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的行为引导下的防灾公园建设研究
——以长春市南湖公园周围人群为例

2018-11-26王天雨孔雪周天悦余露王海洋

重庆建筑 2018年11期
关键词:防灾灾难人群

王天雨,孔雪,周天悦,余露,王海洋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

0 引言

长春市南湖公园位于长春市中心城区,周围环境为商务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具有人口高度集聚的特点,一旦灾难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灾难发生时,如何使居民快速疏散到安全区域,是城市规划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对城市应急疏散问题的研究大多以车辆为研究对象,这对城市高密度空间内的人群并不完全适用。本文以提高城市空间的应急疏散能力为目的,根据长春市南湖公园周围高密度人群对避难场所、应急疏散路径的选择以及识别性等因素,对周边城市应急疏散空间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意见。同时,希望能为与长春市类似的城市建设防灾公园提供可借鉴的案例,以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希望与广大学者以及规划专业人员进行交流。

1 周边情况

研究发现,各类经过合理规划设计的防灾公园在平时可被用作普通公园,这些公园在为城市景观添彩的同时,因其自身建筑密度低,建筑高度控制在规范要求之内的特点,保证了作为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同时,与周边城市居民关系密切,自然成为灾时居民避灾的首选之地。因此结合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以防灾公园为基础,完善其配套应急避难系统是城市防灾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1]。

长春南湖位于吉林省长春市中心区西南部,是市内最大的公园,为全国第二大园,仅次于颐和园。长春南湖对长春市的生态环境、景观娱乐、城市排水排涝具有重要的作用。南湖公园为延安大路、工农大路、南湖大路所围合,周围用地类型复杂,有居住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用地等,同时也意味着周围人员较为复杂,人流量以及车流量较大。

2 高密度空间内人群应急疏散选择

通过对南湖公园周围空间内人群的调查发现,周围居民占60%、办公人员占8%、校内人员占13%、社会人群占9%、过往行人占7%、其他人员占3%,并总结出对周边人群的避难疏散行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因素,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2.1避难场所的选择

城市防灾公园占地面积比较大,附属的防灾避难设施比较齐全,是附近居民的重要避难场所,通常又是抗灾救灾指挥中心等的所在地。由于区内的绿地分布并不均衡,人口密度也有区域差异,在发生城市灾害时,会发生有的避难场所避难者爆满的情况,形成避难的安全隐患,而有的避难场所避难者较少,又不能充分发挥避难场所的作用[2]。

因此,城市防灾公园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的要求,应当成为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防灾规划中不容忽视的内容[3]。这样才能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综合作用,成为城市和谐发展的有机部分。只有综合利用这些避难场所,并确定每个公园的名称、面积、可以容纳的人数、所在位置、收容居民的地理范围避难圈以及各个避难场所间的通讯与道路联系,才能积极地应对城市灾害[4](图1)。

图1 防灾公园规划程序

防灾公园基于人的行为引导选择场地,最终目的是安全疏散居民。但是灾难发生时,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立即参与疏散,而是会根据自己当时的情况做出选择。为此,我们对南湖公园不同人群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调研。

2.1.1 周围居民

对于居住在1至4层的大多数居民来说,在意识到灾难发生后认为有足够的逃生时间,居住区内的开敞空间则是他们首选的避难场地;对于居住在高层的居民,他们不会立即逃生,而是会在一段时间内确保安全后,再选择逃生,因此高层居民的逃生时间要迟于低层居民的逃生时间。当越来越多的人群聚集到居住区内的临时避难空间时,人们会根据各自熟悉的路线进行疏散。

2.1.2 购物、办公人员

发生灾难后,对南湖公园周围的购物及办公人员应及时地进行疏散。这类人群会选择疏散到就近的广场或道路上,如果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发生灾害,大多数人会转移到就近的避难空间。

2.1.3 学校内学生、教师等人员

根据前期调研分析总结:附近有东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吉林省实验中学、长春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空军航空大学、吉林大学南湖校区、长春工程学院、长春工业大学等学校,都有各自的附属广场、操场等,当灾难来临时,人们的第一行为就是向室外空旷处扩散,所以可向指定的操场进行人群疏散,保证自身安全。同时学校附近会有居住、办公、公共设施等多种用途的设施,在特殊情况发生时,可承担周围人员的暂时疏散(图2)。

2.1.4 医院内社会人群

灾难发生时,医院内社会人群可疏散到大型停车场等空旷场地避难,以保证医生、患者安全。

2.1.5 过往行人

灾难来临时,过往行人会就近选择空旷场地,避开高层建筑物、大型构筑物以及交通拥挤场所,以保证自身安全。而南湖公园内就有大量空旷活动场地可以作为避难场所。

总结:公园附近大部分用地仍为居住用地,居住区可就近疏散至公园、广场、运动场等处,当人们接收到灾难发生的信号时,会根据自身所处的状态和能力来选择疏散方式和疏散场地。当大量人群从建筑物中逃离时,因为恐慌可能会发生推搡,造成意外事故,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2.2疏散方式的选择

灾难发生后,人们会根据距离、人数及灾难发生的严重程度等,选择不同的疏散方式。

2.2.1 步行疏散方式

对于周围住区的居民来说,步行是应急疏散的首选方式。大多数人认为灾难发生后,使用机动车并不利于疏散,因为居住区内的道路往往无法同时疏散大量的车辆,同时出动容易造成拥堵,如果是发生水灾、地震,道路还有可能会发生坍塌,延缓人群的疏散时间。对于在周围购物或工作的人群,在接收到灾难发生的信息之后,第一反应便是疏散到安全区域。由于距离较近会选择步行到达避难场所。

2.2.2 车辆疏散方式

距离固定防灾空间较远的人群,会选择机动车作为疏散工具。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疏散速度而且可以运送大量的人群,避免灾害发生扩大后造成更大的影响。

总结:对于居住区内的疏散不宜采用机动车进行疏散,距离避难空间较近的居民也不宜采用机动车进行疏散,避免造成疏散通道上的拥堵。

2.3疏散通道的选择

疏散通道的选择是应急疏散的重要环节,疏散通道的安全性、通畅性与识别性是人群能否快速到达安全区域的重要因素。衡量是否需要逃离也是在灾难中能否安全逃生的根本。

2.3.1 安全性

选择疏散通道时,应选择城市主干道。一般城市主干道均通向市内疏散场地或郊外疏散场地,或通向长途交通设施。南湖公园由南湖大路、工农大路和延安大街围合而成。这三条道路作为疏散通道的必经之路,道路两旁没有过高的建筑,且道路两侧种满了树木,确保了灾难发生后疏散空间的安全性。

根据对附近居民的调查,他们从住区出来后会尽快疏散到城市道路上,但部分城市道路的宽度不足,且路旁并没有种植树木,这样的疏散空间并不能保证避难人群的安全。在疏散通道的选择上,应选择安全系数高的道路,同时要避开变电所、易燃易爆仓库、煤气以及燃气罐储藏地。

2.3.2 通畅性

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度为40~70m,有足够的宽度,即使两旁建筑物倒塌,也不至于阻断通行。疏散通道的通畅性主要体现在采用机动车疏散方式的人群,道路的通畅性是对他们安全的保障。

2.3.3 识别性

当灾难发生时,居民会产生恐慌的心理,在潜意识里他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道路,但这样的路径可能并不能使疏散人群尽快到达安全的避难空间;对于那些并不熟悉周围环境的人群,他们只能跟随其他人群进行疏散,这样会延迟人群达到安全区域的时间,并且会使一些并不安全的道路涌入过量的人群,造成人员伤亡。

总结:疏散通道的选择要保证避难人群的安全,保证步行疏散人员在疏散的过程中避免被道路两侧建筑的坠落物伤害;对于通过车辆进行疏散的人员,保持交通的通畅便是对疏散人员安全的保障。在满足以上条件的情况下,我们还应让疏散人群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到达安全区域。

3 城市疏散空间改造意见

3.1进一步推进各级防灾公园建设,完善城市防灾公园体系

首先,采用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建设各级防灾公园,尽可能增加市内防灾公园的数量,均衡其在各区的分布。根据现状,在市内新建防灾公园特别是大型防灾公园的可能性较小,即使有也不会太多,应积极利用城郊及城市组团间绿地进行建设,面积在500㎡左右的街心花园,平常作为防灾活动的据点[5]。但由于防灾公园的建设要求不同于普通公园绿地,因此,要避免将所有的城市公园绿地都视为防灾用地,应区别对待。根据防灾需求,选择条件适宜的城市公园绿地进行改造,并安排相应的防灾设施。

其次,加强城市避难通道的建设。疏散道路规划较多考虑环路、城市主要放射性道路、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等用于大规模对外疏散。而对于利用次干路和支路进行应急疏散的考虑较少。因此,需要增加环路之间的连接和加密市区原有的路网,并提高或改善其防灾性能。特别是注意环路之间的连接,使得支路、次干路能够有效地与环路相连,构建合理的城市避难通道系统[6]。

3.2健全相关防灾法规,编制防灾公园规划设计标准

长春市尚未出台相关防灾建设规范和标准,也没有对城市进行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更没有具体的防灾设施配置等,缺乏像日本《城市公园法》《防灾公园规划和设计指导方针》那样的具很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规范。因此,今后相关部门应在借鉴国外相关法规和规范的基础上,根据已有防灾公园的建设经验,尽快编制适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城市防灾公园建设技术规范,如《城市防灾公园规划设计导则》等[6]。

3.3增强城市疏散通道的标识性

增强城市疏散通道的标识性可以使疏散人群快速到达安全区域,在景观等方面增强人们对疏散通道的使用。

3.4增强防灾意识,使城市居民可以安全有序地进行疏散

加强人们的城市防灾意识,增强人们对防灾疏散的认识,要向市民积极宣传防灾公园的防灾功能,建立完善、规范的标识系统,标明防灾公园内相关防灾设施的具体位置、到达路线和使用方法。要对新建防灾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同时,以防灾公园为基地,积极组织开展防灾知识学习以及防灾演习活动,提高市民应急避难的意识和行为能力[6]。

4 结语

通过对城市居民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城市居民在灾难发生后的疏散行为,城市规划人员可以更加了解居民的需求,并将其融入城市的防灾规划中,完善城市的防灾体系,依法进行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在灾难来临时减少伤亡人数,保证市民安全有序地到达避难场地。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防灾公园、发挥其防灾避难作用,各级政府以及相关人士应有计划地宣传防灾知识,组织防灾演练,以建立完备的群众自救体系。

猜你喜欢

防灾灾难人群
雷击灾难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