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018-11-28段军丽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市民图书馆服务

段军丽

(漯河市图书馆,河南 漯河 462000)

1 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的既存问题

1.1 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公共图书馆由各级地方政府管理,其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赖各级政府财政划拨。近年来,随着公共图书馆建设进程的加快,虽然我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但始终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基础设施和建筑原材料价格提升,使公共图书馆资金缺口较大,建设压力剧增,甚至出现无钱买书、无钱采购和更新设备的情况。配套设施不健全影响了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发挥,图书数量与质量无法满足市民阅读需求[1]。网络时代也对公共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数字服务要求,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多数公共图书馆达不到既定的建设要求,传统的图书借阅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此外,我国在资金投入上存在区域倾斜的趋向,经费投入多集中于大型公共图书馆,中小型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和乡镇图书室受益较少,一些基层公共图书馆甚至未被列入图书馆发展规划,导致基层图书馆发展缓慢,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1.2 定位偏颇,实际利用率较低

作为民生工程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公益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各级政府响应国家号召,关注民生,关注基层文化建设,但是从整体来看,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尤其是对公共图书馆建设支持较少。除了前文提及的资金不足,管理者思想观念淡薄、重视不足影响了公共图书馆的后续建设与发展。思想上的不重视使部分公共图书馆建设流于形式,沦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收效甚微[2]。有的公共图书馆甚至没有市民问津,无法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实效。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一直得不到提升,更没有相应的改善措施,图书馆无法契合大众需求,严重挫伤了市民查阅资料的积极性,同时利用率低也暴露出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定位问题。网络信息时代,传统的管理模式受到冲击,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从纸质文献与视听材料的局限中摆脱出来,电子阅读与查阅让信息分享与传递更加便捷。而部分公共图书馆在价值定位上依然是重视藏书量的扩充,忽略了信息时代公众对电子信息资源的获取需求,导致其实际利用率越来越低。

1.3 缺乏标准,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在公共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与业务水平也是不容忽略的问题。部分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不佳,业务水平低,加上没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加以约束,导致图书馆的工作随意性较大,专业化制度规范与操作流程建设滞后,挫伤了市民阅读的积极性。没有管理标准,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机制,公共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就会重藏轻用,读者服务始终被置于次要地位。在传统服务模式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以本地读者为主,工作人员的服务方式主要是守在图书馆等待市民前来,服务比较被动,工作人员在被动的服务过程中往往忽略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升。新时期,群众有着较高的服务需求,个性化服务、人性化服务成为各大企业及各大单位建设发展的指南针[3],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依然是一刀切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在以服务取胜的今天,公共图书馆单一被动的服务方式将受到强烈冲击,严重阻碍其后期建设与发展。服务建设标准的缺失也严重阻碍了数字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各区域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导致其分属部门不同,信息无法共享,不同地区公共数字图书馆各自为政,无法彰显数字资源的整体优势,数字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的理念无法实现。因此,在后期的建设发展中,公共图书馆必须统一标准,加强制度建设,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加强各地区图书馆的内在联系,走信息资源共享、图书馆共建之路。

2 公共图书馆建设既存问题的应对举措

2.1 加强基础建设投入,美化环境,提高利用率

对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来说,基础投入不足影响市民进馆的积极性,降低了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因此,公共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基础建设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上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设计,增强对市民的吸引力,让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市民最佳的学习环境。如果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完善,借阅查询操作便捷,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市民就会愿意到图书馆阅读和学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借阅条件的改善。公共图书馆引入信息化、自动化设备,购置电脑、服务器等设备,改闭架借阅为全开架借阅,会带来借阅的便捷化与规范化。二是关注地方文献的收藏,服务当地读者。基于当地的文化资源特色,公共图书馆加强当地文献的收藏,并定期丰富与更新,能够满足当地群众的借阅需求,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本地文化,对本地文化的传播起到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公共图书馆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理念的指导下,公共图书馆将承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任。公共图书馆必须狠抓基础建设,整合资源,节约成本,借助社会服务联网建构完善的网络系统,带动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吸引力及利用率。

2.2 推动制度创新完善,统一标准,优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质的服务机构,必须为市民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让市民获得优质的服务体验,这是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的着眼点,也是其建设发展的生命线。服务的优化必须与制度创新完善结合起来,借助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有效的行为规范实现优质服务。而制度创新完善的出发点则是市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例如允许市民在藏书室内任意挑选自己需要的资料,适当放宽借阅数量和借阅时间。公共图书馆还要通过制度的创新带动工作人员服务理念的创新,实现工作模式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主动服务是标准化服务,读者至上,馆员为读者答疑解惑,开展定向服务[4]。除了定向服务,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应做好超前服务,即根据读者的阅读需求、读者群体的发展方向和未来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走向等,做出科学预测,为服务升级做准备。以制度推动服务水平的提升,能够凸显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特色,避免千篇一律。将特色化的服务理念落实到每项服务工作中,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文献资源实际、人员专业结构分布及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现状,确定本地区文化服务的方向与特色,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带有独特风格的服务模式与特色产品,走个性化服务之路,走品牌建设之路,走地区文化创新之路。

2.3 加强信息化建设,资源共享,协作共赢

信息时代对公共图书馆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时期,公共图书馆建设理应契合时代要求,不断开拓创新,实现以馆藏文献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关注点从信息资源转向读者,从技术转向服务,从服务数量转向服务质量,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就是运用现代化技术,提升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开放能力。例如,引入自动化设备,加强对软件的开发,将电脑网络引入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服务中,使其管理和工作模式发生质的改变,让市民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阅读。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共享的前提是共建,区域间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必须做好图书馆的共建,这是共享的关键。通过标准数据库的建设和规范化的工作,实现地区数据、馆内外数据的共享。共建共享要求公共图书馆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区域图书馆的联系交流,联网操作,数据共享,文化共建;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共图书馆与当地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协调与协作,确保分工明确、统一合作、优势互补、协作共赢,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

3 结语

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文化建设,带动民族文化的繁荣,通过民族文化的繁荣实现民族优秀文化元素的世界呈现,同时实现群众文化需求的合理满足。因此,各级政府必须重视文化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民生工程之一,对精神文化建设起到很大的助推作用。各地区应加大投入力度,做好公共图书馆建设工作,满足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惠民文化工程。

参考文献:

[1] 李璇.网络时代公共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4(11):290.

[2] 陈关根.我国对外开放型城市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7):4-7.

[3] 顾霞凤.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的政府责任问题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1.

[4] 张青城.论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职大学报,2008(3):109-110.

猜你喜欢

市民图书馆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图书馆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市民关心的就是策划关注的——以东楚晚报为例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意义”的问题所在
去图书馆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服务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