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本而行,培养语用能力

2018-11-28江苏省扬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8年24期
关键词:议论性文本课文

江苏省扬州高新区实验小学 吕 欣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扎实的语言实践训练,为学生搭建起扎实可行的语用平台便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价值。可是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实践训练的基本却被很多教师忘记了,导致语用在阅读教学中向歧途发展,教学最初的预期目标并没能达到。这就要求教师按“本”而行,改变自己的认知理念,以便于达到让学生真正借助语言实践来发展语用能力的目的。

一、依托文本特质,辨析感知文本

由于自身文体的差异、表达内容题材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文本,具备和其他文本完全不同的表达特质。因此,教师就需要调整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策略,要在遵循文本独特价值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在辨析感知的过程中获得从未有过的体验。

例如,《二泉映月》作为苏教版教材中仅有的一篇用文学语言再现音乐语言的篇目,将艺人阿炳传奇而苦难的一生和经典二胡曲《二泉映月》诞生的经过记叙下来。这便是这篇课文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以下几个方面作为重点:作者如何用文字的方式把乐曲的旋律描述出来?作者在课文的核心段落中,先直接描写琴声,之后还描写了哪些内容?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在把握语段的内在结构与作者的创作思路的基础上,把它分为起初、高潮、收尾这三个板块。最后,教师把乐曲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分别朗读课文描写旋律的语言和表达作者心声的内容。这样,在每个学生的意识中呈现出了乐曲的旋律与清晰而明朗的文本语言,每个学生的心田都被毫无痕迹地镌刻上了作者巧妙独特的表达手法。

以上案例中,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意识与表达能力,学生会在心灵意会和无痕积累的过程中,深入探究文本表达的独到之处,找准语言表达的内在特质,为他们提升语言能力打下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课文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语用训练,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二、品析文本语言,领悟文本涵泳

“听说读写”四大维度被包含在语言综合能力之中,而诵读则是学生意识与文本语言零距离接触的重要途径。如果要习得文章“三味”,那么在品味涵泳上下功夫就必不可少。

例如,在《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的第六自然段里有这样一个句子——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尽管篇幅不长,可却被作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并用 “绿”“青”“皱”“鼓”这四个字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春意盎然的特点。因为这一段文字在表达时有着独特的艺术性,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深入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品悟与涵泳,才能意识到这一段文字不仅仅是借助冬去春来的景色变换来展现烂漫的春天,同时也作为纽带,将课文两个时间段的故事连接起来,更加重要的是,这样也预示了事情的发展方向。

以上案例中,学生语感的有效培养,便存在于这样的诵读品味过程中。除此之外,还强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更让学生的意识中嵌入文本语言,把学生的语言效值进行有效提升。正是因为教师有效地把握了文本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析,才促成了他们语用训练的高效化。

三、挖掘文本内涵,推进语用训练

无论教学理念如何发展,其中都不会改变的生本准则是: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是为学生而服务的。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口头表达的常态化中、书面作文中感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不足,将富有针对性的资源从教材文本中积极挖掘出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得到训练。

例如,在《船长》这一篇课文中,作者不但用朴素的语言将事情发展的脉络描述了出来,而且还在课文中运用了很多与情节发展没有关系的议论性语言,促进了小说的氛围渲染,对凸显高大的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位教师将文本中具有议论性的语言全部剔除,用所形成的单一故事框架去引领学生在对比中进行阅读,学生就很容易感觉到修改后的文字比较单薄,缺少理性和力度,影响了表达效果。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联想学习过的《诺贝尔》《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课文知识,尝试补充议论性描写,在迁移训练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以上案例当中,教师的语用训练的出发点就是学生写作的实际能力,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积极落实生本理念,不断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强化与发展。

总之,语用训练是在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召唤下阅读教学的主流,不过这种训练不能像是空穴来风一样不着边际,而应紧紧把握课程的根本,将文本特质凸显出来,积极落实生本,只有如此,方能达成预期成效。

猜你喜欢

议论性文本课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写作指津坊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情理结合著华章
背课文
高中议论性散文习作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