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一电影制片厂银幕上的65年

2018-11-24

时代邮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制片厂红星

《芳华》可能是最后一部将八一电影制片厂作为出品公司放在片头的电影了。

2018年初,创建65年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正式面临改制,将与总政歌舞团、总政话剧团等单位一同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艺术中心,并更名为“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

大概这是所有老牌电影制片厂都要走的道路。

从黑白到彩色,从《地雷站》到《大决战》再到《芳华》,时代前行,那个从小伴随着我们,吹着冲锋号,有着光芒四射的五星的片头也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而回望这银幕上的65年,也是一部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发展史。

在战火中诞生的“八一厂”

1952年,共和国刚诞生不久,鸭绿江边战火正燃,为了利用电影这一现代化工具配合部队进行军事政治教育,经总政治部批准,“八一厂”正式建厂。

1955年,“八一厂”的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放映。从建国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前,八一制片厂拍摄的大多都是大历史框架下的战士故事,也展现了一大批至今都让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形象。《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根据革命烈士李白的事迹改编,讲述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的形象。《狼牙山五壮士》(1958)的上映,让全国人民得知了马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五位壮士的英雄事迹。1960年拍摄的《林海雪原》,高潮迭起,引人入胜。黑话“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穿越时代,结尾203跟杨子荣抱一块儿时全场的掌声更是一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54年后,由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8.81亿的票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原作的影响力和人们的怀旧情怀。

除抗战英雄外,雷锋也在人们心目中有着不朽的光辉形象。1965年电影《雷锋》的放映,让上世纪60年代的后期,掀起了“全民学雷锋”的大潮,“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会有不平凡的事迹”。

除了展现英雄形象,对战争的展现也是当时的电影题材之一。即便很多人没看过《闪闪的红星》(1974),但一定会对这个名字有种莫名的熟悉感。电影里的三首主题曲至今还在许多学校的音乐课上唱响——

《红星照我去战斗》:“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映山红》:“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星歌》:“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党的光辉照万代……”

经典台词“我胡汉三又回来啦”,也是出自《闪闪的红星》。

同样是以歌曲让我们记忆深刻的,还有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的作品《柳堡的故事》(1958)。

这部影片一开始,出现的是树木,房屋、行船、河流,布满云朵的天空。《九九艳阳天》的旋律在战士为田老头修葺房屋时响起——“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哟,十八岁的哥哥坐在河边,东风呀吹得那个风车转哪,蚕豆花儿香呀,麦苗儿鲜……”

在之前的中国电影里,爱情在战争中从来都是不重要的,多数时候,爱情要被战争牺牲,或服务于革命的激流。但《柳堡的故事》的诞生,宣告中国人逐渐从战争的伤痛里舒缓,去发现人性中另一种值得去拾起的柔软。那个年代的情歌虽少,但特别深情。或许许多人已经记不清《柳堡的故事》,但“十八岁的哥哥和小英莲”之间细腻动人、清新柔婉的对唱却拨动着几代国人的心弦。

八一制片厂还有对战争的直面描写。与如今手撕鬼子、包子炸弹、拐弯子弹、裤裆藏雷等将先烈大义凛然的赴死壮举改编成各种猎奇的超现实打斗场景的抗日神剧不同,1963年的《地雷战》和1965年的《地道战》,将战场的真实惨烈和军民的聪明才智做了恰到好处的呈现,也成为了几代人小时候对抗战时期作战方式的赞叹和模仿。多少孩子在看完电影后幻想找到当年八路军挖过的地道,埋过的地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准放空枪”“狡猾狡猾的”“高!实在是高!”也是《地道战》中的经典台词,为几代人津津乐道。

国产战争片的辉煌时代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思想解放的风潮中,诸如《小花》《黄土地》《高山下的花环》等优秀战争影片横空出世,打破了“八一厂”在战争类型片一统天下的格局。但如吴子牛导演的《晚钟》依旧为“八一厂”争回了颜面。这部讲述了日军投降后,5名八路军战士与遗留在中国的32名日军狭路相逢的故事,以人性的真诚抚摸着战争给人留下的伤痕为主题,获得了第39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而上世纪90年代初拍摄的《大决战》三部曲,是“八一厂”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国产战争片最辉煌的时刻。1986年1月,中央指示,要将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拍成故事片,中央军委将任务交给“八一厂”。为了达到要求,《大决战》剧本创作耗时3年,查阅档案资料6000多万字。动员了当时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兰州5个军区以及海空陆和相关院校、武警部队等,共20多个军级单位和30多个独立师团单位,约13万人参加拍摄。过亿的电影拍摄资金是中央军委批的,还专门成立了电影摄制领导小组和顾问委员会来帮助剧组协调与各处的关系。

八一制片厂文学部研究室主任张东后来说:“这是无法复制的巅峰。”

《大决战》之后,八一制片厂又拍摄了很多重大军事题材的创作。如《大转折》《大进军》《风雨下钟山》《四渡赤水》《巍巍昆仑》等。

在市场震荡中走向改制

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电影市场彻底告别国有企业垄断资源的时代。

好莱坞大举东进,民营电影公司渐次兴起,华谊兄弟、万达、光线、华策等新势力开始抢夺市场资源。“内外夹击”下,主旋律电影逐渐式微,产业市场化改革也成了传统电影厂的唯一选择。虽然尝试过在观赏性上有所改变,比如侯勇的代表作《冲出亚马孙》。内容上不再局限于国内,拍摄手法也对好莱坞商业片进行了借鉴。

但主旋律有主旋律的“体质”。2008年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就曾希望能和“八一厂”合作,但因剧本中那个给战友讨说法的主人公被总政等部门认为不符合军人形象而被打回。最后,虽然“八一厂”为电影提供了美术、道具等帮助,但还是没有署名。原厂长明振江透露,影片上映后,有老同志写信诟病,上级机关答复说:“不是‘八一厂’拍的。”老同志说:“不是‘八一厂’拍的就对了!”

层层审查下,不能放开搞市场化的“八一厂”又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大事件+明星脸”,《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以及去年的《建军大业》皆属此类。这也算是突破了之前使用特型演员饰演历史人物的做法。可最后,八一电影制片厂还是走向了改制。

放眼望去,不止“八一厂”,曾经的老牌“八大厂”都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辉煌:

北京电影制片厂被拆分;长春电影制片厂基本上成了旅游名胜;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到了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峨眉电影制片厂成了峨眉电影集团;珠江电影制片厂成了“珠影集团”;曾是中国第5代导演的培育基地的西安电影制片厂,自从2010年王全安执导的电影《团圆》获得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后,再无消息。

他们,都曾经是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而如今,辉煌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改制、合并、重组,各有去向。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衰落是因为题材的单一和机制的限制。其他国有电影厂的现状也是时代震荡的结果。幸好,中国电影依旧存留着他们打下的基石,培育的演员,创造的经典,良好的风尚。

而这些,都将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电影人不断前行,艰难破茧,最终成蝶。

猜你喜欢

制片厂红星
《中国银幕》制片厂巡礼
郭红星:扶危济困终不悔
友善红星小队成长记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红星花凤蝶
《我为歌狂》将拍真人版电视剧
闪闪的《红星》
落寞或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