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互联网+图书馆”协同发展的路径

2018-11-24中共商丘市委党校陈光

办公室业务 2018年18期
关键词:馆员馆藏空间

文/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陈光

今天的世界,互联网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平台,更是社会发展的新型业态。在互联网与图书馆创新融合视阈下,挖掘图书馆服务创新能力,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将为传统图书馆提供一条新的协同发展路径。事实上,互联网的影响绝非是一项信息技术,而是一种思维、组织结构、服务模式。随着互联网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藉由互联网来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为用户提供多样化文献及信息检索服务。面对这一新型业态,如何利用互联网,如何开发图书馆馆藏资源,必然需要从两者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中,为图书馆服务创新开辟新的路径。

一、互联网思维的转变是构建“互联网+图书馆”的首要任务

面对新业态,在构建“互联网+图书馆”协同发展体系中,必然需要从全局视野,审时度势,立足图书馆专业特点,来转变思维,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简言之,互联网思维就是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兼蓄云计算、大数据的互联网平台思维。对于图书馆,传统的服务也是建立在书的基础上,但却是立足图书馆现有馆藏资源的实物平台。互联网的全覆盖、全领域运用,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固定场域的点对点服务,越来越多的用户,越来越细的需求,越来越频繁的使用请求,超过了传统图书馆服务能力,在引入互联网技术时,需要围绕“互联网+图书馆”新业态,制定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强调对用户需求的关注,特别是用户的兴趣、爱好、阅读习惯、阅读方式等等,需要从个性化服务中来打造图书馆服务新体验。互联网平台思维的确立,不再将单纯的书籍作为服务内容,还要融入技术平台,特别是大数据时代,各大网络运营商纷纷推出搜索引擎应用平台,从最大范围的拓展用户需求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开放、共赢。图书馆也应该借助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积极搭建融合图书馆数字化图书资源、网络化服务手段的新型服务平台,便于实现聚合用户、集中智慧、便捷服务的目标。当然,互联网需要联盟,需要合作共赢。对于图书馆,不能单打独斗,更要资源共享、深度协作,从图书馆联盟思维上,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开发或共享馆藏资源,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实现与用户的交流、互动,共同推动图书馆新业态的发展。

二、组织结构的变革是构建“互联网+图书馆”的决策平台

俞敏洪提出“一切互联网的优势,都是效率的优势,一切传统企业转型的问题,最后都是组织的问题”。组织结构作为影响企业效率的重要决策平台,其合理性、高效性决定了发展的前景与命运。图书馆行业在跨入互联网时代进程中,必然需要从自身的组织结构上,积极调整和优化,以顺应互联网思维需求,打赢馆藏信息服务战。确立了用户需求的第一地位,图书馆在满足用户需求上,就要关注用户的需求,优化自身组织结构来更好地保持对用户的吸引力、服务水平。传统的部门化结构,将图书的采、藏、借、阅进行分类管理,虽然管理思路明晰,但用户却是被动接受服务。用户需求的变化日益多元化,图书馆在满足用户需要上,必然需要构建“倒三角”管理结构。如基层图书馆员在传统管理结构处于管理的底层,但其最了解用户需求,最具有发言权,且人数多,管理的范围广,应该充分发挥他们在组织结构变革中的潜质。所以,通过“倒三角”结构,馆长处于“倒三角”底部,用户和馆员处于“倒三角”顶部,由顶部的用户、馆员提出的“决策源”,传递到下部的部门负责人和馆长,来进行决策和执行,从而颠覆传统图书馆自上而下的管理架构。同样,在业务管理上,要减少管理层级,推进“扁平化”管理。如打破传统领导、部门负责人、馆员、用户的层级关系,以制度来协同领导与馆员、负责人与用户等多种直接服务渠道。当馆员在服务用户中遇到问题时,领导可以提供建议,但馆员亦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发挥自身优势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而非遵照领导安排进行固化服务;面对用户需求,无论是领导还是馆员,都应该采用最直接、最有效、最便捷的方式为用户释疑解惑,解决难题。所以说,“扁平化”管理模式,淡化了部门间的条框分割,也更能够发挥互联网优势来实现信息的收集、传播、共享、反馈,提升服务效率。

三、虚实结合是构建“互联网+图书馆”服务空间的功能再造

互联网背景下的图书馆服务,要关注用户需求的特点,如图书借阅行为、习惯、方式等。传统的图书馆空间功能,以实体图书馆为基础,而现代“互联网+图书馆”空间,进一步拓展了手机、电脑、移动终端的服务需求,让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成为图书馆服务功能再造的有效途径。主要从四方面来再造:一是借助于虚拟技术来构筑知识学习空间。图书馆是知识的殿堂,书籍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精华,为了更好地向用户提供平等、开放、便捷的知识学习空间,引入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来构筑虚实结合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可以进行图书资源的实体化借阅,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媒介终端来获取馆藏信息资源。这些通过技术设备来识别、交互、传输、反馈的虚拟空间,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优雅的学习环境,更为便捷的借阅服务,更为高效的学习途径。二是利用动静结合来打造信息第三空间。可以说,互联网技术开启了图书馆馆藏信息资源服务的新时代,也让更多的用户能够根据自己需要快速获取信息。通常而言,第一空间为用户家庭,第二空间为用户工作场所,而第三空间,就是彰显图书馆服务价值的随时随地。这种融入了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第三空间,成为彰显图书馆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三是为创客提供灵活、开放的服务空间。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图书馆也应该发挥其信息价值优势。依托互联网技术,树立服务用户理念,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存储空间,延伸至创客服务空间,让更多的创客能够使用图书馆资源。当然,对于创客服务空间的营造,要因地制宜,充分做好调研,运营成本核算等工作,制定合理的创客服务计划,提升服务效率。四是开创节能环保的信息共享空间。信息共享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主题,也将成为改变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途径。图书馆在空间功能的转型上,通过引入信息共享理念,突出节能环保,就是将图书馆馆藏资源转换为无形的网络信息数据库资源,在现有的实体馆舍基础上,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来提升馆藏信息的服务能力,减少实体资源的浪费。

四、重构服务模式是构建“互联网+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核心

互联网、云计算、新媒体的出现,对用户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带来了深刻影响。图书馆,不能囿于传统服务模式中,而是要积极融入互联网,加快转型和服务升级,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价值。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重构图书馆智慧服务模式:一是引入泛在化智慧服务模式。泛在化是随时随地存在,从现代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实现了图书馆馆藏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共享化目标。图书馆文献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实体图书向数字化的过渡,也让服务用户更加便捷。同时,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通过信息通道互联,可以满足任何时间、地点、任何方式的用户进行泛在化借阅服务。可见,泛在化智慧服务,跨越了实体图书馆、单一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的界限,以时空的重构来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阅读需求,彰显了图书馆面向广大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信息资源服务优势。二是构建个性化营销服务。图书馆与互联网的融合,发挥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传播价值。但在图书馆经营管理上,借助于互联网思维,来打造“互联网+图书馆”个性化营销平台。我们看到,“互联网+集市”成就了淘宝网,“互联网+旅行社”成就了携程网。这些典型的行业应用,也为图书馆开创个性化营销服务创造了条件。利用互联网,可以构建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用户数字档案,根据不同用户群的需求定制图书服务内容,适时推送合理的图书信息和资源。同时,在个性化营销服务中,图书馆由被动走向主动,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和个性需求,能够提前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推销”相关的信息服务,增强图书馆用户的活跃度。三是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发挥互联网的线上交易优势,同样利用线下实体图书馆的资源载体。当下的美团、百度糯米、大众点评等团购消费平台,就是将线上购买或预定,联系到实地使用和享受。图书馆也可以引入O2O商业模式,构筑线上线下图书服务平台,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

五、跨界融合是构建“互联网+图书馆”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的兴起与快速广泛运用,对图书馆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互联网+图书馆”协同发展,在坚守图书馆自身行业特色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和服务模式,拓展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下的知识优势。图书馆不能单纯地以书籍的收藏、整理、保存、传播为主,而是要通过跨界融合,发挥图书馆的学术成果和社会价值。同时,图书馆的跨界发展,必然需要从自身馆员素质水平上,加强学习,引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来开发贴近用户需求的馆藏信息网络服务软件,为各类人群提供满意、优质的信息服务。

猜你喜欢

馆员馆藏空间
名家书画: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藏书画作品选刊
馆藏高句丽铁器的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