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长辞职“捡破烂”:“捡”出中国唯一的“博物馆小镇”

2018-11-24

时代邮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手印抗战广场

2017年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当天,万千人慕名来到四川省成都市安仁镇,参观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建川博物馆中的抗战系列馆。谁能想到,这个中国唯一聚集着30座各色博物馆、拥有1000多万件藏品的“博物馆小镇”,是由一个人缔造的。他曾官至副市长,却为了恢复民族记忆甘当“破烂王”,辞官后“捡”出了价值80亿元的财富,又悉数捐给国家。这位热血“馆奴”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

敢想敢拼,年轻市长为“收藏历史”而辞职

樊建川1957年出生在四川宜宾,父母都是军人,他骨子里涌流着行伍的血液,从小就大胆敢拼。高中毕业后,樊建川去小山村当知青,因为不惜体力拼命劳动,曾饿晕过两次。

全国高考制度恢复后,樊建川凭借“行不行拼了再说”的精神,如愿考上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毕业后,他到重庆第三军医大学教书,一教就是8年。

但樊建川天生就不甘平庸,令无数人羡慕的大学老师工作,他却觉得一眼就能看到头,看到自己是怎么老的,太没有挑战性了。

1987年转业后,命运又眷顾了樊建川一次,他走进宜宾地委政策研究室,从此步入仕途,并在34岁时当上了宜宾市常务副市长。但樊建川还是不满意,原因是他的工资只够养家糊口,连件像样的西装都买不起,更无法支撑他的收藏爱好。

早在“文革”时期父亲被关“牛棚”那会儿,樊建川就每天收集小报、传单,一部分拿去给父亲看,另一部分自己收起来,想了解当时国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他有了收集报纸、书信的习惯。

在西安读军校时,当地有条古玩街,樊建川也常去闲逛。懂行的朋友都喜欢收些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东西,他觉得那些东西没意思,因为是军人,对抗战前辈有敬意,樊建川想用自己的方式去纪念他们,就开始收集各种跟抗战相关的东西。

参加工作后,樊建川到处“捡破烂”,人家不要的东西,他当成宝贝一样带回去。尤其是去了老村、老宅,看到堆在一起的旧垃圾,他就忍不住上前扒拉,缠着人家问家里还有没有。

19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樊建川看到了另一番景象。“十几年辛辛苦苦搜寻来的东西,不如一两年在市场上买到的多,只要有钱,能淘回来的宝贝太多了,也太珍贵了!”可惜他当时收入低,不能像富商们那样在古董市场上一掷千金。

于是,1993年樊建川又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从副市长的任上辞职下海!当然,樊建川此举不仅是为了他搞收藏更有“底气”,而是觉得自己心直口快的性格,不太适合继续走仕途。

甘当“敲钟人”,卖掉亿万资产保留“抗战记忆”

樊建川带着家人辗转到成都,跟朋友们共同凑了一笔钱,合伙办起了房地产公司。当时,他们一家三口就租住在一间狭小的房子里,女儿只能睡沙发。他们开发建设的房子,虽然不错,却只靠关系卖了一套。熬了大半年,朋友们都傻眼了,他自己也感到有些山穷水尽了。

但就在当年11月,国家出台房改新政,要求单位不再提供福利房,员工的住房由商品房为主导。樊建川的房产公司因此起死回生,为他赢得了第一桶金。赚到钱后,只要是看中的抗战收藏品,他马上就买。

1998年7月,樊建川听闻北京某拍卖公司准备拍卖一批珍贵的抗战史料,其中有日军投降时交出的系列公文,是日军侵华的铁证。

在对传感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后,我校在13、14、15届机电一体化及电气自动化班进行了课程实施,实际教学效果证明改革后课程取得了较为显著效果。教师教授课程的难度极大下降,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上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拍卖目录刚一公布,樊建川就听说有买主从四面八方赶去,而且有海外商人凑足资金准备“豪夺”,还听说一名神秘买家放出大话,势在必得。樊建川担心自己的资金无法与他们抗衡,于是希望找到卖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卖主开个价,然后撤拍。

可是卖主在哪儿呢?樊建川赶到北京,又辗转到天津,发动一切能够发动的朋友和“线人”,几经波折。“或许是天意吧,我终于在拍卖的前一天找到了卖主,用我的真情和一些抗战故事打动了他,最后他愿意撤拍。而我也以远高于起拍价的价格将这批史料留下,留在中国人的手中。”樊建川回忆说。

有一次,他在北方看到有人砸碉堡,就问:“兄弟,这碉堡谁修的?”一听是抗战时期的产物,他赶紧付钱,愣是把50吨的碉堡拆分成几十块,运回千里之外的四川。

2001年,在卢沟桥抗日展馆参展时,樊建川把自己的藏品带到北京之后,国家文物局的人看到吓了一跳,当场14件展品被鉴定为一级文物,工作人员还向他讲解了申办私人博物馆的条件。樊建川回家后一拍大腿:“建!”

对于他的这个大胆举措,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文物捐给国家就可以了嘛,没有必要掏钱搞这事。”但樊建川已经铁了心,一个民族要有记忆,历史是绝不能被遗忘的:“天下虽安,但忘战必危。总要有人给同胞敲响警钟,我就想做一个‘敲钟人’。”

为了“建一座民间抗战博物馆”的梦想,樊建川不管别人的意见,悉数卖掉了他名下的资产,把钱全部投到了建博物馆上。

手续办完,开工已是2004年11月,他却又给自己定了个目标:“2005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这是一个甲子,是个大事,必须在8月15日开馆!”

2005年8月15日,“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侵华日军罪行馆”,经6个部委专家组严格审查,全部合格,正式开展!

“捡”出80亿元,把30座博物馆捐给国家

第一批5个展馆落成后, 樊建川再接再厉,又建成“川军抗战馆”“中国壮士群塑广场”“抗战老兵手印广场”“援华义士广场”等系列场馆。

到2011年,这里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博物馆群落”——30个分馆,由30个世界一流设计大师设计,总占地500亩,超过1000万件藏品。中国人的抗战记忆,在安仁小镇上被激活了,透过一件件文物,那段沉重的历史有了血肉。每年100多万人次来到建川博物馆,几乎都是流着泪离开。

樊建川还将248位飞虎队员的照片,一一烧制成瓷板像,挂在馆内。多年后,美国空军老兵罗比特来到援华馆前,问道:“这里都是美国的老兵吗?”樊建川点点头说是,白发苍苍的罗伯特,当即号啕大哭。

这样的画面,同样发生在“壮士群塑广场”,约3000平方米的中国地图上,200多位抗战名将、烈士的铁像,站在他们战斗或牺牲过的地方,一眼望去,令人肃然起敬。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父亲牺牲时她年仅两岁。就在广场揭幕的那一天,在壮士广场看到父亲雕像时,她泪如泉涌,抱着雕像痛哭:“爸爸,让我抱抱您!”

更为令人震撼的地方,就是“抗战老兵手印广场”,手印广场一排排玻璃上,印有4000多名抗战将领、抗战老兵的鲜红手印。为取这些手印,樊建川跑遍全国。大家可以看到那些手印,许多都已经五指不全,多是当年被枪炮弹打残炸损的。

以色列驻华大使进馆参观后,为樊建川写下一段话:“这是一个平凡的人,干了一件伟大的事,他留住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为了博物馆,樊建川把赚来的30亿元财富,一分不留全都投资进去。如果把这些钱放在银行里,光利息一年就是近亿元!

为了打造这个全球唯一的博物馆小镇、中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群,昔日的亿万富豪樊建川,生活过得越来越简朴,他穿几十块钱的衣服,抽普通的烟,吃便宜的外卖。

如今,通过樊建川的多年苦心经营,集酒店、展馆、红色旅游等于一体的建川博物馆群落,每年终于能实现2000万元的盈余。这些钱,能支撑博物馆的500名员工开支等各项支出,还有一点结余,樊建川都拿来买藏品。

建川博物馆群落,整体估值高达80亿元!但樊建川决定,自己死后,博物馆全部捐给国家,他和妻子也已经与当地政府鉴定了裸捐协议书。

樊建川修建的不仅是民族记忆博物馆,也是照亮民族未来的灯塔。他保留的是战争遗物,守护的却是人类的和平!

猜你喜欢

手印抗战广场
墙上的手印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摁下鲜红的手印
在广场上玩
美丽的红手印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从按手印到刷脸
广场上的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