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风格钢琴重奏作品《丝路》的演奏分析

2018-11-21

黄河之声 2018年18期
关键词:乐段乐句丝路

管 乐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一、中国钢琴二重奏的发展

钢琴二重奏,是一种重要的室内乐演奏形式。通过钢琴对两个同等重要的声部进行演绎,主要形式为双钢琴和四手联弹。①我国最早的双钢琴作品为20世纪60年代殷承宗的《农村新歌》。

中国钢琴二重奏的发展虽在数量和质量较逊色于西方的钢琴二重奏创作,但中国的钢琴二重奏作品能结合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特点,体现了我国钢琴重奏作品的民族神韵。钢琴二重奏体裁同样也越来越受到青年一代作曲家的关注。本文所研究的钢琴二重奏《丝路》即为2005年由青年作曲家艾珺创作。

由于本文论述的《丝路》为钢琴四手联弹作品,为了使概念更清晰,下文将直接采用“钢琴四手联弹”(以下简称四手联弹),不在赘述为“钢琴二重奏”作品。

二、《丝路》钢琴演奏分析

(一)创作概述

《丝路》由青年作曲家艾珺创作,创作灵感来源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始于中国古代的陆上商业贸易路线,连接欧、亚、非三大洲。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风格钢琴重奏作品《丝路》就在这样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中应用而生。

(二)曲式结构分析

结构在一首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艾珺在创作该作品时选择了带再现的复二部曲式结构,整体较为规整。《丝路》曲式结构如图所示。

《丝路》曲式结构分析图

(三)《丝路》节奏韵律演奏提示

《丝路》全曲皆由复拍子组成,出现了4/4拍、6/8拍以及7/8拍。复拍子律动点较多,具有舞蹈性,更有助于突出整首乐曲浓郁的民族风格。其中4/4拍主要使用在第一乐段之中,以悠长的旋律线条为主要特征。第二个乐段中,出现了最典型的节拍——7/8拍。郑秋枫作曲的《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同样大量运用到了7/8拍的节拍。帕米尔高原亦为古代丝绸之路的经过处,7/8拍帮助全曲塑造了浓郁的西域风情。而6/8拍则被穿插使用于7/8拍之中,形成一定的对比。此外,由于西域地区的语言受到阿尔泰语系的影响,重音常落于最后一个音,因此整首曲子多弱起和切分节奏。

(四)《丝路》的具体演奏分析和情感处理

1.引子

第一钢琴持续在pp的力度上弹奏和弦,模仿驼铃声。注意音色的控制,手指尽量贴键弹奏,可稍带入一些民族乐器的拨奏感;第二钢琴第一拍的和弦低音模仿骆驼的脚步声,音色需要饱满。力度从p渐强至mp最后再回到p,由远及近,渐弱过渡至主题。第3、第7小节弹奏时需有意识的突出第二钢琴左手的旋律小动机。

2.首段

(1)呈示部分

13小节开始第一钢琴右手出现主题旋律,力度为f,注意乐句的气息和中间跳音的穿插。主题旋律在音色上模仿塔吉克族的民族乐器“鹰笛”,跳音为手指跳音,清脆柔和,模仿驼铃似的声音。第一乐句需进行两次渐强渐弱的变化,且一直到28小节第一钢琴皆为单线条旋律。对触键要求较高,落键时要有一定的缓冲感,空拍时值需留白到位,如谱例1所示。

谱例1 主题

第二个乐句与第一乐句产生力度上的对比,由f转为mp。第一钢琴的声音需要处理得饱满而富有张力,突出延留音之后的小旋律动机;第二钢琴在前两个乐句中充当着节奏击打的功能,似维吾尔族的手鼓。第20小节的经过音需要清晰。右手一直击打琴板模仿驼队的步伐,击打的力度由p至mf,营造出由远及近的意境。

(2)第二部分

第三乐句以f的力度出现双音上行的旋律,高声部演奏者在弹奏时放松手腕,形成较为连贯的旋律走向;第二钢琴使用双音迂回式的进行,需注意控制右手音量,以烘托第一钢琴的主旋律。第一拍可使用踏板,同样地经过音仍需清晰,可稍渐强。

第四乐句响度较弱,连续三小节的空拍弱起,触键时要带动手腕,从而加大手指的缓冲。

在36小节第一钢琴在较强的力度上结束,五连音适当地渐强顺利地过渡至下一个乐句。37小节变化再现了本乐段第二个乐句的材料,由于在此处进行了转调,第一钢琴弹奏时需注意音色,使其更为明亮。演奏者要学会运用力量的转移,即在手腕手臂放松的前提下,手指尽量贴键,用指腹触键,手肘带动手腕轻轻抬起。适当放松后,再弹下一组双音,落下第二组音后,前一组音的手指才能放开,从而保持双音的连贯性;第二钢琴左右手节奏型的差异较大,需注意切分节奏的准确度。右手的力度可以随着旋律线条的走向进行波浪式的变化。第一钢琴自由讴歌的旋律和十六音符的跑动交相辉映,紧密配合形成一种戏曲中常用的“紧打慢唱”形式,不宜使用踏板,如谱例2所示。

谱例2 “紧打慢唱”

接着进入该乐段的最后一个乐句。第一钢琴保持旋律连贯的同时减弱音量,注意每一个小分句的呼吸,速度可稍加快。弹奏时更多地使用指腹的位置,延长落键时间,形成轻柔的声音效果。第44小节8个十六分音符的分经过音需适当的渐强。转而变化为pp的力度,弹奏三组轻柔的震音。48小节在速度上需要减慢,在较弱的力度中结束这一乐段;第二钢琴至45小节出现了小旋律,要注意呼吸和力度的控制,同时延留音的时值需要充分保证。48小节第二钢琴的旋律补充需与第一钢琴自然连接。

(3)连接

连接部分为散板,9连音在演奏时可适当拉长,形成悠远的旋律线条。短倚音切忌装饰音部分和主音衔接速度过快。随后第一钢琴出现乐曲开始部分引子的音乐材料,在力度上可适当渐弱。第52小节第二钢琴出现了慢起渐快的固定音型反复。要放松小臂和手腕,手腕有弹性地同时又不失控制,指尖触键有力,手指紧抓琴键,用手臂的移动带动手腕。

紧接着是一个刮奏过渡至双手的八度。第一钢琴的震音慢起突弱与之后第二钢琴八度的跑动形成对比。此次八度弹奏的难度较第52小节的固定音型反复又增添了几分,在速度和力度上要求快且强。该乐段的最后部分以渐强的颤音结束。

3.第二乐段

(1)连接

迅速切换至双手的跳音,该跳音应为大臂跳音。运用手臂的力量从空中下落,突出7/8中的第1、4、6拍,声音坚定有力,刻画出多人载歌载舞的氛围。同时,清晰的拍点能让听众迅速适应节拍的变化。

(2)呈示部分

第一乐句共八小节,跳进和回旋式的旋律相结合,颇具舞蹈性。在弹奏时第一钢琴需将手指站立起来,减小手指与钢琴之间的接触面,产生一种热情饱满的音色;第二钢琴更多承担的是节奏的控制功能,左手通过和弦的不断变化清晰地突出拍点,如谱例3所示。

同时右手突出重音,在64小节迅速变化为6/8拍,似短暂的休憩。高声部左手的三个小跳音为手指跳音,音色清脆。第二钢琴弹奏重音时注意手臂的发力。之后乐曲再次重复了之前的四小节,力度上可稍减轻。

谱例3 节拍变化

第二个乐句音色柔和,与第一乐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三乐句出现了新的音乐材料,逐渐将乐曲推向高潮部分。第一钢琴在弹奏第一个由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构成的动机时,注意借助手腕的力量,小指的跳音不要过于僵硬。出现二声部的部分小节要注意声部之间的区分,如谱例4所示。

谱例4 新音乐材料

(3)展开部分

第79小节a小调与d小调的连接处需加重音量,强调调式的变化。85小节为全曲的高潮部分。第二钢琴在弹奏时如谱面上marcato所示,需要清晰。右手出现了旋律线条,注意语句的呼吸,该旋律在第一钢琴的强奏中若隐若现。左手则为规则的节奏型重复,注意拍点的准确性。如谱例5所示。

谱例5 高潮部分

93小节在弹奏时第一钢琴时手腕放松,营造出驼队在丝路跋涉的艰难场景。第二钢琴重音之后的十六音符跑动音量要加强,保证旋律线条的清晰。97小节出现了新的音乐材料,整体音色较为柔和,与前半句形成对比。最后一个乐句在速度减慢的同时将和弦力度推到ff。第二钢琴的空拍控制要准确,否则这一部分的弹奏容易失控。最后的和弦将力度推至ff并自由延长。

(4)连接

连接部为第二钢琴的独奏,演奏时较为自由。

(5)再现

该部分为慢板,旋律主要在第二钢琴的右手。第一钢琴在弹奏时注意力度的变化,可以使用高抬指低手腕的方式。第二钢琴在旋律进入时需控制好力度,整个旋律线条要有连贯度,如谱例6所示。

4.尾声

尾声处于pp的力度状态,两位演奏者在弹奏时都需要控制好手指的力度,衔接部分力度要控制的自然。随着第二钢琴右手敲击琴板,旋律逐渐消失,全曲终。

谱例6 再现部分

三、《丝路》演奏美学浅析

(一)音乐演奏所需注意的美学问题

1.演奏前阶段

在此阶段中,演奏者需要认真读谱。读谱是一个将客观存在的物质乐谱转化为自身的内心听觉,再将内心听觉转化为真实音响效果的过程。演奏者二度创作的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演奏受到一度创作的制约,二是演奏要与作品的民族性、时代性相结合。

《丝路》为中国风格的重奏作品,全曲虽带有一定西洋调式的特点,但多次与增二度的结合体现了西洋调性中国民族化的特征。全曲在调式上多用和声小调;乐音排列接近西域音乐(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的音阶特征;旋律排列多成锯齿形,富于装饰性;节奏多弱起和切分。演奏者在读谱时就要注意作品的整体风格并适时地调整演奏时具体的技法。

2.演奏感悟

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需要理性和感性相结合,在理性层面为能够清晰的背谱,演奏者需要记忆的不仅仅只是音符,还包括表情记号、踏板、速度的变化等。而四手联弹的背谱还需注意合作者之间整体的音响效果,更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演奏者在没有背谱困难的后顾之忧时更有利于情感的投入,并通过当下不断的聆听和回馈做出一定的调整。只有将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再加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注力,才能将作品完美演绎。

演奏后要对自己的演奏过程进行反思,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聆听观众或师长的意见,对自我有不断的超越过程。

(二)关于《丝路》的气韵

“气”的提出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韵”最早被用于音乐艺术领域是指音韵。②气韵二字既相互贯穿,又有一定的区别。气为内在的支撑,韵是外在的风姿,缺一不可。

《丝路》作为一首四手联弹作品,要求演奏者不仅在节奏和气息上保持一致,更要将气韵相吻合。在演奏的中注重乐曲的整体效果,多以乐句和乐段为单位来理解作品。

(三)关于《丝路》的联想

联想是钢琴演奏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基于演奏者个体外在的坏境以及内在经历而产生的。乐曲第一乐段描绘了壮阔的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是祖先用勤劳和智慧谱写的欧亚大陆国与中国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绚丽历史篇章。丝路的面貌几经变幻,人们发展丝路的动力却从未消散。21世纪,丝绸之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下焕发出新的生机。第二乐段人们载歌载舞既是庆祝驼队的平安归来,也是赞颂丝绸之路这条举世闻名的国际商道。今天的丝绸之路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引领全球共发展。在弹奏第二乐段时也可以融入这份对“一带一路”提出者广博胸襟的感慨和对几千年智慧传承的欣喜。最后驼铃的再现部分仿佛又将我们的思绪拉进了丝路曾经的模样……我们追忆回去也不忘将来,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四、结语

本文以中国风格钢琴重奏作品《丝路》为切入点,对作品的演奏技法、演奏美学做了浅略的分析研究。笔者尝试将作品分析、创作思想、演奏美学和民族传承结合起来,更加真实地还原作曲家的写作意图,进而更为准确地把握作品。此外,希望此文对演奏者解读和演奏其他中国风格的钢琴重奏作品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 钱程.双钢琴教学之思考[J].北方音乐,2017,08:159.

② 杨易和.音乐表演美学[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142.

猜你喜欢

乐段乐句丝路
贝多芬降e大调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解析钢琴改编曲《彩云追月》的美学特征*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刍议西部民族音乐
——临夏“花儿”的曲式特征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丝路梦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丝路
梦丝路