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朱家角,打开一个属于江南的春天

2018-11-24

时代邮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朱家角红烧香椿

在我的印象里,一直都有这样一种狭隘无比却又理直气壮的认知:只有江南才是打开春天的正确方式,也只有江南的春天,才是春天应有的模样。

所以,当走进千年古镇,有上海后花园之称的朱家角,走在它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形成的水墨扇面里,看灰瓦叠叠、白墙片片,看芳草萋萋、杨柳依依,看烟雨蒙蒙、碧波粼粼,感觉正亲眼目睹着一场浩大的春天铺天盖地而来。这浩大,是随处可见的细小春意,是连木桩子都要发芽的细微力量,是各种细小细微的总和,像大气磅礴的放生桥之于密密稠稠的民居宅第,让整个朱家角于纤细精致中透出几分豪气来。

朱家角的春天,正是戴望舒笔下寂寥又芬芳的雨巷。

这里的春雨很江南,飘飘洒洒,如丝如雾,下得舒缓、细密又秀气,只见到石板路面上深褐色的湿答答,却听不到一点声响。行在雨中,犹如樱花兜头落下,打伞反倒显得突兀,辜负了良辰美景。

这样的烟雨搭配古镇的深巷幽弄,非常有气氛。朱家角的巷弄不是一般的多,几乎每街每路都有,且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棋盘格局。蒙蒙细雨中穿弄走巷,简直就像一脚踏进电影《花样年华》里。脑子里马上自动补出一幅画面——发髻高盘、旗袍旖旎的张曼玉,或一身孤寂走在光影迷离的巷道里,或一脸落寞地依墙而立,路灯下,她修长的影子,伴着风声雨雾,也伴着高跟鞋清脆的“得得”声,印在墙上,落在地上,看起来又寂寞又沧桑。心里的剧场就此搭建起来,浸泡在朝九晚五的寡淡日子,也突然生动起来,有了故事,也有了百味。

朱家角的春天,也是汪曾祺笔下的香椿拌豆腐,“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古意盎然的北大街,除了保持着原汁原味的明清街,还有很多特色小吃店,正所谓“长街三里,店铺千家”。阿婆粽、熏青豆、梅花糕、香糯糖藕、草头圈子、红烧扎肉……每一样,都带着江南独有的气息和味道。

站在阿婆粽的店门口,看阿婆淘米、切肉、烫粽叶、扎柴,忙个不停。那画面,总给我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恍惚间像在读汪曾祺的散文,看他写香椿拌豆腐:“取芽叶未舒、颜色紫赤的嫩香椿头,过水揉盐切碎,加香油数滴与豆腐同拌”。而红烧扎肉的口感,瞬间让我想起汪老先生的高邮咸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他笔墨简洁,像这些家常小吃,没有演绎,没有渲染,只是一道家常菜,便将人事风情和盘托出。

朱家角的春天,也是行在其中的你我绿泱泱的心情。

虽然名气上不如周庄、乌镇和西塘等众多江南水乡小镇,但这里一样游人如织、热闹喧嚣。白天被人群裹挟着前进,和其他人一起变换不同角度,摆出想要的腔调,拍了一张终于可以晒在朋友圈里的照片,我会忍不住问:我来到这里,和去到其他地方,有什么区别呢?这种沮丧,就像发现自己最终不过和大多数人一样,安全地泯然于众,并安心地随波逐流。

可是,夜游朱家角,收获完全不同。人群散去,繁华隐去,喧嚣退去,心中想要的江南,终于出现了。远远望过去,流水好像朱家角秀美的长发,小桥似是长发上的玉簪,轻轻一绾,或婉约或壮丽或平和,万千风情汩汩而出,让人心生爱意。

最妙的是一个人坐在石桥墩上发呆,看月光盈盈、星光满天,听风喃喃低语、水潺潺流动,咀嚼一下自己的心事。巷闾深处,人当街说话,“听去唯觉有花开了,拿手要去摘。春不是季节,是人有绿泱泱的心情”。

在一座千年古镇里,细细地看,慢慢地逛,静静地发呆,昔日看过的电影、读过的书、背过的诗,像春天一样一点点复苏,这或许便是旅行最大的意义。

猜你喜欢

朱家角红烧香椿
红烧狮子头
春之味——香椿
香椿与臭椿
香椿
香椿
白象 红烧牛肉面
PIGS’ FEET 红烧猪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