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高等体育院校(系)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

2018-11-25张潇丹张媛媛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培养目标体育教师

张潇丹 ,张媛媛

1 前言

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未来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离不开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也就是说,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高等体育院校(系)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而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在培养过程中离不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习,于是研究高等体育院校(系)体育教师的培养模式自然就会涉及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学习的年限和方式,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具体问题,另外,还包括对教师继续教育也就是在职教育的研究,这些都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我们研究培养模式,应该研究些什么?笔者通过阅读文献,认为培养模式一般可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学制、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继续教育,这些都是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2 国内外培养模式的比较

2.1 培养目标

高等体育院校(系)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即在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这一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体育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1]。世界各国都制定出与本国国情相符的高校体育教师培养目标,虽各有特色,但总体上不尽相同,总结如下:培养合格的高校体育教师;培养体育教师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高校体育教师;培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教法的教师;具有教会学生实践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具有极高的安全意识和临场应变能力。

不同之处是国外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切合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社会需要的“通用型”人才,培养出的体育教师不仅具备在高等体育院校教学的能力,还具有与其第二专业相关的能力[2]。而在国内只要取得体育专业的教师资格证,无论之前有没有接受过体育教育课程的学习,都有资格进行体育教学。并且对高等体育院校与中小学、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的培养目标没有清晰的划分,而事实是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行业的领头人,应该具有比中小学、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更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更专业的教学能力。

2.2 培养学制

在学制的设置上,各个国家都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制定,大部分国家对体育教师的培养都采用“4+0”“3+1”“3+2”“4+2”等模式,即指教师在学校所学的时间与实践时间,此培养模式较为开放。还有的国家较为严格,例如法国,颁布了教师资格硕士化计划,规定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年限为5年,他们的文凭被认定为硕士学历,那由此可知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将需要更高的学历[3]。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一般需要通过为期三年的专科学习或四年的本科学习,根据近年来普通高校的招聘信息得知,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学历要求至少是硕士,而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更是如此,这也就要求了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培养年限应至少为7年。

这就说明在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培养年限上,各个国家相差不多。但在学制设置上,国外对于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格外重视,更加注重对体育教师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而我国对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视,学生缺乏实践的时间,在结束本科学习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后,教师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其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体系,忽视了对学生之后就业所必备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2.3 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课程设置一旦脱离培养目标,必将导致人才培养方向的偏离[3]。

国外各国在课程设置上虽都各具特色,但总体都包括通识学科课程,教师所需的教育学科课程,体育学科课程,及教育实践等。另外,在培养过程中,根据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的需求不同,设置了不同的课程。如在培养小学体育教师的课程上会设置儿童身体入门活动、儿童游戏研究和儿童舞蹈研究等;在培养中学体育教师时会开设适合中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课程。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针对性更强。然而,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大相径庭,不论培养是大学体育教师还是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所设置的课程几乎相同,暂未实际所需设置课程。虽然存在 3 年的专科体育教育和 4 年本科体育教育之分,但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性的顾及到中小学体育教师知识的不同需求较少,更多关注的是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整合[4]。

2.4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指一个教学单位、培养机构与教育机构的教师队伍,包括教师的人数、学历、性别等人才结构[5]。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完成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学历高、人数多则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

由于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内外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都较为雄厚,学历均为硕士以上,大部分是博士学历,并且这些在高等体育院校任职的教师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计算机等,这就体现了体育教育的综合全面性。不同的是,国外的教师分为专业人员、学术人员和健康与性能从业人员,教师有了明确的分工,教学更具针对性,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在国内,经常出现同一教师既教理论课又教术课,同时还要做科研,给教师的压力巨大,无法专心向学生传授知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5 继续教育

任何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都离不开入职后的继续教育,近年来,体育教师尤其是高校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其进行继续教育在世界各国受到越来越深的重视,他们将在职培训作为体育教师发展的基本途径[6]。

在国外发达国家,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虽各不相同,但总体来看也有其共性。总结如下:第一,继续教育贯穿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全程。继续教育不仅是针对新任体育教师,比如俄罗斯,体育教师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在职培训,要求新任教师系统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熟悉掌握的理论,参加工作3年以上的体育教师要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7]。参加工作10年以上的要进行最新理论的相关培训。第二,培训方式灵活多样,进修的体育教师可在大学、高等教育学院、开放大学、教师专业团体、夜校、教育部以及各自学校接受培训,培训方式包括全日制脱产进修,部分时间制的脱产进修、业余不脱产进修以及自主进修等[8]。第三,培训内容更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对实际教学问题的解决,鲜见形式主义,能结合教学需求,结合课堂实际。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方式与国外相仿,但在内容上更偏重理论,且在继续教育阶段没有对不同阶段的教师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仅仅注重新任教师的培训,对老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3 结论与建议

3.1 在培养目标方面,国外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且对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教育有明确的各阶段的目标,我国需对不同阶段的体育教师教育有不同的目标设定,尤其是对高等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教育设置明确的目标。

3.2 在培养学制方面,国内外培养年限虽相差不多,但国外在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实践,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我国应加强在实践方面的教育。

3.3 在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世界各国都设置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但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课程设置都一样,暂未设置小学体育教师或中学体育教师不同知识需求的课程。

3.4 在师资力量方面,国内外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都较为雄厚,国外教师的分工更为明确,国内教师教研教学压力更大,也体现了高校体育教师人才的不足,需加大力度培养更多的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师。

3.5 在继续教育方面,国内外体育教师的培训方式几乎相同,但国内在内容上更偏重理论,且在继续教育的对象上偏重对新任教师的培训,对老教师的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应将继续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师发展的全程,实现终身教育。

[1] 陆丹华.中美日高等体育院校(系)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 4(25):9-10.

[2] 董翠香.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体育科技, 1998(10):52-54.

[3] 王平洋,吴志建,宋彦李青.中国、新西兰和爱尔兰体育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32(3):73-78.

[4] 安涛,鲁长芬,胡海,等.英国、加拿大、新加坡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对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0):103-108.

[5] 刘宗杰,胥红艳.体育教师能力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3):79-80.

[6] 蒋维伟.金山区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7] 汪晓琳,王霞玲,姚化平.对中外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研究——兼谈学校在职本位模式[J].浙江体育科学,2002,24(6):11-14.

[8] 王健,黄爱峰,吴旭东.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培养目标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