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8-11-27刘梦蝶牛蕾张月婷

消费导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山西省

刘梦蝶 牛蕾 张月婷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国占领国际制高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能够促进一个地区的产业改革与发展,对山西省加快传统产业的战略升级与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大意义,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在于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与激励。本文对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说明,从政府、高校及企业三个层面对完善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相关人才主观能动性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山西省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人才培养机制

一、引言

自战略性新兴产业被首次提出以来,加之各种利好政策刺激下,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实现了长足发展,其对一国、一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不容小觑。2016年,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困的山西GDP总量在全国31省份中排位垫底;2017年,山西GDP总量排名倒数第二。经济增速全国倒数、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问题屡屡发生……这些“病症”一直束缚着山西省的整体发展,虽然山西一直积极响应并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是,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存在发展低端化、粗放化问题,一些行业大力发展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代表高技术、高收益,以传统的技术、工艺和组织方式承接新兴产业中的加工组装环节,是很多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相对不足的行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采用的方式。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来看,创新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理论概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Porter(1980)指出,新兴产业是指通过一些因素形成的科技型和创新型企业,包括信息产业、生物行业、航空等;Garud和Kamoe(2003)认识到先进和突破性的创新技术方法,前者通过市场形成自发产业,具有盲目性,相对不稳定;后者主要被创新型公司作为知识载体发展为新兴产业,与前者相比,相对稳定,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综述

戰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是指健全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的管理体系,在保证各行业相关人才的数量上,提高质量,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亦或是通过这一机制来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供求平衡,提高其主观能动性、满意度,更大作用于一地区及一国的经济水平与服务水平。

三、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其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一)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2017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到3600亿元以上,产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占GDP比重接近6%。全省涌现出一批核心竞争力较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截至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340家,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超过90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375家,其中太原重工进入全国风电机组制造企业15强,装机容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82%;山西晋能艾斯特生产的空冷设备制造规模达到全国第5位;智奇铁路设备公司形成5万对年总装和检修能力,国内动车组产品市场占有率在80%左右。

据相关数据显示,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增加值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增幅逐渐放缓;而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工业增长率波动较大,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在2015年跌至最低,具体见图3.1:

(2)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山西省围绕自身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核心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截至2017年,省级以上高新区、经济区达到48家,其中国家级9家。特别是太原高新区2017年科工贸总收入达到2700亿元,各类孵化器和科技园区34个,入区企业达到500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光电、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发展,当前山西省产业集群现状如表3.2所示。

(3)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全省科技进步综合评价指数监测值稳步上升,2017年排全国第17位。研发经费投入规模和强度逐年提高,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92.2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69%,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69.3%和提高0.2个百分点。国家级创新平台取得新的突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6户、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达到8家,尤其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次实现了零的突破。

(二)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总量较小且层次偏低

山西省重大工程实施进展缓慢,且部分项目战略性不强,主要从事的仍是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终端产品的加工装配,劳动生产率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不足。多年来,山西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一直处在全国的末位,2015年为29位,2016年、2017年均为30位。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一现实表明了山西工业企业粗放经营,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低,企业的经营效益较差,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低下等问题。

(2)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极低

山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极低,造成创新成果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据2016全国科技统计监测指标显示,山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总指数仅为36.89%,居全国第27位,中部六省末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近15个百分点。而从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看,天津、北京、上海、重庆、湖北排在前5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66.73%),而山西则据第26位,排名虽有所前进,但高新技术产业化总指数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为43.58%。

(3)高端研发人才和创新团队匮乏

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只占7.99%,建立研发机构的企业只占6.4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以上,2017年全省R&D;人员全时当量只占全国的1.32%。此外,山西省高端人才拥有量比较低,全省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12%,在科学领域有重大影响和在国际国内具有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少之甚少,国家级创新团队只有2个,两院院士不足全国总数的1%。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1)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在国家不断推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战略性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据我国重点区域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中,市场营销人员、机械制造加工和机电产品装配工排前三,而高技术人员需求排在前三的是企业高管、科研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

(2)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储备量增多

据人口第六次普查显示,中国具有庞大的人力资源储备总量,而这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埋下更为坚固的种子。到2017年年底,中国人力资源储备量大概达到2.1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有1035.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有6115.6万人。目前,中国已经在多个先进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例如航天科技、卫星定位、量子通信、计算机、载人深潜等领域。

(3)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教育不断发展

为满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各大院校依据国家教育部的部署,纷纷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專业点,其中涵盖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说明我国正不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旨在培养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四)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一味追求技术引进

山西省缺乏创新主力,技术引进是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方法。而事实上,技术的引进在本质上是知识的传播,若没有经过吸收、转化、利用等后续三个阶段,那么山西将一直是知识的搬运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在于新,它用技术结合了传统行业,旨在实现传统行业的更新改造与迭代,那么创新将是它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2)未真正落实人才政策

人才资源是第一位的最可宝贵的资源,高层次人才是山西转型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标全国一流人才政策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和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晋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并非制定完一系列的人才政策就能发展好当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需要企业对人才在薪资、养老保险、儿童教育和住房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需要政府在财政、税收、人事、教育各职能部门考虑整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最大作用地发挥整体协同作用,而不是将这些政策束之高阁。

(3)人才服务机制不健全

人才服务机构是发掘、引入、管理和服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优秀人才的重要平台。山西省的人才服务机构数量较少,而人才服务机构数量极少,将会给高等人才的寻找和引进带来困难,因此高等人才极度短缺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企业快速发展的桎梏。相比美国而言,其因为有全球最出色的高科技人才队伍和高度发展的人才服务机构,才能在过去50年中保持领先于世界技术水平。

(4)人才供求不平衡

山西省各高等院校推出的人才不仅在数量上难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也难以在质量上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山西省的人才培养观念落后,课堂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传道授业的内容与社会发展实践有一定出入。况且,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缺乏一定的实践,实践能力极差,只会一味挪用书本上的知识,综合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环境,造成人才供求在数量及质量上的不平衡。

(5)人才激励力度不足

许多企业往往忽略人才激励的重要性,亦或是仅仅采用简单的激励手段。要知道,人才激励制度不完善,将难以激发高等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将不断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员工满意度下降、人才流失、缺乏企业凝聚力等问题;另外,山西省在人才使用方面,不注重培养,在这一方面仅顾眼前利益,投入较少的财力、物力、人力,且处处规避人才培养的风险,这都是阻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障碍。

四、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

(一)转变技术应用观念,提高创新意识

立足创新要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把重点放在关键领域技术攻关上,放在创新链条的应用研究、中试、产业化等环节上,放在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上,强化开放式合作创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政府要依据财政支出的一定比例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以奖励那些在某些方面有重大贡献的人才,同时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使其全面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去。

(二)完善人才政策,将其落到实处

通过制定完善的人才政策,使相关人才了解到自身的价值。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引进高端人才、搭建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奖励制度、扩大自主权来更好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提供发展的平台;通过联合财政、税收、人事、教育各职能部门来全方位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提高服务,发挥整体协同作用。

(三)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加强人文关怀

加快人才服务机构的开发和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人才服务业,促进信贷、法律、管理信息咨询和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中介机构的发展,引入声誉高服务能力强的海外猎头和培训机构,发展中国人才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的人事服务机构体系。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作为执行机构进行公共服务时,以公平的市场原则来服务大众。

(四)改善人才培养方式,促进校企合作

政府每年应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求,并形成人才需求预测,随之颁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使高校了解到市场的需求,以此来调整相应的专业与课程设计。高校也应鼓励高层次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并定期举办交流会、研讨会,以此来与外界信息接轨。同时,应不遗余力地落实产学研培养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五)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充分调动积极性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激励制度,在充分全面考核了人才的绩效之后,对高绩效者进行奖励,对低绩效者予以一定的处罚。奖励主要从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双向展开,物质激励包括资金、奖品等,通过满足要求,激发其努力生产、工作的动机。而精神激励包括向员工授权、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的认可,公平、公开的晋升制度,提供学习和发展,实行灵活多样的弹性工作时间制度以及制定适合每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等。另外,也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必要时可提供相应的培训以丰富人才的知识与技能,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的需求。

五、结论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经之路,也是面对新的国际竞争形势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更是山西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重大,但其中的关键更在于人才,需实施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而这需要政府、企业、高校三方的密切配合与努力,不断推动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扬山西之气!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跨学科博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机制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