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之“大”

2018-11-24

时代邮刊 2018年5期

众所周知,周恩来是举世公认的伟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杰出人物。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周恩来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敬仰,同样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周恩来之“大”,在于他的大智慧、大风范、大影响。

周恩来的“大智慧”

人们都说,周恩来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的大智慧,来自于他的伟大信仰;他的伟大信仰,集中具体地体现在他对共产党、对人民、对毛泽东的无比忠诚上。

大家知道,周恩来出生于19世纪末年。当时的中国,遭受着列强欺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民不聊生,国运衰微。青少年时代,周恩来就立志“为了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认定“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他开始积极思考、探索中国社会的出路。20世纪20年代初,他到欧洲勤工俭学,通过反复比较,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在巴黎参与旅欧共产党组织的创建,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4年,他回到祖国,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从此一直奋斗在中国政治舞台的前沿。不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他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对共产党无限忠诚。这是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之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他说:“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他以自己的毕生实践兑现了“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誓言。

大家知道,周恩来始终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甘当人民公仆。他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看成人民的“总服务员”,反复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要“永远做人民忠实的勤务员”。他的胸前,总是闪耀着一枚“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逢年过节,他总是关心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不能吃上一顿饺子。他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1973年,他重返延安时,目睹群众生活仍然贫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自责对不起老区人民。1975年,大手术之后,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他一生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他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逝世前,他交待说:“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周恩来真正做到了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家知道,周恩来与毛泽东风雨同舟一路同行了半个世纪,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和友谊,两人亲密无间,相互间以“主席”“恩来”相称。但周恩来对毛泽东的拥戴和忠诚、毛泽东对周恩来的信任和信赖,不是江湖义气所致,也不是人情世故所成,而是他们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为了共同的理想信仰、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人生价值,在相互的深刻认识、深刻认知、深刻认同中炼成的、形成的。两位伟人之间的这种情谊和友谊,没有夹杂任何私情私利,因而显得那样光明磊落、那样纯粹美好。正因为如此,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代,在组织领导各项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周恩来既是总体蓝图的重要设计者,又是将蓝图创造性地付诸实施的卓越组织者,深得毛泽东的倚重。也正因为如此,不时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讥讽周恩来是“现代的儒”是“愚忠”。但在周恩来的眼里和心里,毛泽东的地位和权威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也是被这种伟大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他是真心真意认同的,同时他感到他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具体地把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贯彻好、落实好。周恩来多次坦率地说“我不是帅才”,毛泽东“才是”。在一次涉及人事分工的会议上,毛泽东望着周恩来:“恩来,你来怎么样?”周恩来摆手:“不行不行,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是帅才。我理理家可以,做不了帅……”这是他对自己的清醒评价,也是对自己在中央领导集体中的角色定位。有趣的是,毛泽东的地位,曾经低于周恩来,后来才成为周恩来的领导。按照常理和一般人的逻辑,周恩来应该对毛泽东不服气才对。但是,周恩来在从实践中认定了毛泽东的“帅位”和正确性之后,就义无反顾支持和辅佐毛泽东,并成为毛泽东终生最伟大的助手,书写了与伟大领袖亲密合作的佳话与绝唱。

周恩来的大智慧,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共产党人来说,怎样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怎样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怎样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提供了最好的标杆和典范。

周恩来的“大风范”

人们都说,周恩来是一个有“大风范”的人。他的大风范,来自于他的伟大人格;他的伟大人格,集中具体地体现在他的高尚品格和外交艺术上。

周恩来50多年的革命生涯,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发展、壮大,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以及世界和平发展事业。他不仅为中国人民所敬仰,同样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在如此波澜壮阔的人生中,他不仅展现出了高超的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而且展现出了迷人的人格魅力和人格风范。

在5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周恩来几乎都身居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里的高位,而且连续担任了27年的政府首脑。如此日理万机,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一个共产党人的品格修养和一个大国总理的责任担当。他赢得人们的敬仰,靠的不是“演技”,靠的不是英俊潇洒的外表,靠的也不是玩弄阴谋诡计。靠的是坚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靠的是甘当人民公仆的精神,靠的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中国智慧。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自强不息、正道直行与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看到的是敦厚宽仁、贵和持中与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宽阔胸怀,看到的是廉洁自律、心中无我与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高尚情操,看到的是重民亲民、体恤下情与密切联系群众、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看到的是求真务实、不图虚名与勤政高效的工作作风,看到的是博闻强记、睿智豁达与灵活高超的斗争艺术……所有这些美好的品德品格,蔚成了被人敬仰的“周恩来人格”,蔚成了周恩来的“大风范”。可以说,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所有的高尚情操,在周恩来身上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他是传统理想人格与共产党人光辉品格完美结合和集中体现的光辉典范。

周恩来的大风范,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倍感骄傲与自豪。周恩来一生接触过千千万万的人,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无不为他那勤政的形象、渊博的学识、丰厚的阅历、非凡的气度和超人的记忆力所倾倒。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几个动人的例子。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周恩来同志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鞠躬尽瘁。”这是对周恩来一生的公正评价。邓小平说:“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成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化身。”李先念说:“中国共产党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光荣,中国人民确实因为有周恩来同志而增添了自豪感。”谷牧说:“在人民共和国初建的那四分之一多世纪里,能有这样一位好总理,不能不说是我们党的幸事!是年轻共和国的幸事!是全国人民的幸事!”钱学森说:“许多党外人士说,我们是认识周恩来才认识中国共产党的,相信周恩来才相信中国共产党的。”冰心说:“周恩来总理是十亿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第一位完人。”张治中说:“我的一切进步与我的老朋友周恩来的帮助、教育是分不开的,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情怀,他那广泛团结人的思想是国人学习的楷模。”李宗仁说:“周恩来高瞻远瞩,立地生辉,抛开国共两党各自的信仰不说,仅以有这样的杰出领袖人物来看,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是天经地义、顺乎情理的!”阎锡山说:“周恩来乃神才也!我在国民党里没见过,国民党里没有这样的人才。”屈武说,古人讲立德、立功、立言乃人生不朽之盛事,周恩来可以说是兼而有之。

周恩来的大风范,让国际社会也为之倾倒。周恩来在外交舞台上的精彩故事数不胜数,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风尘仆仆又神采奕奕。他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提出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十项指导国际关系的原则,引起国际社会轰动,也给国际上企图孤立中国的势力以有力一击。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杰出表现,使他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望。同一年,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在北京会见周恩来,真切地见识了周恩来的才智气度,后来他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不仅对中国进行全面封锁,还对中国进行百般敌视,甚至在正常的外交场合也使尽诡计想丢中国和中国人的脸,周恩来与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名外国记者问周恩来:“中国现在还有没有娼妓?”当时我国内地已彻底消灭了妓院,港澳没有回归,台湾还被国民党占领。如果说“没有”就等于承认“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这个提问的阴毒就在这里。周恩来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俩,沉稳地说:“有,在台湾。”仅仅四个字,既戳穿了挑衅的阴谋,又客观现实地回答了提出的问题,令在座的中外记者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记者看到周恩来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制造的名牌“派克”钢笔,便十分傲慢地问:“总理阁下,你也使我们美国产的名牌派克钢笔吗?”意在讽刺我国当时连一支名牌钢笔也造不出来。周恩来风趣地回答道:“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我们抗美援朝胜利后,你们美国在朝鲜板门店停战协议签字仪式上用过的笔,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来作为纪念。”美国记者的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根……这名美国记者没有想到,近20年后的1972年,他们的总统尼克松秘密访华,还没完全走到舷梯下面,就远远地朝周恩来伸过双手。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你的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尼克松兴奋地说:“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中美关系由此翻篇,世界格局由此改变。在与周恩来的交往过程中,尼克松被周恩来的睿智和风度所折服,以致在钓鱼台国宾馆,他还亲自为周恩来脱大衣。尼克松后来感慨道:“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周恩来的大风度,对于今天的人们尤其是共产党人来说,依然是需要仰望和攀登的一座高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或许,我们“虽不能至”,但必须“心向往之”。

周恩来的“大影响”

人们都说,周恩来是一个有“大影响”的人。他的大影响,来自于他的伟大魅力;他的伟大魅力,是他的大智慧和大风范的综合呈现,集中具体地体现在国内上上下下对他的衷心爱戴和国际社会方方面面对他的广泛赞誉上。

在国际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国际组织,周恩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周恩来用他的伟大魅力,征服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影响了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有影响力的人。还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他在结识了中国结识了周恩来后,深有感触地说:“20世纪只有少数人比得上周恩来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在过去25年里,我有幸会见的100多位政府首脑中,没有一个人在锐敏的才智、哲理的通达和阅历带来的智慧方面超过他。”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在他的《论中国》一书中这样评价周恩来:“他是我在60年来的公职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执政时间最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筹建过程中,斯大林曾对访苏的中共代表团说:“你们将来一建国,现成就有个总理,周恩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的夫人莫尼克公主说:“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联合国决定为此降半旗一周表示哀悼,而过去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元首先后去世,联合国都没有为谁下过半旗。有成员国代表以“此事没有先例”为由表示反对。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站出来,在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台阶上发表了一次极短的演讲,总共不过一分钟。他说:“为了悼念周恩来,联合国下半旗,这是我决定的,原因有三:一是,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的金银财宝多得不计其数,她使用的人民币多得我们数不过来。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分钱存款!二是,中国有10亿人口,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可是她的周总理没有一个孩子!三是,中国是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可是她的周总理死后不留骨灰,将骨灰撒在他的祖国的山川湖海里。今后,你们任何国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条,在他逝世之日,总部将照样为他降半旗。”秘书长说完转身就走,广场上的各国外交官个个哑口无言,随后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今天还在全世界回荡。今天,周恩来的影响仍然持久而强大,在世界各国各地,纪念和缅怀周恩来的场所和文物到处都有;在无数的国际友人口中心中,周恩来依然是他们崇拜的偶像。2007年9月,巴拿马总统顾问里维拉访问天津时,在周恩来纪念馆足足看了两个小时,然后怀着崇敬的心情说:“周恩来是中国的财富,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周恩来属于全人类!”

在中国,不管是周恩来逝世前逝世时还是逝世后,他始终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好总理”。不管是与他并肩奋斗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还是后来一代代的政治家,都深受他的影响,都把他视为榜样与楷模,都深深地爱戴他信赖他崇敬他。有两场时隔39年的“历史性谈话”,一直为人们传诵,也从一个侧面直接说明了周恩来的影响力。一场是1935年遵义会议后的“周博谈话”,周恩来主导。在这场谈话中,周恩来与已不适合担任却仍在担任党的总书记又“不愿交权”的博古,推心置腹地讨论了毛泽东成为我党我军“统帅”乃历史抉择的问题,最后达成共识,促成了“博洛交接”,党内最高权力由此平稳过渡,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最高领导地位,从此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另一场是1974的“长沙谈话”,毛泽东主导。1974年12月,根据中央安排,周恩来、王洪文前往长沙,向正在那里休养的毛泽东汇报四届人大筹备情况。毛泽东听取了他们四次汇报,并在汇报过程中与他们谈话。在这场谈话中,毛泽东明察秋毫,尽管此时的周恩来已身患绝症且还刚刚动过手术,但为了彻底打掉“四人帮”抢班夺权的阴谋野心,毛泽东当着王洪文的面,不容置疑地说:“总理还是我们的总理。”这让人想起了1949年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谈到新中国政府未来组成时的情景。当时,其他人事都未商量,毛泽东却单独谈到了周恩来,说:“恩来一定会参加政府工作,其性质相当于内阁总理。”新中国成立时,周恩来众望所归,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总理,并在这个岗位为人民连续奋斗了27年,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这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全国人民的一致评价。周恩来在世时,人们与他一起战斗,一起欢呼;一起奋斗,一起歌唱;一起吃咸菜,一起过新年;一起过苦日子,一起奔新生活。周恩来逝世时,人们眼噙悲泪,长安街上十里相送;人们饱含热泪,凝望着他的忠魂融进祖国的山河湖海。周恩来逝世后,人们擦干眼泪,为了实现他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遗愿,一路披荆斩棘,一路改革创新,一路砥砺前行。今天,我们可以告慰周恩来的是: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我们已经昂首阔步地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知道,周恩来平生爱花。今日中国,欣欣向荣,繁花似锦。这盛景,正如周恩来所想所愿!厉害了,我们亲爱的祖国!如愿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