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研究

2018-11-23武义青陈俊先

经济与管理 2018年4期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

武义青 陈俊先

摘 要:基于《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碳排放核算方法,测算1980—2015年中国大陆二氧化碳排放量、碳生产率、碳排放与碳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中高碳增长→低碳增长→高碳增长→中低碳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近五年来中国经济属于中低碳增长。为了实现低碳经济,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碳生产率,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碳排放;能源消费;碳生产率;经济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8)04-0006-0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近10%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1],然而在GDP高增长率的背后却蕴藏着一些发展问题。经济增长不仅包括量的增加,更注重结构改善和质量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约束日益加强的今天,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必须转变原有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值的不断上升,提高要素的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把“碳”视为一种生产要素,可以从“碳”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碳排放量和碳生产率。碳生产率是Kaya et al.1993年提出的,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值[2]。武义青 等提出了一种基于碳排放视角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判别方法,认为经济增长方式主要分为高碳、中高碳、中低碳、低碳等增长类型,并给出了各种类型的判别区间,通过实证研究了我国各地区碳生产率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做了相应的分类,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高碳增长方式[3-4]。于雪霞(2015)运用Tapio脱钩指数和LMDI方法研究了区域的碳生产率,发现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并且差异逐渐加大[5]。孙慧 等(2018)从产业视角,以1995—2015年30个省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我国碳生产率提升的重点区域是资源型区域[6]。本文基于碳排放和碳生产率的视角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探索一条由黑色高碳增长向绿色低碳增长转变的发展道路。

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判别方法

(一)碳排放和碳生产率的测算方法

碳排放量=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折标煤系数×能源标煤折碳排放系数,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测算中选取煤炭、焦炭、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八种能源①。其中能源折标准煤系数、能源标准煤折碳排放系数参照《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如表1所示。

由此,根据“碳生产率=GDP(不变价)/碳排放量”可以计算出碳生产率的数值。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碳生产率的变动情况,剔除价格因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本文以2010年为基期,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的GDP数据测算报告期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

(二)碳排放量、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可以分解为三部分:由投入量增长引起的经济增长,由生产率增长引起的经济增长,由投入量增长和生产率增长交互作用引起的经济增长[7]。

碳排放量、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现在:碳生产率一定,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碳排放量一定,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亦具有正相关性。

(三)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

基于碳排放的视角,依据碳排放量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大小,可将经济增长方式逐步细分,具体方法为: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本文采用六分法,划分方式如表2所示: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7年我国的生产总值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如图1所示,GDP由1978年的3 678.7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827 122亿元②,按可比价计算增加了大约25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并不平稳,经济增长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8]。

由图2可知,在2010年之前中国经济增长率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达到高峰后回落,回落后又出现高峰。1978年达到高峰,经济增长率达到11.7%,经济过热,经过调整如紧缩性的调控等,经济增长率开始回落,1981年出现低谷,经济波动了6.6个百分点,之后经济开始回温,1984年达到15.2%的高峰,经过调控,1986年经济增长率为8.9%,经济波动了6.3个百分点。1987年经济增长率又超过了11%,经过调控后1989年和1990年经济增长率分别降至4.2%和3.9%,经济波动了7.8个百分点。在1981—1990年这一阶段,经济增长率高峰达到15.2%,低谷为3.9%,相差11.3个百分点,经济波动较大。1992年经济增长率达到峰值14.2%,之后至1999年不断下滑,1999年经济增长率为7.7%,2000年有所回升,上升至8.5%。在1991—2000年这一阶段,经济波动了5.7个百分点。2001年之后经济增长率不断上升,在2007年达到14.2%的高峰后,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2010年略有上升。在2001—2010年这一阶段,经济波动幅度为5.9个百分点。2011年以后中国经济处于下行调整过程,中国经济结束了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速度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9-10],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左右,2017年的經济增长率为6.9%。

四、碳排放的变动趋势分析

(一)碳排放和碳生产率

由图3可知,1980—2015年③全国碳排放量从49 526.42万吨增长至326 512.53万吨,增长了5.59倍,年均增长5.54%,呈不断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13年以后开始呈下降趋势,“去产能”和大气污染治理等的政策效应开始显现。

观察发现,我国碳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但部分年份出现回落,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1. 1980—2002年的持续增长期。1980—2002年,我国碳生产率逐年增长,增速亦不断加快,从1980年的0.466 6万元/吨上升至2002年的1.535 4万元/吨,年均增长率达5.56%。在该阶段,二氧化碳排放和GDP均在增长,但大部分年份GDP增长的幅度明显要大。据测算,碳排放由1980年的49 526.42万吨增长至2002年的116 628.8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97%,低于不变价GDP的年均增长率(约为9.75%)。其中,1996—2002年碳排放量增速缓慢,碳生产率快速提升。

2. 2002—2013年的波动上升期。在此阶段,碳生产率呈波动式上升,2002—2004年和2012—2013年有所下降,2004—2006年基本平稳,2006—2012年呈上升趋势,碳排放量增幅明显,由2002年的116 628.8万吨增长到2013年的335 385.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0.08%,略低于不变价GDP增长率(约为10.28%)。

3. 2013—2015年的快速上升期。2013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2013—2015年GDP的均增长率为7.10%,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碳生产率呈快速上升趋势,由2013年的1.57万元/吨增长至2015年的1.85万元/吨。

(二)碳排放和能源消费

从表3可以看出,1980—201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从60 27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429 905万吨标准煤,增长了6.13倍,年均增长5.77%;碳排放量从49 526.42萬吨增长至326 512.53万吨,增长了5.59倍,年均增长5.54%。图4显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均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两者的变动几乎一致。1980—2015年GDP年均增长9.77%,高于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率,尤其是从1990年开始两者年均增长率差距越来越大。碳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要明显低于GDP的年均增长率。

五、碳排放的结构分析

在1980—2016年,中国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为70%左右,石油消费占比20%左右,天然气和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消费的比重更低。说明中国碳排放量主要来源于煤炭和石油的消费。由表4和图5可知,能源消费以工业为主,因此控制工业消费对于减少碳排放是极其关键的。另一方面,工业消费的比重在逐年递减,从2011年工业占比为70.82%减少到2015年的67.99%,这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较好的趋势。

六、碳排放、碳生产率、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

(一)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的相关性分析

由图6可知,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11],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Y=4992.6+0.719X(7)

式(7)表明能源消费总量增加1个单位,碳排放量增加0.719个单位。

(二)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由图7可知,碳排放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经济增长率变动1个单位,碳排放增长率将变动0.801个单位。

(三)碳生产率与GDP的相关性分析

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指数变动的关系,碳生产率变动1%,中国GDP变动2.399 5%。碳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

七、碳排放与碳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经济增长方式

衡量碳排放和碳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据贡献率的大小,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超低碳增长、低碳增长、中低碳增长、中高碳增长、高碳增长和超高碳增长[12]。整体来看,以1980—2015年的递增率为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碳排放对于经济的贡献率为56.68%,属于中高碳增长。表5依据经济增长率计算出各类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临界点。图9显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的增长方式及碳排放对于经济的贡献率(括号中的数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中高碳增长→低碳增长→高碳增长→中低碳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近五年来中国经济属于中低碳增长,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不断向集约的方式转变。

将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细分,如表6所示。在第一阶段,大部分年份均属于高碳增长和中高碳增长,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碳排放量增长率略低于经济增长率,高于碳生产率的增长率,碳生产率的贡献率低于碳排放的贡献率,碳排放的贡献率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在第二阶段,大部分年份属于低碳增长,经济增速基本低于10%,碳排放量的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和碳生产率增长率,碳生产率的贡献率高于碳排放的贡献率,碳生产率的贡献率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在第三阶段,大部分年份属于高碳增长,经济增速高于10%,碳排放的贡献率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在第四阶段,即“十二五”时期,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在7%左右,保持中高速增长,碳生产率的贡献率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较大的作用。

在此期间,有少数年份处于超高碳增长和超低碳增长的阶段。比如1989年、2003年和2004年属于超高碳增长,碳排放的增长率超过了经济增长率,致使碳生产率增长率为负增长;而1981年、1997年、1998年、2014年和2015年属于超低碳增长,碳排放量在减少,同时可以发现此时的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在7%~8%,说明经济放缓是有助于改善经济增长方式的,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在1981—2015年的35个年份中,有22个年份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超高碳、高碳和中高碳增长。在2002—2015年的14个年份中,有10个年份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超高碳、高碳和中高碳增长,有4个年份即2012—2015年属于中低碳、低碳和超低碳增长。由图10可知,2002—2011年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碳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波动的趋势。2011年以后碳生产率的贡献率呈明显的递增趋势,碳排放量的贡献率呈递减的趋势,2012年之后碳生产率的贡献率超过碳排放量的贡献率,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中碳生产率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981—2015年中,碳排放的贡献率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981—1998年大致呈倒U型趋势,在1981—1989年碳排放的贡献率呈递增态势,经济增长方式基本属于高碳增长,1989—1998年碳排放的贡献率呈递减态势,1998年达到低谷;1998—2015年呈倒U型趋势,说明碳排放的贡献率由上升趋势向下降趋势转变。相对而言,碳生产率的贡献率亦分为两个阶段,在1981—1998年大致呈U型趋势,1998年达到峰值;1998—2015年呈U型趋势,说明碳生产率的贡献率由下降趋势向上升趋势转变。

八、结论及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见证了“中国奇迹”,但整体来说经济增长率波动较大,2012年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转变,增速放缓,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2)从变动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碳排放与碳生产率基本呈递增趋势,直至2013年以后碳排放量有所下降,碳生产率上升明显,能源消费量呈递增趋势,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主要来源于煤炭的燃烧[13]。(3)从相关分析来看,碳排放和能源消费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碳排放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经济增长率变动1个单位,碳排放增长率将变动0.801个单位。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呈指数变动的关系,碳生产率变动1%,中国GDP变动2.399 5%。碳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4)从经济增长方式来看,1980—2015年以来碳排放对于经济的贡献率为56.68%,属于中高碳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中高碳增长→低碳增长→高碳增长→中低碳增长的经济增长方式,近五年来中国经济属于中低碳增长,在经济增长中碳生产率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可以發现随着经济增长率逐步放缓,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低碳增长转变。

为了实现低碳经济,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第一,注重经济的高效率发展、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去产能、去库存的力度,处置僵尸企业,破除无效供给,倒逼高能耗、低效益的企业退出市场或者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低碳产业的发展腾出宝贵的资源和空间,同时加速发展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

第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迈进,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推动经济保持合理增长速度,维持适度的区间,以低碳发展的速度引领新常态,由本文不难发现处于低碳和超低碳的年份基本是经济增速处于中高速的年份,可见经济步入新常态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如果经济增速维持在7%,为达到低碳经济,经预测碳排放量应处于335 101.45万~338 133.75万吨。

第三,在产业低碳转型进程中需要不断提高碳生产率,从而提高碳生产率的贡献率U型曲线的谷值,并削减下坡路里程,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具有乘数效应。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调整能源结构,逐步转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技术,从而减少碳排放量[14],进一步挖掘碳潜力,弥补碳生产率贡献率较低的缺口。

第四,大力落实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推进传统制造业的绿色改造,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跃迁,促进发展模式从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模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模式转变。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红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注释:

①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②该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③由于碳排放量的数据仅能收集到1980—2015年的数据,在分析碳排放时使用1980—2015年的数据。

参考文献:

[1]余泳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时空特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32(2):19-34.

[2]KAYA Y,YOKOBORIK. Environment, energy and economy:strategies for sustainability[M]. Delhi:Bookwell Publications,1999.

[3]武义青,韩定海,陈俊先.经济增长方式的判别——基于碳减排视角并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1):23-30.

[4]武义青,赵亚南.河北省碳排放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36(1):123-129.

[5]孙慧,邓小乐.产业视角下中国区域碳生产率收敛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8(1):167-175.

[6]于雪霞.区域碳生产率变化差异成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S1):344-349.

[7]武义青,韩定海.京津冀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兼与长三角和珠三角比较[J].经济与管理,2016,30(3):5-8.

[8]朱百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波动的原因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3):21-22.

[9]刘树成.“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波动态势分析[J].决策与信息,2015(10):47-49.

[10]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高速[J].经济学动态,2013(10):4-8.

[11]武义青,赵亚南.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J].经济与管理,2014,28(2):5-12.

[12]武义青,李畅,武岳.我国各地区碳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能源,2016,38(6):5-9.

[13]赵亚南,武岳,武义青.我国区域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4,14(11):70-76.

[14]谢守红,张漫,薛红芳.工业企业低碳生产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2):131-135.

责任编辑:张 然

猜你喜欢

能源消费碳排放
工业行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能源革命对山西省煤炭产业的影响分析
济南市公共交通低碳发展路径探索
山东省能源消费情况分析及对策
山东省能源消费情况分析及对策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新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