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体验,生长语文智慧

2018-11-28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潘乙平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31期
关键词:文本素养语文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 潘乙平

新课改以来,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语文课程经历了从“知识中心”到“素养提升”的转变,语文课程更加注重丰盈学生体验,从体验中启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品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语文教学呼唤学生深度体验,只有通过深度体验,才能让学生感知、理解文本,进而领会文本的文化内涵,体悟文本的文化意蕴,形成学生的文化品格,积淀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体验”缺场现象及成因分析

语文体验是一种心理体验、审美体验和生命体验,是学生在语文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意识。体验是发展学生语文审美、文本分析、文本解读能力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路径。但当下语文教学中却存在诸多体验缺失现象,如体验情境创设不到位、体验目标不明确、体验内容选择不恰当、体验过于注重形式等等。

(一)“体验”缺场现象

1.感知=体验

感知是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第一步,重视文本感知,尤其是初感本无可厚非,因为学生语文学习是绕不开感知的。但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停留在文本感知层面,没有引导学生向知性、理性认知的层面提升,其结果自然是学生的文本感受、体验肤浅,甚至有失偏颇。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北师大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凡卡》,在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如课文中写信、回忆、寄信、做梦等。学生通过文本感知,把握了基本内容,对凡卡的挨饿、挨打、挨冻、挨欺等也有了了解。但由于对文本细节描写缺乏关注,导致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形象、情感等缺乏深度感受、感悟。

2.认知=体验

一位教师教学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一夜的工作》,在学生初读文本后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夜工作可用文中哪句话来概括?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而后,教师就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展开阅读。我想问的是:学生认知了,甚至交流、展示了,是否就是感受了、体验了?如果语文教学仅停留在简单分析、机械认知的层面,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得到怎样的提升?显然,学生对文本单向的认知,往往不能拨动学生的情弦,学生很难体验到文本中所孕育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语文教学,将更多的演变、蜕化为语文知识教学。

3.实践=体验

一位教师教学北师大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小山羊和小灰兔》时,引导学生表演。单调的表演没有在学生的内心掀起一点涟漪,学生完全在教师预设的流程中参与活动,教学十分流畅。学生实践了、活动了,是否就是体验了?体验性学习并不是对文本内容的简单表演,更不是通过肤浅流程走过场。有时候,看似热闹的角色表演活动,实则缺乏学生对语文文本的情感、意义与价值体认,更缺乏应有的反思与批判。体验不是对文本内容的简单模仿,更不是对他人课堂的简单移植。缺乏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生成,学生至多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不会成为一个体验主体、创造主体。

(二)“体验”缺场成因

1.以讲代学

部分教师对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质缺乏认知、理解,忽视学生对文本的咀嚼、回味。教师以讲代读,甚至出现过度阐释的现象。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外在附加甚至强加的,获得的只是关于语文文本思想概念的“木乃伊”,是没有生命力的条文。教师热衷于传授,习惯于告诉,即使偶尔活动也只是走过场、走流程,行色匆匆,快速奔向教学目标,其结果自然是学生体验的缺失。

2.以参代本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直面文本,而是在研读文本之前先研读教参,对教材顶礼膜拜,这样,教参的观点首先先入为主地主宰着教师的思想。一方面是由于教参的权威性,教师不敢出教参左右,更不敢和教参相左、相悖;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不愿意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解读,毕竟从教参直接搬运过来比较快捷。因此,学生流于文本的肤浅感知,不能抵达文本的灵魂深处,许多富有个性化的意见、观点、思想在统一化的答案中被泯灭了。

3.以教代悟

文本的文学价值应该是原生性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被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如工具掌握、道德教化、法治教育等等。教师不断地发掘文本文学原生价值之外的教学价值,导致语文教学中的“以教代悟”现象。对文本的曲解、误读层出不穷,一篇淳美的散文非要读出思想教育来,其结果自然是学生的“苟且接受”。庄子说:“文灭质,博溺心。”文本教学价值的过度承载,自然成了文本的“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学生认知了不等于学生体验了,更不等于学生认同了、视界融合了。

二、“体验”到场意义及其策略

所谓“体验”,是指学生在语文情境中自我感悟、反思、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一川先生在《审美体验论》中认为,“所谓‘体验’,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即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对于“体验”,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则是这样诠释的: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大卫·库伯在影响全球的《体验学习》一书中提出了“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源泉”的教学主张。“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而是不可或缺的。

(一)“体验”到场的意义

1.“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审美素养

体验是主体的一种独特情感感受,因而具有个体性。它能够让学生摆脱各种固有形式的羁绊,走出“人云亦云”的困局。在体验中,学生能够对文本产生各种个体化认知,理解文本深层的美的内涵。在文本体验中,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参与,对文本作出最为准确的解读。在对文本的体察过程中感受文本、理解文本,形成对文本的积极建构与创造。

2.“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素养

学生的天性就是不受束缚的想象、表达。文本体验有助于让学生基于自我的经验深度解读文本,学生不再唯唯诺诺,而是有着自己的见解、主张。尽管有时某些见解、主张、观点还比较稚嫩,但却是学生的真性表达。学生能够找寻到属于自我的独特思维、表达方式,不断开发自我的文本解读潜质,从而形成学生的创新素养。

(二)“体验”到场的策略

1.品读,让“情”尽情泼洒

品读是一种直接的、快捷的体验方式。在品读中,学生与文本展开积极的对话,领受文本的意蕴。从一定意义上说,学生读得越投入,读得越富有真情实感,其对文本的体验度就越高。比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长江之歌》,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成为最恰当的教学选择。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进行三个层次的朗读体验:首先,初读,感受长江的宏伟、壮观,体验出作者对长江的热爱,对诗歌的结构形成基本的感知,对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形成初感;其次,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品读“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一中心句,结合诗歌表达的意境,促发学生深度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感受体验长江“哺育各族儿女”“挽起高山大海”“灌溉花的国土”“推动新的时代”。在文学思考、想象的带动下,活化学生的文本感受与体验;最后,有感情地品读全诗,重点感受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感受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并由此表达出对长江母亲的依恋之情。品读让所有学生都投入其中,体验、感受更为深刻。

2.移情,让“意”深入表达

所谓“移情”,就是一种情感投射。心理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总是把过去生活中对某些人的感知和体验安到新接近相识的人身上。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融入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感同身受,如此获得深刻性体验。比如,教学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在课末,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内心活动,我让学生进行不同角色的转换想象:“假如你就在这艘在英伦海峡上堪称最漂亮的轮船‘诺曼底’号上,当你身受创伤,目睹遇难的这一幕,你想说:……”“假如你就是船长,当你随着船儿慢慢下沉时,你想说:……”“假如你是生还者之一,你想对船长说:……”。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换位思考,他们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拥抱、情感碰撞,对哈尔威船长的心情进行移情表达,从而对哈尔威船长的英雄气概有了进一步感受,更深刻地感受到哈尔威船长的人性之美。

3.想象,让“感”自然宣泄

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感知和鉴赏文学作品需要从驱遣想象开始。”在体验性教学中,教师要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学生可感的形象,并且将一个个独立的形象、景物、场面等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画面。文本作为一个“空白结构”,召唤着学生的想象。比如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秦始皇陵兵马俑》,文本生动地描绘了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文本插图,让学生根据文本的文字叙述,想象各类兵马俑的动作、神态。在想象中,学生能够深刻体验兵马俑那令人震撼的壮观景象,能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借助想象,学生穿越时空,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进行再加工。尽管许多学生没有参观过秦始皇陵兵马俑,但借助想象,学生的感受、体验能够不断得到丰富,学习热情不断得到激发。

4.涵养,让“乐”持续涌动

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育不是客观的知识教育,而是智慧的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尊重学生的个性、禀赋、优点,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单一的,如审美、创新,而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性素养。这种综合性素养既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也包括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体验”有助于学生形成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翠鸟》,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涵养学生语文素养,让“乐”持续涌动。活动1:猜一猜。“一身橄榄绿,嘴尖眼透亮,常伏苇秆上,小鱼命难藏。”活动2:填一填。翠鸟头上羽毛是______;背上的羽毛是______;一双______的眼睛……它就像______一样______过去。活动3:画一画。准备了一张“翠鸟”白描图,让学生着色。活动4:演一演。研读文本第二、第四自然段,表现动作:贴着、疾飞、蹬开、叼……这些活动深化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悟,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不是死板的知识教学,而是智慧的教学、情感的教学。教学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引导学生积极走进并融入文本之中,与文本进行互动体验。在对文本进行品读、移情与想象中,不断建构并丰满自我的知识、情感与素养。在学生的感受、体验中充分释放其言语智慧,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灵性与情趣。

猜你喜欢

文本素养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