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2018-11-26邱烈峰

体育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频度持续时间意志

邱烈峰 肖 爽



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邱烈峰 肖 爽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探讨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与其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为改善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进而改善其体育锻炼行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河南省17所农村中学1978名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农村中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在体育基础知识、相关政策、是否主动参与体育相关活动等题目得分较低;(2)农村中学生的体育认知与体育情感、体育认知与体育意志以及体育情感与体育意志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0.01);(3)农村中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与其锻炼频度、每次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均呈正相关(<0.01);(4)体育锻炼频度高、每次锻炼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大的学生,其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得分均较高。1)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总体一般,对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对体育的喜爱仅停留在思想上;(2)农村中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相互影响;(3)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影响其体育锻炼行为。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其体育意识,进而改善其体育锻炼行为。

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农村中学生;相关性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当前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很多,缺乏体育锻炼是其关键。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其体质健康状况的有效措施。体育意识是体育动力调节系统的重要成份,是影响个体是否参与体育活动以及如何进行体育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1-3]。关于体育意识引导体育行为的研究,学者们常采取理论上的推演,目前还缺乏应有的数据证明。本研究就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及其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内在规律,以期为改善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改善其体育锻炼行为,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服务。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省13个市17所农村中学的男生923人,女生1055人。

1.2 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按照心理学、体育测量量表要求设计《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调查问卷(初稿)》。就调查问卷效度进行专家访谈,根据专家建议,确定最终调查问卷。最终调查问卷包括中学生基本情况、中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以及中学生体育意识三部分内容。按照相关研究,体育意识分为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个维度[4]。体育意识共19小题,全是单选题,其中8小题为正向题,选项为“不会”“不确定”和“会”;11小题为负向题,选项为“会”“不确定”和“不会”,正向题和负向题穿插分布。

共发放调查问卷2400份,回收2106份,回收率87.8%;其中有效问卷1978份,有效率82.4%。

1.2.2 数理统计法

在数据处理之前,先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逐份检查筛选,剔除无效问卷。再用Excel 2003录入,建立数据库。体育意识每小题有三个选项,采用3点记分法,依据各选项的积极性分别赋值1-3分。其中,体育认知8小题,满分24分;体育情感6小题,满分18分;体育意志5小题,满分15分。得分越高,说明体育意识越好。体育锻炼行为部分共3小题。其中,“锻炼频度”和“持续时间”部分各有4个选项,按次数多少和持续时间长短依次计1-4分,“运动强度”有5个选项,依据强度大小依次计1-5分。最后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和单因素ANOVA分析。

2结果

2.1 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得分情况

体育认知满分24分,农村中学生平均得分17.13±2.36(见表1)。其中,在对体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认知等题目中得分较高,而在体育基础知识和相关政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阳光体育”、“终身体育”)等题目得分较低。体育情感满分18分,平均得分13.00±2.53。其中在“喜欢体育锻炼”和“喜欢体育课”等题目得分较高,而在“是否主动参与体育竞赛与表演”和“是否关注体育新闻和体育比赛”等题目得分较低;体育意志满分15分,平均得分10.34±2.17。其中在“体育锻炼时是否能主动克服困难”和“是否能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等题目得分较高,而在“是否制定了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等题目得分较低。

表1 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得分情况(n=1978)

总体情况男生女生P 体育认知17.13±2.3617.28±2.5016.99±2.230.008 体育情感13.00±2.5313.66±2.5012.41±2.420.000 体育意志10.34±2.1710.68±2.1910.04±2.110.000

表1的数据还显示,在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识三个维度上均是男生得分高于女生(<0.01)。

2.2 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表2 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各维度间的相关系数(n=1978)

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意志 rPrPrP 体育认知1 0.5320.0000.5500.000 体育情感0.5320.0001 0.5890.000 体育意志0.5500.0000.5890.0001

对农村中学生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的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见表2),体育认知与体育情感、体育认知与体育意志以及体育情感与体育意志的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并且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0.01,均为较强的正相关。

2.3 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与其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性

表3 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与其体育行为间的相关系数(n=1978)

锻炼频度每次持续时间运动强度 rPrPrP 体育认知0.1790.0000.2030.0000.1630.000 体育情感0.1570.0000.2960.0000.1740.000 体育意志0.1840.0000.2310.0000.1990.000

表3中的数据显示,农村中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识与其体育锻炼频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和运动强度均呈正相关(<0.01)。然而,他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不高(均低于0.3)。

2.4体育锻炼行为不同的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分

2.4.1体育锻炼频度不同的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分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4),体育锻炼频度不同的农村中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的得分不同。体育锻炼频度高的学生,其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的得分均较高。

表4 体育锻炼频度不同的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分(n=1978)

1次以下/w学生1-2次/w学生3-5次/w学生6次以上/w学生 体育认知15.32±2.4516.77±2.20a17.36±2.26ab17.48±2.40ab 体育情感11.27±2.6212.65±2.23a13.25±2.39ab13.31±2.74ab 体育意志8.76±2.269.92±1.97a10.59±2.04ab10.69±2.28ab

注:与1次以下/w学生比较a<0.01;与1-2次/w学生比较b<0.01。

2.4.2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不同的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分

表5的数据显示,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不同的农村中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的得分也不同。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较长的学生,其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的得分均较高。

表5 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不同的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分(n=1978)

不足10min学生10-30min学生31-60min学生61min以上学生 体育认知15.43±2.3517.22±2.18a17.61±2.43ab17.81±3.13ac 体育情感11.39±2.5612.85±2.38a14.08±2.41ac14.60±2.71ac 体育意志9.00±2.1210.32±2.11a10.93±2.06ac11.49±2.23ac

注:与不足10min/次学生比较a<0.01;与10-30min/次学生比较b<0.05,c<0.01。

2.4.3运动强度不同的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分

统计结果表明(见表6),运动强度不同的农村中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的得分也不同。运动强度高的学生,其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的得分均较高。

表6 运动强度不同的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分(n=1978)

没感觉全身微微发热微微出汗中等出汗大汗淋漓 体育认知15.08±2.8916.74±2.45a17.00±2.17a17.45±2.24acd17.70±2.67acd 体育情感11.60±2.9112.66±2.61b12.66±2.31b13.36±2.43acd13.84±2.97acd 体育意志8.85±2.179.95±2.30a10.02±2.06a10.77±2.02acd10.99±2.33acd

注:与“没感觉”学生比较a<0.01,b<0.05;与“全身微微发热”学生比较c<0.01;与“微微出汗”学生比较d<0.01。

3 讨论

3.1 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从体育意识各维度的得分来看,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整体上属于中等水平。从各小题的得分分布来看,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对体育基础知识和相关政策、标准不清楚;对体育的喜爱仅停留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缺乏更多的表现。

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存在性别差异。性别方面的差异可能与中国传统教育或性别角色期望有关[5]。

3.2 体育意识各维度的相互关系

体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体育现象的反映,是人们关于体育活动的看法与心理总称。可以从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个方面进行评价[4]。体育认知是指在对体育对象和体育经验进行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6],主要包括对体育的价值功能认知和对体育相关知识的了解;体育情感是指人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评价、感受和情绪体验,主要包括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锻炼动机;体育意志是自觉确定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并在已确定目的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困难、障碍,得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意志也指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持久性[7]。体育意志可以用体育锻炼的坚持以及锻炼计划的制订和执行等情况来评价。

体育认知是产生体育意识的先决条件,认识和了解的越多,对形成高一级的体育意识越有促进作用,也就越有利于体育行为的形成[8]。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在体育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调节和升华的作用[9]。体育情感具有两极性。对体育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全身心地投入,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10]。反之,则降低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体育认知的丰富和发展又依赖于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可见,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1]。本研究发现,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三个维度的得分呈较强的正相关。也印证了这一点。

联系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中存在的问题不难发现,加强体育理论的传授和体育相关政策、标准的宣传对于提高农村中学生整体体育意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动力来源于对体育的深刻理解。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学生不清楚科学锻炼的重要性,不能获得很好的情感体验,最持久的内部动机也无法产生,最终会破坏运动的持久性[11]。

3.3 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

行为是在意识的指引下进行的,意识又是在行为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两者是相互依赖的[3]。体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体育现象的反映,产生于以往的体育实践与所处的体育环境。体育意识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体育意识主导体育锻炼行为,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适宜的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愉悦心情,进而会进一步强化原有的体育意识。本研究也发现,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与其锻炼频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以及运动强度呈正相关(见表3),且具有统计学意义(<0.01);体育锻炼频度高、每次锻炼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大的学生,其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得分均较高(见表4-6)。说明良好的体育意识对体育锻炼行为具有较好的引导作用。学生的体育意识越好,其体育锻炼越积极,不仅使其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增加,还会使其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延长,运动强度也更高[12]。

值得提起注意的是,本研究中,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与其锻炼频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以及运动强度的相关系数并不高。提示,体育锻炼行为不仅受体育意识的调节,还可能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受环境因素、意向因素的影响[2]。

尽管如此,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对于促使其参与体育锻炼,进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来说,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体育意识有利于促使其养成科学的体育行为,反之,则会制约其体育行为的发展[13]。虽然有良好的体育意识不一定会有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但没有好的体育意识就必定会降低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甚至开始拒绝参与体育锻炼。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总体一般,对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对体育的喜爱仅停留在思想上,在行动上缺乏更多的表现。

4.1.2农村中学生体育意识中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相互影响。

4.1.3农村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影响其体育锻炼行为。

4.2 建议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途径,使农村中学生真正认识体育、理解体育,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意识,进而改善其体育锻炼行为,这对农村中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及锻炼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1]姚远.体育行为习惯与大学生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2]张靖,司虎克.全国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研究—以上海高校学生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80-82.

[3]潘菽.意识-心理学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何颖,徐明.西南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意识测评体系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43-45.

[5]邹敏.青少年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关系[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5(9):47-51.

[6]韩盛祥.对体育认知结构的认识与应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36-37.

[7]韩东.秦皇岛市高中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运动,2013(3):79-80.

[8]曹阳.大学生体育兴趣、体育认知与其体育行为的相关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 83-85.

[9]许泽程,尚成.从哲学意识视角诠释体育意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4):12-14.

[10]刘一民,孙波.论体育行为的多维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4):6-9.

[11]王菊.从运动动机角度探讨中学体育教育改革[J].新课程(教研),2010(10):42-43.

[12]武林,李军兰,李晓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育锻炼量的相关性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3):155-157.

[13]杨奕.试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5(5):68-69.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Physical Consciousness and Physical Behavior of Rural Middle School Students

QIU Liefeng, etal.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Henan, China)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6G032);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7-JSJYYB-053);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编号:18A890007)。

邱烈峰(1970-),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生体质、健康促进。

猜你喜欢

频度持续时间意志
科学抵御“植物入侵者”
About the bug of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眨眼频度可判断烟瘾大小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观点集萃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西厢记》中的理性意志与自由意志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频度副词问与答
晕厥的紧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