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运动参与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2018-11-26杨聪俊闫巧珍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理障碍体育教师心理

杨聪俊,闫巧珍

引言

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运动参与心理对其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兴趣、身心体验等有着直接的影响。优秀的运动心理素质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参与效果。但是受到大学生的性格、运动参与项目的爱好、人际交往能力、课堂教学组织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较大的运动参与心理。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与锻炼的效果,需要加大对大学生运动参与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的研究,以此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发展。

1 高校大学生运动参与心理障碍的表现

大学生在运动参与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运动参与心理障碍主要有消极、自卑、怕累、胆怯等等。这些运动参与障碍的存在主要成因是因为大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生理因素、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师组织方式等所造成的。运动参与障碍的存在让高校大学生体育兴趣、情感体验受到了影响,同时还可能产生更多的运动损伤,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加大对运动参与心理障碍的消除,以此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不断提升。

2 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分析

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习得的一种综合性的平衡自身和环境冲突的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运动基础和体能状况,来安排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和训练的进度,帮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自我肯定。同时在失败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建立正确的归因认知。

2.1 外部因素与大学生运动参与心理障碍

在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组织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体育活动是在露天环境下进行的,受到气温、场地质量、器械使用等的影响,往往很容易对大学生的运动参与心理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有:器械老旧、场地不平整、气温低、学生器材占有率低等,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大学生无法积极的参与锻炼,兴趣和积极性的发展无法很好的得到保证。

2.2 大学生内部因素与运动参与心理障碍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是导致运动参与心理张的成因之一。主要的原因有:大学生自身运动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强,导致运动参与过程中不自信。其次,在长跑等运动项目中,因为自身的意志力不够,导致大学生运动参与心理障碍。第三,受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运动参与考核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生运动参与的动力不足,影响了运动参与的效果。

2.3 组织方式与大学生运动参与心理障碍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方式、评价方式、教师专业素养等,都会对大学生的运动参与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方式、活动组织方式容易束缚大学生的思想、创新等,影响了其积极运动心理参与体验。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

程中,要做好体育教学组织方式、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设计和优化,以此来更好的促进高校大学生获得积极的运动心理参与及情感体验。

3 高校大学生运动参与心理障碍的规避策略

3.1 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环境

当代大学生之所以会对失败产生惧怕心理,主要是对失败的归因产生了偏差。这与以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分不开的。家长和老师往往在学生考试不理想时对学生进行批评,而且有些家长和教师的口头语就是“你怎么这么笨!”导致学生在面对失败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否定自己。再加之学生对于体育的认知一直存在着偏差,认为体育课就是比较辛苦的课程,也不是很重要。而且在大学之前在学校中习得的体育技能也比较少,导致在高校体育课中学习就较为吃力。事实上体育技能的掌握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结果,经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终归是可以掌握的。高校的体育教师要在授课前就提醒学生反复练习对于体育技能的重要性,在练习过程中要不断的激励学生,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授课氛围。此外,高校的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不仅仅是为了修学分,也不是为了在比赛中获胜,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以此来减轻学生对于体育的恐

惧,并且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终身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也可以培养学生磨练自己意志的认知。

3.2 创设运动参与的心理发展情境

高校的体育教师要及时的激励学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为学生提供绝对安全的环境以及必胜的结果。心理承受度是在逆境中才能够习得的一种能力。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师还要适当的创造一些逆境来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度。比如可以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任务让学生来完成,以便学生可以体会到失败的感觉,或者可以安排一些较为艰辛的任务,来磨练学生的意志力和坚韧的品格。只有提前体会到了失败的结果,才能知道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要如何面对失败,才能不再惧怕失败的发生,更自信的去面对未来的生活。高校的体育教师通过对课程的安排,和与学生的沟通可以及时化解学生面临的困惑,帮助学生增强心理承受度。

3.3 做好大学生运动参与的动态关注与调整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果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要及时的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分析其所遇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归因处理,必要的时候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宣泄的机制。让学生通过合理的途径,将内心的不满或者委屈或者恐惧等都宣泄出来,以便可以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树立自信。每次成功的心理宣泄都应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度。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局限在课堂教学的范围之内,由于大学生都是在学校中住宿,所以如何利用课余时间也是体育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个和谐的同学关系,可以增进彼此的包容度,也可以避免脆弱的同学产生心理落差。

3.4 丰富高校体育活动组织方式

高校的体育教师可以在体育课程以外,安排一些集体的活动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并且利用这些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度。而且丰富合理的课外活动,即可以增进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还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以便学生在需要心理疏导时可以信任教师,而不是选择独自承受。此外,合理的课外活动也能够减少同学间的摩擦和攀比等不良风气的产生,给高校营造一个良性的学习环境。通过课外的体育活动,学生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结交一些有益的朋友,也可以体会到集体的温暖。高校体育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登山,或者是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集体项目。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另一方面,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心境,缓解学习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明确其是这个集体的一个成员,时刻要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团结同学,互相帮助。

4 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现实中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的体育教师需要增强自身的教育能力,对大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关心学生的适应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新环境下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如果出现了心理状况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心理宣泄机制。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通过逆境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度。只有学生将处理逆境的能力内化,才能真正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的提升。

[1] 周志平.论体育教学中心理恐惧产生的原因及消除方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0(08) .

[2] 李庆华.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J].魅力中国. 2010(07) .

[3] 郭韶敏.试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9(12) .

[4] 廖宇婧.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其引导策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8(10).

猜你喜欢

心理障碍体育教师心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数据挖掘技术的心理障碍预测模型研究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冰壶运动员心理障碍的克服
17岁前恋爱,日后易出现心理障碍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