灵感,为学生创设了充满民主、平等、放松的课堂氛围,创设质疑问难的情景,让学生警觉问题时时处处存在,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在教学《小狮子》时,有学生提问:“老师,我发现课文里有一个错误的地方。这课文里不应该用单人旁的‘他’,而应该用宝盖头的‘它’。”这个问题让班级部分同学不屑一顾:“这么简单,这是拟人的手法嘛……连这个都不懂。”但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呢?其实很多孩子并不知其所以然。于是,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大胆提问的学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并反问那些小声嘀咕的孩子,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见解,结果学生们面面相觑。于是,我放弃原来的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讨论这个问题。通过小组交流,结合课文内容以及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对“他”“她”“它”这三个字的用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构建,这时,我引入课外拓展,通过群文之间的比对,一下子就加深了学生对拟人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

教师及时表扬鼓励,可以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使学生逐步养成好问的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因为害怕打乱自己的阵脚,就忽视孩子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我们应及时给予重视,可以是教师解答,也可以是学生互助,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来,不仅能打消学生的顾虑,而且能激发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质疑的热情,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

二、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要让学生善于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学习过程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困惑,才有欲望去探究、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我有一盒彩笔》时,一学生质疑道:“我觉得文中‘画一条蓝色的直线,是小河穿过稻田’不合适……”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生都觉得,小河应该是弯弯曲曲的……此时,我鼓励孩子自己思考讨论: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如果换成“弯弯曲曲”怎么样?或者还能换成什么词?这一下子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起来,主动提出的可能性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对于他们提出的合理想象,我都一一认可,并进一步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写一段,和作者比赛。更调动他们求胜的欲望。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为学生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向“设疑——实验探究——分析发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主动创新的学习中去。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抓住学生精彩的课堂生成,顺应学生的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与学生共同讨论。这就需要老师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给予学生支持,创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体验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形成问题意识,教师需先行一步

影响学生形成问题意识的因素多多,但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常说,身教重于言传,如果教师自己不会提问,不敢提问,那么,学生也很难有问题意识。

首先,不应让是非问与填空问充斥课堂。所谓是非问,是老师自己说出问题和答案,向学生做一个是与否的求证。例如在教学《流动的画》时,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课文留白:“我突然看见了——”,对于“我看见了什么”这个问题,“小作者是不是看见了妈妈严厉的眼神?”不出意料,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是!”所谓填空问,是教材上已有明显的答案或者只是将教材的语句有意空出,用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补齐。

这是对问题意识的错误理解,教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多问问题,就是启发式的教学法。殊不知,这般泛滥化的课堂发问,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还不如我们现在痛加批判的填鸭式和满堂灌。

其次,改变“拿来主义”的提问方式。有不少老师提的问题不是通过研读课文、结合学生情况想出来的,而是直接从教师参考用书上拿来的。“教学建议”上怎么问,课堂上就怎么问;教材上的答案是什么,板书的就是什么,而对于学生独特的想法却一棒子打死。不少老师备课时只看一本书,那就是教师参考书。有相当数量的老师上课是对着教参照本宣科,所提的问题基本由此而来,答案也局限于此,教师不是问题的制造者,只是教参内容的搬运工,久而久之,许多老师就失去了自己思辨的能力,对于课文没有自己的认知。老师成了教参的代言人,学生自然是这教育流水线上统一的产品,问题意识更是无从谈起了。

都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先找到水源。如果教师自身没有思辨的习惯,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便是一潭死水。所以我认为,问题意识培养,教师要走在学生之前,先有问、会问,进而要善于提问,从而摆脱启而不发的窘境。

猜你喜欢

意识课文老师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背课文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