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环境下自动化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8-11-21赵佰亭于水娟李莹辛元芳

科技视界 2018年20期
关键词:接轨自动化改革

赵佰亭 于水娟 李莹 辛元芳

【摘 要】根据目前的国内外形势,传统的自动化技术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工业生产的需求,迫使自动化专业向知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迈进,自动化专业正在面临着重大改革。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环境下,自动化专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人工智能为基础,满足创新自动化人才的需求。更好地符合国际标准并适应国家双一流的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自动化专业发展的分析,对我国自动化专业改革与国际教育模式接轨整合的三种可能模式进行讨论,并提出我国的自动化专业的改革发展战略及建议。

【关键词】自动化;接轨;改革

中图分类号: F323.8;TP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0-0109-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20.047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radition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more and more industrial production, forcing automation to become knowledgeable, informational and intelligent. Automation major is facing great reform. In the era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large data, automation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rapidly, and meets the needs of innovative automation talent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ased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field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order to better integrat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adapt to the countrys two-class development strate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ation major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possible modes of integration of the reform of automation specialty and 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and gives the strategy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automation major in China.

【Key words】Automation;Convergence;Reform

0 引言

自動化技术支持当代工业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推广。它结合了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管理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学科技术,使用信息集成和设备集成来实现设计规划,制造和销售管理的自动控制。自动化技术实现了将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向生产力的转换。它象征着社会现代化,与传统和当代工业紧密相连。

近年来,随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日益突出的作用,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国高校自动化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五十多年的自动化发展历程中,充满了兴衰沉浮。中国的自动化教育经历了不断改革、调整、发展,其理念完全适应了整个工程教育和学科的发展和改革。自动化学科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学科,本不会存在难以融入国际教育体系的问题。然而,由于主流国际教育体系中没有自动化专业,如何整合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信息时代,自动化学科不仅面临挑战,还会遇到了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此同时,它也引领了世界高等教育工程教的改革浪潮,这将对我国高校自动化专业的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国内自动化专业发展概述

我国自动化专业起源于1952年,是全国第一批高校专业——工业企业化;专业的名称和内容合并调整了多次,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5年颁布了“高等学校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原电子信息类的“自动控制”专业与电工类的“工业自动化”专业并为新电子信息类的“自动化”专业。1998年,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进一步结合国际通才教育理念整合专业,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合并所有相关专业,形成属于电气信息类的“自动化”专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全国已有200多所高校设有自动化专业。目前,我国本科自动化专业发展现状和理念完全符合整个科学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大局。它符合突出包含“机器”、“电力”的系统概念,淡化“机器”、“电力”的独立概念;满足建立广泛、厚实的基础专业的设立要求;满足突出“跨行业”,淡化“行业导向”的理念。

随着不同发展阶段国家需求的变化,我国的大多数院校都设有自动化相关专业。虽然专业名称已多次变更,专业内容也经过不断调整,然而在专业培养目标方面,我们始终坚持进行广泛的培训。因此,自动化专业便成为我国工科专业中少数几个不能找到对口工作的专业之一。

2 国外自动化专业发展概述

目前,国际上主流的教育体系中没有自动化专业。以英、美等国为代表的教育体系在经历了诸多教育变革后逐渐弱化了专业,虽然欧美的大多数院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自动化专业,然而与自动化相关的教学与研究都遍布了电气电子、化工、机械以及应用数学等系,同时还为大多数学生提供关于自动化基础和实验方法的入门课程。

欧美大多数国家没有专门的自动化专业的原因有几个。首先,以英美为代表的教育体系所奉行的都是通才教育。其次,随着二十世纪初工业化的实现,机械系、化工系、电气电子系等相对系统的工程教育体系已经形成,至今仍在沿用。最后,这些专业基本上已经包括自动化专业,因此欧美大多数国家没有专门的自动化专业。

3 国内外自动化专业改革接轨问题

在阐述了国内外各自的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情况后,提出了我国自动化专业改革与国际教育模式接轨整合的三种可能的模式。

第一种模式称为硬性接轨。这种模式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直接应用英、美等国现行的教育体系。换句话说,将我国大部分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成为电气电子专业;第二种方案是逐步实施英、美等国的教育体系。目标是将我国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融合成为电气电子学科专业,但逐步操作。例如,在1998年的计划中,自动化专业首先分成两部分, 弱电部分合并为“信息工程”专业,强电部分被并入“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第二种模式称为软性接轨。换言之,了解英、美等国通才教育的本质,但不应用其具体的教育制度。我国现有的相关专业已逐步拓宽其专业口径,例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甚至计算机专业。通过专业学分的共享和专业基础课的统一,我们将逐步削弱专业界限,尽可能地实施通才教育,逐步形成一、两个真正的“跨行业的专业”。

第三种模式称为反向接轨。通过在英、美等国的教育体系中增加自动化专业,实现与我国教育体系的整合。这种接轨模式实现的可能非常小,但不是幻想。因由于自动化学科是一门真正的多学科、跨行业的学科,自动化专业完全符合当前世界科学与工程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英、美等国最近越来越重视自动化专业的教育;另一方面,我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自动化专业,许多其他专业正朝着自动化方向发展,例如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及其自动化,如果把这些专业都包含在内,那么自动化专业无疑是我国最系统的专业。

在上述三种可能的接轨模式中,最有可能实现软性接轨,最需要避免硬性接轨,如果实现反向接轨,定会记入中国教育界的史册。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总结了中国自动化专业的发展的建议:稳步实施软性接轨模式,力求实现反向接轨模式。

4 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自动化专业发展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自动化专业教育的改革应当顺应我国现阶段国情,走新兴工业化道路,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通过适时地调整接轨模式来克服改革的滞后性,通过不断地探索接轨国际教育模式,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国家双一流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工程科学技术发展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戴先中.自动化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容、地位与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戴先中.我國自动化专业与国际“接轨“问题初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7):1-4,20.

[5]王瑞.我国自动化专业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168-169.

猜你喜欢

接轨自动化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让初中学生从阅读教学中学会作文
对搞好MTI教学的思考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