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化不是“毁村”运动

2018-11-24

时代邮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跨域进程城市化

有人说“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有人说“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事实上,在工业文明的大前提下,再怎么强调城市的作用都不为过。一方面,作为生产交换消费中心,城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另一方面,城市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便利的服务、更多的机会丰富了人们的选择。

正因为如此,从西方早期的工业化浪潮,到二战后各国经济振兴战略,再到如今后发展中国家实现跨域式发展,城市化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命题。

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性过程,其中土地是关键因素。纵观中国城市化进程,不论是早期政策导向的人口聚集,还是改革开放中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繁荣带来的人口流动,抑或是如今多元的城镇化模式探索,解决土地问题都避免不了“征地—补偿—拆迁”的循环。轰鸣的推土机铲平一个又一个村庄、鳞次栉比的高楼越来越密集……

近10年我国有90余万个自然村在城市化进程中消失,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200多个村庄在中国的版图上被抹去。有的城市决策者,以城市化的名义,毫无顾忌,毫不留情,把城郊众多肥沃的田地规划成楼盘,把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夷为平地。当然拆迁的确让不少村民一夜暴富,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土地利益纠纷、强拆等粗暴行为、被迫上楼的无所适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城市化从高速推进到高质量发展,必须跨域的关卡。

应当看到,“拆”字当头的确可以使城市短暂扩张,但损失的是城市长期发展的潜力和质量。“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各州就通过立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注重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以风景如画的郊区环境吸引中产阶级居住,更形成了城乡一体、多元互动的城市发展格局。不可否认,在中国的不少地方还存在热衷于搞大广场、大马路、大高楼的城市化,导致的结果是“钢铁建筑、水泥路面、千城一面”。河南莫沟把乡村打造成城市发展亮丽名片的做法提醒我们,因地制宜做好城市规划、突出特色做好产业布局,乡村不仅不会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拦路虎”,相反会为城市建设注入新动力。

进一步来看,城市化进程中,乡村价值不容忽视。这种价值不仅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神诉求,也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对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继承延续。多年以前,安徽徽州地区的乡村古宅被当地人视为无用的“废物”,不少在城市化进程中被铲除,但随着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当地从“破坏”变成“守护”,通过引入艺术家修复改造、区域村落的整体规划,老宅子焕发了生机,更成为当地文化旅游的宝藏。可以看到,日新月异的时代格局和不断推进的城市化浪潮中,乡村依然有着存在的意义,不论如何变化,不变的应当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历史的敬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实上,城市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对立,二者可以相互促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城镇化不是土地城镇化,而是人口城镇化,不要拔苗助长,而要水到渠成,不要急于求成,而要积极稳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目标的同时,让乡村承载更多绿水青山和精神文化的期待,我们就能以更高质量发展托举更加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跨域进程城市化
跨域异构体系对抗联合仿真试验平台
基于多标签协同学习的跨域行人重识别
为群众办实事,崂山区打出“跨域通办”组合拳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与反思
Linux僵死进程的产生与避免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