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双修”理念下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以郑州图书馆新馆为例

2018-11-28刘静静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馆郑州图书馆

刘静静

(郑州图书馆,河南 郑州 450000)

1 背景

公共图书馆建设是城市总体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动向也对市内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将保定等38个城市列为第三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的通知》中,保定、郑州等38个城市被列为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1]。“城市双修”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城乡建设部的一项新举措,不仅有助于推动郑州市的转型发展,使其成为更加和谐宜居、充满特色和活力的城市,还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及长足发展提供了方向和动力。作为郑州市的重要公共图书馆,郑州图书馆新馆的设计和建设在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建筑设计、节能减排、智能化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2 “城市双修”的概念及基本原则

2.1 “城市双修”的概念

“城市双修”具体是指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通过一系列手段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城市修补重点是改进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并通过发掘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社会网络,使城市功能体系及其承载的空间场所得到全面系统的修复、弥补和完善。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城市双修”重在抓紧治理城市病,补齐城市短板,推进生态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改善环境质量,塑造风貌特色,努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2.2 “城市双修”的基本原则

“城市双修”的开展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政府统筹,共同推进。②因地制宜,有序推进。③保护优先,科学推进。④以人为本,有效推进。政府应充分发挥在“城市双修”中的主导作用,从城市生态环境状况的实际出发,以为人民谋福祉为根本出发点,统筹规划,有序推进,遵循自然和城市发展规律,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效开展生态敏感区域的修复修补。

3 “城市双修”理念下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思考

郑州图书馆成立于1953年,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集文献典藏、信息交流、学术研究、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大型文化场馆。2012年6月,新馆主体竣工,占地76.383亩,总建筑面积72,450平方米。2013年8月,郑州图书馆新馆本着“人性化服务、市民参与互动”的理念,开始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阅览服务,规划总藏书量为240万册(件),设计阅览座席3,000个,设计日均接待读者量6,000人次。

3.1 尊重自然环境,建设绿色公共图书馆

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强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不再以资源和环境投入为代价推动经济发展,提倡尊重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结构的复杂性和完整性,促进城市从外延扩张的发展模式向内涵提质的增长模式转变。罗淞雅认为,“城市双修”是实现城市与自然融合,推动城市健康扩张的有效路径[2]。作为城市内涵提质的重要方面及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更应朝着绿色、环保等生态目标迈进。郑州图书馆新馆的建设在建筑构造、采光与通风、原料选用等方面,既满足了实用的需求,又体现了绿色、经济、环保的建设理念。

3.1.1 建筑构造。郑州图书馆新馆的主体建筑分为主楼和裙楼。从外形上看,主楼像人的眼睛,主楼中间的中庭设计更像是瞳孔,裙楼像是与眼睛相协调的眉毛,形象地表现出了人用眼睛去阅读、认识世界的意境。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于中庭贯穿南北的巧妙设计,视线可以从南门及周围的玻璃墙穿越中庭、北门及周围的玻璃墙直达裙楼。南北两面墙及贯通南北的中庭上的屋顶均采用透明玻璃,中庭中间紧靠东半部分的旋转楼梯直达五楼。主楼和裙楼之间的宽敞走廊上方采用透明玻璃封顶,既避免了雨雪带来的不便,又方便了读者的进出与临时休息。在中庭北部、北门上方还有连通东西两半部分的走廊,读者站在走廊上,通过宽敞的中庭及南北门上方的透明玻璃墙,不仅能欣赏南门对面文化广场上的绿植及美景,还能达到缓解视觉疲劳及陶冶情操的目的。

3.1.2 采光与通风。除南北门及其之间贯通的中庭外,郑州图书馆新馆主楼的东半部分还设有两个天井,西半部分设有一个天井。天井从一楼直达屋顶,且屋顶均采用透明玻璃。东半部分的两个天井从阅览区穿越,再加上楼层中开放、无隔断的阅览区域,与南北通透的大厅处的中庭相互连通,不仅有利于阅览区域的通风与采光,还为读者提供了宽敞明亮、空气清新、与自然亲密接触的阅览环境,同时降低了电能等能源消耗。主楼西半部分所设的天井同样是从一楼直达透明玻璃屋顶,不同的是天井中间有一个圆锥形设计,一楼作为报告厅,二楼、三楼作为多功能厅等,阳光能够透过屋顶的玻璃洒在颜色与图案复古的圆锥形建筑上,既给圆锥形建筑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又满足了各个楼层的采光需求。同时,天井与大厅处的中庭相连,有利于空气流通。

3.1.3 原料选用。为了减少能源消耗,郑州图书馆新馆主体建筑的外墙、非承重的室内墙面、门窗等均采用玻璃材质,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降低电能消耗。在原材料选用上,玻璃均采用隔音、隔热、美观适用的中空环保型玻璃。中空玻璃不仅能降低建筑物自身的重量,还能拦截相当一部分太阳射到室内的能量,达到防辐射、防晒和防夕照的目的。这就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提高冷暖空调的使用效率,从而有效提升能源的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有利于绿色公共图书馆的构建。郑州图书馆新馆的地板采用纯天然环保的亚麻地板,有利于创造安全的阅读空间和环境,不会对读者及工作人员的身体带来不良影响。该种地板经过办公室桌、椅重压后,不会留下痕迹,这一特性不仅减轻了保洁人员的劳动量,还减少了清洁剂等的使用,对生态环境同样起到了保护作用。同时,亚麻地板还可以抗烟头灼伤,具有良好的耐烟蒂性能,这既保证了统一与美观,又减轻了经济负担。此外,亚麻地板还具备良好的导热性能,可抑止细菌生长并永久抗静电。最重要的是,亚麻地板的废弃物能够生物降解,这避免了废弃的装修与装饰材料对土壤、水体等周边环境的污染,对城市生态修复、城市自我调节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3.2 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城市双修”不仅涉及生态方面,还有利于城市历史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基础设施条件的改进及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田名川等人提出了从城市特色风貌、历史街区环境和空间肌理的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城市双修”[3]。卢章平等人认为,图书馆可以通过自身的功能凝聚城市文化,通过自身的形象展示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城市文明的象征[4]。作为郑州市新的文化地标,郑州图书馆新馆在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通过其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满足公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自1999年以来,郑州图书馆已连续四次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图书馆”,是郑州市重要的文献信息中心、社会教育中心、文化休闲中心和学术研究中心之一。郑州图书馆新馆不仅设置有综合图书借阅区、报刊阅览区、古籍及地方文献阅览区、少儿阅览室、多语种阅览室、无障碍阅览室等包含部分现代化智能阅览设施的纸质文献阅览区,还有多媒体阅览区、教育培训区、学术会议区、文化产业休闲区等多个功能区。同时,郑州图书馆新馆还引入智能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理念,利用互联网等相关信息技术为读者提供自助办证、自助借还服务,以及提供中国知网、汉籍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云图数字有声图书馆等多种类型的数据库资源,不仅为历史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物质与技术基础,还为地方特色文化的彰显提供了多种呈现方式。

从馆藏方面看,郑州图书馆目前的文献馆藏总量达110万多册(件),其中特色馆藏包括3,000余种珍稀古籍善本和10万余份(件)“文革”资料等。此外,郑州图书馆还收藏有元刻本《韵府群玉》、清抄本《三国志玉玺传》等珍本。2010年5月,郑州图书馆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郑州图书馆新馆在利用自身的馆藏为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还不定期举办文物、古籍等方面的展览,不仅向公众展示了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了历史文化,还提升了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如:郑州图书馆新馆在西一楼设立聚协昌博物馆书院分馆,展出文物约2,000件,包括古代书院资料、书院先生批改8—15岁学子的课业及与古代武举考试、民国教育相关的部分文物资料。该展览不仅系统反映了我国古代书院及河南书院的发展史,还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向社会公众展现了我国的教育史。

在“城市双修”理念下,有机更新是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对建筑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特色的直观表现。郑州图书馆新馆采用后母戊鼎风格的外背景墙,并配上篆书书写的单位名称,不仅展现了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还有助于郑州市在“城市双修”理念下延续城市肌理、突出城市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困扰。郑州图书馆新馆主体建筑外的先贤塑像更是体现出满满的文化气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城市品位的积极作用。

3.3 践行公众参与,助力共同家园建设

“城市双修”并不是从形象上对城市进行简单修补,而是从基础设施的改善出发,突出共建共享,让城市更加和谐宜居和充满活力。“城市双修”关系到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公民,“城市双修”的效果与社会公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息息相关。郑州市在进行“城市双修”的过程中,践行公众参与不仅是“城市双修”的内在要求,还是实现共同家园建设的现实需要。作为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文化阵地,郑州图书馆新馆不断创造条件,激活其“文化传承元素”“名人讲座元素”和“读者活动元素”等内在服务元素[5],鼓励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

郑州图书馆新馆采用Symphony图书馆集群业务管理系统,并基于该业务平台构建了“郑州地区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涵盖郑州地区各县(市)、区图书馆,实现了区域内图书通借通还、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服务联盟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能,拓宽了其为广大社会公众服务的渠道,还为公众参与“城市双修”提供了有效途径。郑州图书馆新馆不定期地开展环保、城市发展展览等活动,如:2016年,郑州图书馆新馆举办了《郑州市“十二五”文化建设成就展》,以生动的图片、翔实的数据展示了“十二五”期间郑州市文化建设的重大成就、主要举措和基本经验,激励大家提振精神,凝聚力量[6]。此外,郑州图书馆新馆还定期组织志愿者走进部队、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郑州图书馆新馆通过展览、讲座、志愿服务等方式,不仅能激发广大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还能提升公众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有效开展生态敏感区域的修复修补,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彰显时代和地域特色,提升郑州市的整体发展活力,共建共享和谐宜居的美好家园。

4 结语

“城市双修”是一件为广大社会公众谋福祉的大事、要事和好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改善基础设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彰显地域特色和提高城市活力等都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以郑州图书馆新馆为代表的公共图书馆更需要在“城市双修”理念下,利用自身的资源、平台与优势,创造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和水平,为广大社会公众参与郑州市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谐宜居城市的建设及城市活力的提升提供更多、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郑州入选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N].郑州晚报,2017-07-19(A08).

[2] 罗淞雅.“城市双修”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性探析[J].南方农机,2017(14):147.

[3] 田名川,王哲.“城市双修”背景下的城市特色风貌研究:以宁夏中卫为例[J].中外建筑,2017(7):102-104.

[4] 卢章平,徐静.城市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张力作用[J].新世纪图书馆,2012(1):5-7.

[5] 王燕萍,陈天伦.浅谈“免费服务”形势下公共图书馆如何更好地服务城市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3):23-25.

[6] 郑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郑州市“十二五”文化建设成就展》在郑州图书馆开展[EB/OL].[2017-09-10].http://www.wgx.gov.cn/info.aspx?id=16884&pid=273.

猜你喜欢

新馆郑州图书馆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投标)设计
深圳科技馆新馆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图书馆
郑州外国语学校
去图书馆
来宾市图书馆新馆落成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